疝气,是一种儿童常见疾病,发病率无确切统计,据估计大约在1-5%左右,但值得注意的是,男孩儿发病的概率要比女孩高5-15倍。
孩子为什么会得疝气?民间有很多种说法,其中影响最广的就是这孩子气性大、好哭、好闹。这种说法听起来似乎有点不够科学,但其实是有一定道理的。
疝气发病有两大要素一是腹内压增高,二是腹壁薄弱点。前者可称为“内忧”,后者则是“外患”。儿童剧烈的哭闹和咳嗽,就是导致腹内压突然增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可是没有腹壁薄弱点这个外患,腹内压力再高,也只是内脏“内部矛盾”,不至于鼓出一个大包来向你示威。所以,根源上,腹壁薄弱点是问题的关键。那么,腹壁上这个薄弱点是怎么形成的呢?
先讲一个背景知识点,我们都知道人是由一个受精卵细胞不断的分裂分化而来的。而在这个受精卵分裂分化到一定程度,有一部分细胞,称之为间介中胚层,将发育成将来的性腺,肾和输尿管还有其他泌尿生殖系统的部分器官。注意,这里我用的是性腺,因为这个时候,女宝宝和男宝宝的胚胎还是一样的。随着胚胎不断地发育,女孩的性腺逐渐发育成卵巢,男孩儿则发育成睾丸。孩子在妈妈肚子里面还是一个胎儿的时候,性腺是在肾脏下方不远处,在出生之前才逐渐的降入盆腔或阴囊的(如下图示)。
这里以男孩子的胚胎举例(奈特组织胚胎学图谱)
这个性腺的下降过程,会在腹膜上,拽出一个突起,我们称之为鞘状突。我们用男孩子睾丸下降的过程来演示一下鞘状突形成的大概过程。从人的侧面来看一下这个过程,红色的是精索,紫红色的为睾丸,蓝色的代表腹膜,橘黄色的称为引带,它引导着睾丸下降至阴囊内。
这个鞘状突,就是造成腹壁结构薄弱的一个罪魁祸首。因为,如果正常情况下,在睾丸完全下降至阴囊后,鞘状突会自然闭合(如动图序号4),仅在睾丸附近留有一部分形成睾丸鞘膜,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这个鞘状突部分,可能有部分,或者全程没有闭合(如动图序号3),就形成了一个潜在的管道,造成了一个腹壁的薄弱点。在孩子哭闹,喊叫,便秘,剧烈活动的时候,小肠就会从这个通道被挤出来,形成疝气(如下图)。
在女孩子身上,虽然没有睾丸,但是卵巢的下降过程和睾丸类似,但因为卵巢不存在出腹腔这个过程,所以,女孩儿的疝气相对男孩来讲,比较少见。但与此同时,因为女孩子也有引带这个结构,引带的下降也会在女孩的腹股沟处形成鞘状突样的结构,最终形成卵巢韧带和子宫圆韧带,所以这同样会导致了女孩儿也会得疝气,而且有时候被挤出来的是卵巢,而这也给手术治疗带来了些许的麻烦。
为什么医生在病历上写的是“斜疝”?什么是嵌顿疝?孩子得了疝气该怎么办?如果不做手术能不能好?在下一篇文章里,我会一一解答,敬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