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无敌舰队[美]加勒特·马丁利 著马宗玲 译介绍西班牙无敌舰队的失败,不仅是它在现代海战中的第一次失败,而且是现代欧洲的大事件之一。接下来,我们将追根溯源,详细讲一讲无敌舰队的经历。英格兰女王伊丽莎白一世时代,无敌舰队参与了一场大规模的外交战争。帷幕拉开,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处决苏格兰女王玛丽。戏剧第一幕是信奉天主教的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的舰队遭到驱逐,被迫进入北海。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的法兰西盟友吉斯公爵亨利一世在布洛瓦遇害。与此同时,英格兰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竭尽全力保护王位,确保英格兰的疆土不受侵犯。年2月到年2月,英格兰和西班牙共同目睹了无敌舰队的遭遇。英格兰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统治着动荡的国家。由于国内没有常备军,国库空虚,她唯一可以依赖的是英格兰的臣民。西班牙大使试图通过阴谋分裂法兰西王国,以便西班牙攻打英格兰的时候,法兰西王国不会向英格兰伸出援助之手。当时,西班牙最伟大的将领帕尔玛公爵亚历山大·法尔内塞正准备入侵英格兰。加勒特·马丁利序言年6月,我打算写一本关于西班牙无敌舰队的书。其他人一定也有过类似的想法,因为世界的目光将再次投向英国海岸及其周边海域。虽然已经有很多人写过西班牙无敌舰队,但这一主题一直吸引着我。如果将叙述视角从海战转向94年前和平年代的欧洲,一定会有更有价值的发现。美国军事理论家A.T.马汉和其他一些军事理论家认为,年英西战争的目标是争夺海上霸权和开辟通往亚洲和美洲的新航线。他们的观点证实了为经济利益而战的合理性。相反,为了意识形态冲突而战的观点显得有些荒诞不经。然而,年,人们普遍认为,英格兰和西班牙舰队之间的海峡冲突是世界末日到来前的序曲,是光明力量和黑暗势力的生死对决。当然,欧洲各国都有自己坚持的立场,彼此之间划清了战线。严格意义上来说,大多数国家虽然不参战,但也没有保持绝对中立。欧洲目睹了一场扣人心弦的海峡大战,因为战争结果关系到英格兰、苏格兰、法兰西和尼德兰的命运,还关系到整个基督教世界的命运。意识形态战争也是革命性的战争,很容易超越国界,改变人们的思想。年理解这一观点比年容易得多。年,在掌握了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我很想写一本书,主要叙述西班牙入侵英格兰的事件或与之相关的事件。写书的原因之一是,企图通过欧洲大陆的军事力量建立欧洲霸权的方式,可能会勾画出现代历史的循环模式。当我想进行深入研究的时候,由于其他事情,不得不停下来。但我回过头来继续研究这一问题时,征询了一些朋友的意见。然而,没有一个人赞同我的观点。作为一名史学家,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安静地坐下来,静待无敌舰队的航行给我带来灵感,继续研究航海和两栖作战等问题。当我有时间再次思考无敌舰队的时候,虽然并不急着完成这本书,但写书的目的不仅是呈现西班牙和英格兰之间的海上战争,而且包括我一直以来对现代史上出现的第一次国际危机的强烈兴趣。由于时间很充裕,我决定追溯本源,从头开始研究。我阅读了很多档案和已经出版的书籍,多次深入考查我要研究的内容。