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去过法国的人,都会说法国人浪漫;我去过了法国,觉得法国人不浪漫,至少不比中国人浪漫,而是很实际,至少比中国人实际。至于对法国人的总体观感,我同意海明威在《太阳照常升起》中说的,他在比利牛斯山的溪谷里钓完鱼,穿过西班牙、法国边境回法国时,说……算了,大家还是自己去看原书吧。我呢,只就我所领略的法国美景、美女、美食,各给大家介绍一例,这就是《名片与门票》、《莎乐美》、《马赛鱼汤》,三文皆收入我的散文集《马赛鱼汤》。祝大家饱眼福,好胃口!
——邵毅平
名片与门票在法国旅行的时候,我身上总备有名片。那不是交换用的,而是买门票用的。
每次面对景点的售票员,我总是先递上名片——记得英文那面朝上,然后是照例的询问:
“我是教师。门票可以打折吗?”
第一句我努力用法语说,以示对优雅的法兰西语言(其实是拉丁语的败家子)的尊重;第二句以下随便用什么语说,只要能让他们明白我的意思(是的,随便什么语!我曾遇到过汉语说得很溜的售票员)。
尚博尔城堡
初次试水是在尚博尔城堡,那次完全是异想天开,不过是想开个玩笑。不料售票员“卖蛋母”(女士)一脸严肃,细细地研究过我的名片后,竟然爽快地回答“唯”(行)!
其实法国景点的门票一般都有打折条款,但具体适用条件却模糊得很,解释权完全在售票员手里。售票员各式各样,有“卖蛋母”有“卖靴”(男士),或年老或年轻,时胖时瘦,白的黑的黄的,懂英语的不懂英语的……听到我的询问,开头的反应都差不多,先是一愣,然后开始研究我的名片……然而后面的判决就各不相同了,就像形形色色风味各异的奶酪。
“教师?专业人员?可以打折!”
“打折?不,你甚至可以免费!”
“只有法国的教师才可以打折!”
“我们这里连总统也不能打折!”
……
每个判决下达之前,结果全然无法逆料,我只能惴惴等待,看这次运气如何。我仿佛觉得,每个景点的售票窗口后面,都守着一个普鲁斯特笔下的厨娘弗朗索瓦丝,“能办不能办,弗朗索瓦丝自有一部严峻专横、条目繁多、档次细密、不得通融的法典,其间的区别一般人分辨不清,也就是琐细至极”。他们研究我的名片,决定如何判决,就像弗朗索瓦丝“足足端详了五分钟”马塞尔托她转交给妈妈的信,以便确定“应按她那部‘法典’中的哪一项‘条款’来处置”。我想起初战告捷的尚博尔城堡,同行的一位教师也递上名片,但“卖蛋母”却坚决地回答“侬”(不行)。问她为何差别对待,她一脸不屑,表示没必要解释,也不接受上诉——是的,每个售票员给出的都是终审判决!
巴黎博物馆通票
听到“唯”总是高兴的,听到“侬”总是不快的,所以对我来说,世界上存在着两个法国。一个是可爱的法国,也就是门票给打折的法国,领地包括但不限于:朗博耶宫殿、凡圣城堡(王室的亲切)、圣米歇尔山、圣但尼大教堂(教会的亲切)、阿宰勒里多城堡、希农城堡(贵族的亲切)、布尔日心雅克故居(商人的亲切)、普鲁斯特博物馆、巴尔扎克博物馆(文人的亲切)、地下墓穴(先民的亲切)……一个是可恶的法国,也就是门票不给打折的法国,领地包括但不限于:凡尔赛宫殿、枫丹白露宫殿(王室的傲慢)、荣军院(军人的傲慢)、沙特尔大教堂、布尔日大教堂(教会的傲慢)、昂热城堡、舍农索城堡(贵族的傲慢)、圣艾米利翁村(商人的傲慢)、司汤达博物馆(文人的傲慢)……
我做了一个梦,梦见法国驻华外交官员们看到了拙文,由于事关法国形象,于是赶紧向国内有关部门报告,要求对各景点的售票员紧急培训,重点是要求他们统一口径,也就是在看到我递上的名片时,对我的打折要求一律说“唯”。如果我美梦成真,那么下次我造访法国时,两个法国就会统一成一个,也就是可爱的法国,其意义应超过当年两个德国的统一。
莎乐美此莎乐美,既非《圣经》中之历史人物莎乐美,亦非王尔德、施特劳斯等人笔下之文艺典型莎乐美,更非以尼采、里尔克、弗洛伊德诸杰之故人闻名于世之俄国佳人莎乐美,而是法国布列塔尼R大中文系学生莎乐美。
但要说古今莎乐美绝无联系,那倒也不一定。至少,此莎乐美曾竞选R城小姐,而拔得次筹,说明容貌或不输于彼莎乐美。
比亚兹莱绘《莎乐美》插图
然据彼母所言,其女名列第二,实多委屈云。那个冠军丑蠢无比,各方面均远逊于其女,若非赛事有黑幕疑云阴谋猫腻等等,其女必夺冠无疑。若其女夺冠,代表R城征战大区,则必能为布列塔尼小姐,继而为法兰西小姐,为欧罗巴小姐,为世界国际宇宙环球天下小姐……水到渠成,顺理成章,一切皆有可能。同学友生凡见过冠军者咸然其言。
莎乐美止步R城小姐第二,无缘为乡邦家国争光,只得继续攻读难懂的中文——“像汉语那样难以理解”,她的同胞普鲁斯特也曾感叹过的。
唯莎乐美容貌虽佳,中文却实在是可怜,简直跟没学过的一样。尤其遇到考试,容貌帮不上忙,愁眉苦脸,反致花容失色(可见他们的上帝是公平的)。这不,最近的口语课考试,她就有被挂(不及格)之虞。莎乐美情急无奈(她自己说是“狗急跳墙”),每遇口语课老师,便像祥林嫂一样念叨:
“我在台湾学过功夫的,我可不可以用功夫代替口语?”
