到甪直古镇旅游,看水乡妇女服饰其实旧时

到苏州甪直古镇旅游,“水乡服饰”是必须要欣赏的!苏州城东“水乡服饰”这词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产生的。因解放后近十年中,这种服饰男子不穿了,仅妇女还保留着这个装束,故索性称为“水乡妇女服饰”了。水乡妇女服饰申报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那么,以前吴地男子亦穿裙的?

全球有许多地方男人穿裙,除苏格兰外,还有斐济、也门、缅甸、不丹、马来西亚传统婚礼男人都穿裙子。苏格兰人视苏格兰短裙为“正装”,在婚礼或者其他较为正式的场合才穿。直到现在,苏格兰的军队还把苏格兰短裙当成制服。

旧时江南水乡男子同样穿裙!吴地作裙的实用功能很强,因其通风散热性能好、穿着方便、行动自如、样式变化多端等诸多优点而为人们所广泛接受。劳动时腰间束作裙,腰背不易受风寒,站立时又能增加腰部的力量;下摆较大,不影响行动。“褶"的设计,增加了裙的厚度与硬度,冬天可以防风,起御寒保暖作用;夏天穿作裙雅观大方,轻便风凉。

旧时江浙一带农村、集镇手工业者,大都喜欢用这类裙子。作裙一般用蓝布制作,在腰间两侧还缀以彩线绣制的板网的工艺装饰。作裙用两幅裙料组成,穿用时用扎带系在腰部,有长的,亦有短的,直到上世纪末,苏州农村仍能看见这种作裙。

《辞海》“裙”字条下解释说:“古谓下裳,男女通用。”也就是说,古时候人们把上衣叫“衣”,把下衣叫“裳”。而“裳”就是裙子,不论男女,大家都是一样的。风靡战国时代的“深衣”,其形状颇有些像我们今天的连衣裙。明代仇英《清明上河图》有一个男子打开一条裙子展示给一位顾客。

作裙也叫襡裙,旧时在苏州农村男女通用,用于束在腰部,类似现代的短裙。为两片相同的棉布前后叠压缝制而成,长度及膝,平铺近似梯形,裙腰两侧有褶裥。裙边正面滚边,背面贴边,腰两端有带饰,带子一端以流苏装饰。古代商朝的服制就是上衣下裳,“下裳”相当于围系于腰间的作裙,并于腰间束带,不分男女,都是同样穿着。从上世纪中叶开始,苏州附近农村的小伙子,接受新事物,逐渐不穿作裙了。

其实,非物质文化遗产漏掉了吴地男人曾经穿过的作裙!水乡服饰是指“身穿大襟衣、腰束短襡裙”为特征的水乡妇女所穿的服饰。殊不知,旧时江南水乡男子同样也是这身装束。欣赏苏州观前街老照片为证!

作裙很受劳动人民的欢迎,束腰板的坚挺可以在人们劳作时形成较好的托力,从而有效地减少疲劳感,具有良好的保健作用。双漆作工作台时可以避免身体皮肤沾染污渍,符合劳动特征的动作适应性机能。作裙主要的功能是保暖、遮阳、挡雨、避免虫咬,百褶面可以调节腰节大小,并且还可以反复拆卸,非常耐用,劳动工作时具备较强的实用性。

从审美角度审视作裙当属褶裥的运用。表现了一种淳朴中的亲和,精致中淡淡的优雅,江南水乡灵雅秀致的风格明显。围裙具有丰富自然的垂褶,自由随意的性格贯穿于其中,这种自然成型的垂褶形成许多优美的自然波浪褶和柔和的自由曲线,行动时动态的变化使得这些褶皱富有生命力,飘逸潇洒,自然而然地散发出视觉愉悦感。

作裙,也称腰裙船裙,顾名思义,就是适合在船上劳作的一种着装。上世纪中叶,水乡河道,放眼望去,船工渔夫,成年男子中多有腰系作裙者,款款移步,动作自如,素雅明丽,别有风韵。

古镇老街,河埠码头。登岸渔夫,手工匠人,店堂伙计,上街农民,短裤外面套一条作裙,雅观风凉。老照片显示,苏州四周地区,作裙不但妇女穿着,男子也穿。像小镇上的箍桶匠、竹器店里的篾匠、杂货铺的伙计、豆腐店里小工等,就常常穿着这种作裙。据说作裙能助力,当干挑担坌地等重活时,能增加腰部力度。

水乡人称作裙为“杜腰布栏”,是出于他们的特殊喜好。这里的“杜”字,即“大”的意思。说的就是大腰的围裙。腰中间的夹里,缝有暗袋。出门进城,这暗袋里存放钱币,就如古时的腰带褡裢那样,方便又安全。所以做小生意的小商小贩,十分喜欢穿作裙。

作裙是长江下游江南地区的民间喜爱的日常服饰形式,是水乡人民在长期劳动过程中,结合劳作需要而创造的。服饰形式功能巧妙地适应和融合了水乡的地域文化及环境氛围,集自然、舒适、保暖、适用、美观于一体,蕴涵了浓郁的地方审美特性和习俗,同时这种朴素的裙装能够深层次地折射不同地域汉民族具有的典型民俗文化差异性。

江浙一带的作家过去在文学作品中也写到过男人穿作裙。夏衍《上海屋檐下》第一幕:“黄父是一个十足的乡下人,褪了色的蓝粗布衫,系着作裙。”另一位早逝的中国湖畔诗派代表作家潘漠华在他的短篇小说《乡心》中,也写道:“他慌慌放去墨斗,解开作裙。”如今人们只能在文学作品老照片中看见作裙!可惜了。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umeiaa.com/csfz/1030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