我做这些事不是因为我的信仰多么纯洁高尚,或我想找到惊人的发现,而是因为我真的很享受研究过程。此外,迈克尔·路易教授在《水手的镜子》上发表了连载文章《无敌舰队的武器》,其观点令我耳目一新。一些新文献也为我的研究提供了充分的论据和重要的阐释。退伍后不久,我读了友人伯纳德·德沃托出版的《决战之年》和《横渡宽广的密苏里河》,开始有了一个想法。如果足够幸运,我将再现6世纪晚期的一系列历史画面。即使只有伯纳德·德沃托描述洛基山脉西部历史时唤起的画面的一半生动,我也会心满意足。最后,我并没有找到更新奇的解释。阅读了未出版的文献及反复研读了已经出版的书籍后,新的材料驳倒了我的一些观点,同时强化了我的其他观点。有时,通过不断研究相关文献,也会有新的发现,一个词语或一个具体形象都会给熟悉的故事带来新的解释。因此,虽然史料具有一致性,总体上也得到了学术界的认可,但我希望新的发现能得到证实,并通过重点转移和不为人知的细节,使旧故事得到新的阐释。因为这本书针对的不是史学专家,而是对历史感兴趣的普通读者,所以我没有附加脚注。研究过程中,在文献搜集方面我得到了富布莱特计划的帮助和约翰·西蒙·古根海姆纪念基金会的资助。我要感谢英国、美国和欧洲其他国家的图书管理员、图书馆长和档案保管员,因为他们给了我很大帮助。请原谅我不能一一写出他们的名字。十分感谢在西曼卡斯综合档案馆工作的理查多·马格达莱诺博士及其团队给予我和我的学生的热心帮助,感谢华盛顿特区福尔杰莎士比亚图书馆的路易·B.怀特博士和其他工作人员的热情合作,感谢J.T.菲尔斯特纳中尉的热忱帮助和鼓励,感谢莱顿大学T.H.麦洛教授介绍的有关尼德兰海军的历史及提供的档案资料,使我收获颇丰。我的朋友艾达和利奥·格肖恩阅读了我的大部分手稿,并提出了很多宝贵意见。爱德华·麦克认真校对了文稿的每一行字。三十年来,我写的每一本书都是他校对的,我非常感谢他。此外,我还要感谢查尔斯·H.卡特帮我梳理整篇文稿,以及帮我加上了索引;感谢美国海岸与大地测量局潮汐和洋流研究处帮我做了大量测量工作,并制作了潮汐表;感谢我的同事哥伦比亚大学天文学院的简·席尔特教授和海顿天文馆的休·赖斯博士帮我解决了英吉利海峡地区的天体和潮汐难题。在我研究和撰写的过程中,我的妻子全程参与并给予了我很大帮助,我非常感谢她。落基山脉加勒特·马丁利第章 苏格兰女王玛丽被处死年2月5日傍晚,罗伯特·比尔[]还没有带来授权书。年2月8日破晓时分,福瑟陵格大厅里的所有人已经做好准备,焦急地等待着。年2月7日,什鲁斯伯里伯爵乔治·塔尔伯特抵达福瑟陵格。众人一刻都不想耽搁,但没有人知道伦敦传来了什么消息,也没有人知道如果继续等待,哪一方的力量会被削弱。福瑟陵格大厅里的所有家具都被清理了出去,燃烧的木柴驱走了大厅里刺骨的寒气。大厅的尽头支起了一个小平台。小平台长十二英尺,宽约九英尺,高不到三英尺,很像为旅行艺人准备的微型舞台。平台的一侧有两把椅子,搭脚手架的木料散落在四处。椅子上盖着一层黑色的天鹅绒布,看上去没有那么寒酸。两把椅子对面的小平台上有一把高背椅,也用黑色天鹅绒布盖着。高背椅前面三四英尺的地方,有一个黑色垫子,垫子旁边高一点的地方有个低台,表明黑色天鹅绒布没有盖住的地方是一个普通的木砧板。年2月8日早晨7时,布置平台的人感到很满意。士兵头戴无面的头盔,身穿胸甲,手持钢戟,看起来英勇魁梧。福瑟陵格大厅里挤满两百多名骑士和绅士,他们专横地呼喊着尽快行刑。众人等了这场戏的主角三个多小时。年,在万众瞩目下,苏格兰女王玛丽嫁给了法兰西王储弗朗索瓦。在卢瓦尔河畔的法兰西宫廷,苏格兰女王玛丽经历了很多失败,虽然没有学会如何处理政治事务,但学会了如何控制局面。她从侧门走了进来。人们看到她时,她已经走进福瑟陵格大厅,走向平台。身后的六位随从两两并肩走在后面。围观的群众不断向前涌,议论纷纷。