说着便手舞足蹈起来,摆出各种打斗架势。老师们听了,自然是匪夷所思,满脸惊愕:
“用功夫代替口语?你苹果酒喝多了?亏你想得出来!”
莎乐美据理力争:
“为什么不可以呢?师父教功夫,徒弟学功夫,说的都是口语嘛……”
两地交流,学分不妨互换,但“功夫”课和“口语”课,实在是风马牛不相及,结果自然可想而知。
莎乐美心知肚明自己中文不行,故上课时,常与一中文极佳之男生同坐,以期随时得到该生之指点。然而该生竟名“施洗者约翰”,让人不禁为其首级担心!
该实习了,诸生纷纷投送简历。某在华投资之法国企业,财大气粗,尤受诸生青睐,但对中文要求甚高,申请者很难通过。莎乐美不自量力,也投了简历。选拔结果出来那天,诸生纷纷打开邮件,教室里顿时哀声一片。正在此时,只见莎乐美乐得蹦了起来:“我通过啦!我通过啦!他们要我啦!”
老师诸生面面相觑,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进而对伏尔泰主张的“理性”等等口号也怀疑起来。老师忽然想到了什么,气急败坏地对莎乐美喊道:
“你一定把R城小姐第二写进简历了!”
莎乐美得意扬扬,
“那当然啰!干嘛不呢!”
老师一屁股坐在椅子上,“完了完了,你这种中文水平,出去肯定丢尽我们R大中文系的脸,完了完了……”
……
我不远万里来到R大,边喝着诺曼底苹果酒吃着布列塔尼可丽饼,边听友人八卦有关莎乐美的种种趣事,不禁乐不可支,心想她能如此独出心裁,也不失为“诗有别才非关学”,焉知一定就“丢脸”呢?况且退一万步说,万一真要“丢脸”,丢的也应该是那家以貌取人“别有用心”的法国企业的脸吧?
马赛鱼汤我全神贯注地打量着我面前的马赛鱼汤,努力把它跟我想象中的挂起钩来,但是说老实话,我知道自己绝无成功的可能与希望。
法国普罗旺斯-埃克斯
我想象中的马赛鱼汤,传得神乎其神的马赛鱼汤,说是如果不品尝在那里的旅行就不算完整的马赛鱼汤,在普罗旺斯-艾克斯度过学生时代的左拉去巴黎上大学后念念不置的马赛鱼汤,在莫泊桑的小说里被比作拥挤的马赛港的马赛鱼汤……难道应该是这个样子的吗?
它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呢?按照“全球化视野中的比较鱼汤学”,我的参照系,自然是“大汤黄鱼”,是“宋嫂鱼羹”,是“天目湖鱼头汤”……所以在我的想象中,它应该是内容丰富的。要不然,它怎么能勾得住左拉的味蕾和回忆呢?他可是把普罗旺斯-艾克斯说得一无是处,尤其抱怨那里的姑娘不如巴黎的漂亮;而唯一使他念念不置的只有马赛鱼汤,他在信中跟老同学塞尚抱怨说,到巴黎后最大的遗憾就是吃不到马赛鱼汤。左拉这番话给人的印象是,姑娘不如鱼汤;就像日本谚语里说的,团子比花好;或者韩国谚语里说的,金刚山也是食后景。(塞尚不像左拉那样北漂巴黎,一直在故乡作画,画普罗旺斯的乡土风貌,说不定也正是为了舍不得这道鱼汤;后来他与左拉闹翻,不知是为了姑娘还是为了鱼汤?)也正因为左拉如此痴迷马赛鱼汤,所以我甚至把它看作是“左拉的鱼汤”,它成了我心目中最有文学意味的鱼汤。左拉小说的世界那么丰富多彩,他喜爱的马赛鱼汤,怎么也得像“卢贡-马卡尔家族”,内容同样丰富多彩是伐?
然而我面前的马赛鱼汤……它刚刚由“喂得”(侍者)端上餐桌,附带几片烤得焦黄的面包,一小钵金黄色的蛋黄酱……而且我此刻正是身在马赛,在火车站著名的“大楼梯”下,在名字也叫“大楼梯”的餐馆里,点了这道我垂涎已久的马赛鱼汤,这道充满文学意味的“左拉的鱼汤”,一切都“正宗”得不能再“正宗”了……
然而我面前的马赛鱼汤,里面却是什么都没有!
(法)塞尚《从埃斯塔克看马赛海湾》,现藏美国大都会博物馆
诺曼底人莫泊桑,写小说出了名发了财,未能免俗,在普罗旺斯买了游艇过日子,游艇就叫“俊友”号(Bel-Ami)。他住在普罗旺斯时,估计没少喝马赛鱼汤,也估计没抱什么好感(对他来说,什么都比不过诺曼底的海鲜吧)。他在小说里打比方说,马赛港就像是马赛鱼汤:“港口内,沿着码头,边靠边地停满来自世界各地的船只,乱七八糟,有大有小,式样不同,装备也不同,在这显得过于狭小的港湾里,就像一盆杂烩鱼汤似的,船壳在这个臭水湾里如同泡在这鱼汤里撞来碰去。”(《港口》)那么反过来,马赛鱼汤也应该像马赛港,如果鱼汤里什么都没有,那就像马赛港里没有船,岂不是变成了一个死港?
然而我面前的马赛鱼汤,就像从马赛开往上海的“白拉日隆子爵号”(V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