苏格兰女王玛丽听而不闻,手扶在士兵的衣袖上,继续向前走。怀着虔诚的心,她像前去祷告一样走上台阶,坐在黑色的椅子上。此时,她非常需要一双支持自己的手臂。她将双手放在膝间,如果手臂颤抖,也不会有人发现。然后,好像回应民众的心声一样,虽然福瑟陵格大厅里鸦雀无声,但她第一次转身面向围观的众人,若有所思,最后露出了微笑。黑色天鹅绒布盖住了椅子和福瑟陵格大厅里的小平台,也盖住了苏格兰女王玛丽的身体。人们几乎看不到她的身影。灰暗的日光映照在苏格兰女王玛丽惨白的双手上,金黄色的方巾和浓密的红色发髻显得黯淡无光。但在一片黑暗中,围观的人能清晰地看到她脖子上精致的白色蕾丝,以及蕾丝上绣着的心型花瓣,就在她喉咙靠上的位置。她雪白的脸颊上是一双又大又黑的眼睛和一张充满伤感的樱桃嘴。由于英格兰女王伊丽莎白一世,苏格兰女王玛丽的私人秘书戴维·里齐奥死了,她的丈夫——年轻愚蠢的达恩利勋爵亨利·斯图亚特也被人谋杀。此外,她的御前大臣亨特利伯爵乔治·戈登和诺福克公爵托马斯·霍华德因密谋与她联姻,被英格兰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处死。安东尼·巴宾顿因密谋营救她,以及试图刺杀英格兰女王伊丽莎白一世,也被处死。成千上万无名人士死在了北方的荒野和绞刑架上。自从苏格兰女王玛丽鼓励爱慕她的臣民越境救主,她的传奇就如同一把利剑悬于英格兰的上空。作为法王弗朗索瓦二世的遗孀,以及一位被俘的女王,苏格兰女王玛丽的子嗣可以继承英格兰的王位。很多人有类似的想法,他们目睹了一切,但又保持沉默。这一刻,苏格兰女王玛丽如果拥有权力,就可以成为英格兰的合法女王;这一刻,她吸引了在场所有人的目光。随后,她坐在黑色的椅子上,转身轻蔑地看向法官们。令她感到满足的是,福瑟陵格大厅里的所有人都注视着她。苏格兰女王玛丽躺在黑色天鹅绒布盖住的小平台上亨利·斯图亚特(54—)托马斯·霍华德(53—)戴维里齐奥(53—)之死安东尼·巴宾顿(56—)弗朗索瓦二世(54—)与苏格兰女王玛丽一起走进福瑟陵格大厅的是肯特伯爵亨利·格雷和什鲁斯伯里伯爵乔治·塔尔伯特。他们坐在苏格兰女王玛丽的对面,几乎没有人看到他们。罗伯特·比尔站在一旁,清了清嗓子,大声朗读写在羊皮纸上的英格兰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的授权书。他本来不需要那么紧张。毫无疑问,所有人都在认真聆听。罗伯特·比尔念道:“固执而不服从……煽动叛乱……反对生命的神圣威严……叛国罪……死刑。”对苏格兰女王玛丽或在场的所有人来说,授权书上的言辞无关紧要,因为大家都清楚,此次审判不是对罪犯的审判,而是政坛上的一场战争。事实上,英格兰与苏格兰的战争由来已久,两位女王出生前已经注定会发生战争。58年,欧洲形成两大阵营,一派信奉天主教,一派信奉新教。在命运的安排下,两大阵营都由女王领导。阿拉贡的凯瑟琳[2]反对安妮·博林[3],英格兰女王玛丽一世[4]反对伊丽莎白·都铎[5],伊丽莎白·都铎反对洛林的玛丽[6]。现在,三十多年过去了,英格兰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反对苏格兰女王玛丽。最终,苏格兰女王玛丽被绑上了断头台。观察敏锐的政治家们也许会问:为什么二十年过去了,英格兰还能容忍自己的敌人留着性命?苏格兰女王玛丽聆听死刑判决不可否认的是,无论英格兰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做过什么,也无论苏格兰女王玛丽做过什么,她们都曾不择手段地打压对方。从明争暗斗到死刑,双方都不能有任何差池。当正面对抗失去效果的时候,她们会选择柔弱的武器,即谎言、眼泪、借口、威胁、恳求、美貌、信仰,以及王权统治下的所有人。为了达到目的,她们不择手段。最终,事实证明,双方的斗争是一把双刃剑。现在,如果将苏格兰女王玛丽的头砍下来,那么英格兰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的王国也会陷入前所未有的混乱中。苏格兰女王玛丽试图做最后的挣扎。她扬起下巴,不耐烦地听着罗伯特·比尔念的最后一句话。彼得伯勒主教理查德·弗莱彻比罗伯特·比尔更紧张,结结巴巴地向苏格兰女王玛丽念了三遍开篇词。苏格兰女王玛丽轻蔑地打断他,说:“主教阁下,我虔诚信仰天主教,坚信死生无别。你对我说的一切都没有意义,我认为你所有的祈祷对我毫无益处。”苏格兰女王玛丽相信,宗教是一把无形的武器。她在福瑟陵格遭到严密的监视,但大胆的亲信们乔装出入英吉利海峡为她传信。据说,英格兰北部和西部信奉天主教,甚至在福瑟陵格这个异教的根据地,英格兰中部和伦敦,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信仰天主教。英格兰的王位继承人也是天主教徒。在这场斗争中,苏格兰女王玛丽如果胜利,一定会继位英格兰的王位。成千上万的人一直保持沉默。但现在,信奉异教的英格兰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居然要残杀正统的王位继承人。人们愤怒至极,希望铲除所有邪恶势利。因此,苏格兰女王玛丽的死刺激了英吉利海峡另一侧的天主教国家,很多人迫切希望为她报仇。阿拉贡的凯瑟琳(48—)安妮·博林(50—)英格兰女王玛丽一世(5—)洛林的玛丽(5—)毋庸置疑,苏格兰女王玛丽是虔诚的天主教徒,但因为信仰处死她确实不能说服民众。斗争仍在继续。所有人都知道,除了信仰,苏格兰女王玛丽的死与英格兰与苏格拉之间的斗争密切相关。一直以来,苏格兰女王玛丽也许不是天主教最坚实的支柱。有时,与信仰相比,也许是她做决定时的犹豫不决破坏了伟大的事业。现在,由于她的错误抉择,明晃晃的斧子就要砍下她的头。她的鲜血会让诽谤缄默,让敌人犯下的罪恶受到惩罚,并弥补自己生前犯下的错。多年来,她一直信奉一则信条:“死即是生。”殉教是最好的结局,她唯一要做的是演好最后一出戏。侍女与被执行死刑的苏格兰女王玛丽告别因此,苏格兰女王玛丽高举十字架,以便让福瑟陵格大厅里的所有人看见。她大声斥责法官们,声音高亢激昂,淹没了彼得伯勒主教理查德·弗莱彻的声音,也淹没了英格兰人为改变专制的古老信仰祈祷的声音。彼得伯勒主教理查德·弗莱彻宣讲结束后,苏格兰女王玛丽的声音又持续了一分钟。她原谅了所有敌人,用英语为所有英格兰人祈祷,为英格兰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的灵魂祈祷。随后,女仆帮她脱下了黑色的天鹅绒长袍。苏格兰女王玛丽穿着紧身底衣和深红色丝绸衬裙,迈步向前。她平静地屈膝跪下,低下身子将头放在砧板上。“在你手中,主啊……”随后,人们听到两声沉闷的斧头声。苏格兰女王玛丽被执行死刑接下来的一场仪式是,执刑官必须手提苏格兰女王玛丽的头颅,按照惯例讲话。蒙面的黑色身影弯下腰,然后起身大声高呼:“女王万岁!”但他手里提着的是一条属于苏格兰女王玛丽的方巾和精致的褐色假发。苏格兰女王玛丽的头颅滚到了行刑台的边缘,显得干瘪、黯淡,稀疏的银色头发闪着光芒。苏格兰女王玛丽永远都知道如何让敌人感到尴尬。注解:[] 罗伯特·比尔(RobertBeale,54—60),英格兰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统治时期的外交官、古文物研究者。作为枢密大臣和见证者,他记录了苏格兰女王玛丽被处死的整个过程。——译者注[2] 阿拉贡的凯瑟琳(CatherineofAragon,48—),亨利八世的第一任妻子,年到年为英格兰王后。——译者注[3] 安妮·博林(AnneBoleyn,50—),亨利八世的第二任妻子,年到年为英格兰王后。——译者注[4] 英格兰女王玛丽一世(MaryIofEngland,5—),英格兰和爱尔兰女王,年到年在位。她一生致力于复辟英格兰和爱尔兰的罗马天主教,被清教徒称为“血腥玛丽”。——译者注[5] 伊丽莎白·都铎(ElizabethTudor),指英格兰女王伊丽莎白一世,未登基前称伊丽莎白·都铎。——译者注[6] 洛林的玛丽(MaryofLorraine,5—),苏格兰女王,年到年在位。在位期间,她一直致力于联合强大的法兰西天主教势力,摆脱英格兰的控制,但最终失败。——译者注第2章 伊丽莎白一世的统治使者从福瑟陵格骑马赶来,带来了处死苏格兰女王玛丽的消息。所有伦敦人开始欢呼雀跃,燃起篝火。礼炮齐鸣,照亮了城内的大街小巷。阴云消散,伦敦人的恐惧全无。英格兰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登基后,苏格兰女王玛丽的势力依然威胁着伦敦人的生命,威胁着英格兰的一切。年,处死苏格兰女王玛丽的呼声此起彼伏。苏格兰女王玛丽不死,一切都不得安宁。英格兰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已经五十三岁,但在“所在教区仍有追求者”。[]人们都知道,她不可能有孩子。英格兰女王伊丽莎白一世是都铎王朝最后一位女王,继承者是比她小十岁的苏格兰女王玛丽。苏格兰女王玛丽“非常健康”。政客们经常讨论英格兰王位的其他继承情况,但没有一种情况能获得众人的一致赞同。苏格兰女王玛丽只要活着,就会继承英格兰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的王位。即使苏格兰女王玛丽最大的劲敌——莱斯特伯爵罗伯特·达德利、伯利勋爵威廉·塞西尔、克里斯托弗·哈顿爵士和弗朗西斯·沃尔辛厄姆爵士都给自己留了退路,打算必要时投靠苏格兰女王玛丽。苏格兰女王玛丽只要一直活着,就会成为他们的统治者。当时,新教中最直言不讳的政治领袖认为,苏格兰女王玛丽的复辟问题需要慎重考虑。因此,一些人的观望态度并不难理解。不满新教的贵族试图通过支持苏格兰女王玛丽打击新教,复辟天主教。英格兰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继位后,英格兰一直留有天主教势力。英格兰的天主教徒都是封建君权和保守势利的余烬,时常受到西班牙密谋者和神父们的煽动。在英格兰北部,为了镇压起义,政府大肆杀戮。天主教徒反抗的火势逐渐变弱,但没有完全熄灭。通过这场大火,一些人开始幻想英格兰的王位将由天主教徒继承。只要苏格兰女王玛丽不死,天主教作为英格兰的一支政治力量就不会消亡。罗伯特·达德利(53—)威廉·塞西尔(52—)克里斯托弗·哈顿(54—59)弗朗西斯·沃尔辛厄姆(53—)英格兰女王玛丽一世统治时期,伦敦人可以愉快地去做弥撒。史密斯菲尔德[2]对异教徒施行火刑引起的浓烟让伦敦人感到恶心窒息。即便如此,为了保护自己和家庭,伦敦人也不会露出不满神色。在新的分配制度下,贵族的生活也不富裕。在新教统治下,英格兰的乡绅虽然安居乐业,但经常怀念过去。对他们来说,现存的天主教势力是一种可怕的威胁。新教国家无法接受天主教的君主,苏格兰女王玛丽的失败证明了这一点。年,法王弗朗索瓦二世驾崩,苏格兰女王玛丽返回苏格兰。之后,苏格兰女王玛丽推崇天主教,打击新教,从而引起了新贵族的不满。最终,她被迫退位。英格兰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在位第二十九年,同样的情况再次出现。无论边境地区还是中部地区,无论东南部地区还是沿海的繁荣城镇,或者在伦敦,英格兰到处是新教徒。英格兰很多贵族和绅士通过改变宗教信仰发展仕途,商人们的谋生渠道受到新教政府的干预,工匠在富丽堂皇的教堂里听日内瓦加尔文派神父的布道。在英语版《圣经》、克兰默的《公祷书》和福克斯的《殉道史》的滋养下,新一代英格兰人成长起来。他们害怕天主教徒、西班牙人和外国统治者。考虑到苏格兰女王玛丽的经历和性格,她如果继承了英格兰王位,一定会复辟天主教。到时候,英格兰也许不会爆发类似托马斯·怀亚特[3]领导的大规模的叛乱,但一定会出现大范围的宗教战争。苏格兰女王玛丽返回苏格兰托马斯·怀亚特(52—)没有人告诉英格兰人什么是内战。一百多年来,英格兰一直被恐惧笼罩。英格兰人害怕都铎王朝被推翻,重陷争夺王位的玫瑰战争。但更可怕的是贵族之间的王位争夺。关于约克家族和兰开斯特家族的故事,无论是韵文体还是散文体,都是畅销书和舞台上受欢迎的剧目。人们知道,宗教矛盾的激化一定会爆发可怕的内战。哈勒姆和安特卫普的故事家喻户晓。商人和难民会告诉伦敦人二十年前的佛兰德斯和布拉班特,以及现在的佛兰德斯和布拉班特。孩子们从小听圣巴塞洛缪大屠杀[4]的故事,甚至长大后依然会对这个故事感到害怕。巴黎贫民窟血流成河,卢瓦尔河漂浮着尸体,诺曼底越来越荒凉。然而,这些都不是老妇人编造的故事。一些乞丐哀嚎着向好心人乞讨,但还没有靠近宗教裁判所的审讯室就被关进伊普斯维奇的监狱了。因此,神父提醒生活在英格兰的教众,如果拒绝承认统治者的权威,并手持宝剑互相攻击,那么英格兰就会遭到诅咒,英格兰人的面目也会变得凝重可怕;如果低头向仁慈的英格兰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祈祷,那么在英格兰人的祈祷声中会充满对宗教的忠诚。约克公爵理查德·金雀花和他的追随者选择了白玫瑰,而萨默塞特公爵和他的追随者选择了红玫瑰,玫瑰战争由此开始约克家族的标志白玫瑰兰开斯特家族家族的标志红玫瑰圣巴塞洛缪大屠杀6世纪,英格兰处在混乱和分裂中。英格兰人渴望国家实现和平统一。然而,唯一能使社会秩序恢复的有效办法是找到一位君主。大多数神父教导教徒,即使是最邪恶的君主,也是神圣的,无论君主的性格如何,作为臣民都要绝对服从。大多数神父教导教徒对君主绝对忠诚的思想逐渐变成君主是不朽的,为后来“国家”这一抽象概念的形成做了铺垫。君权神授的思想开始在英格兰传播,很快传到了欧洲其他地方。6世纪是属于君主的时代。但在英格兰,由于人们普遍认同的神圣王权教义,君权神授的思想变得模糊。英格兰人坚信,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在诸王中如同鸟中之凤,是独一无二的,不能用普通标准衡量比较。历史上从没有出现过一位像都铎王朝的女王伊丽莎白一世那样统治长达四十五年的君主。英格兰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统治期间,受到了臣民的爱戴。现在,很难说出英格兰人开始拥护英格兰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的具体时间和原因,但毋庸置疑的是,英格兰人对英格兰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的忠诚和爱戴与日俱增。当时的情况只有用夸张的语句才能表达。伊丽莎白一世(53—)毫无疑问,通过英格兰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及其臣民的立场,我们可以看到英格兰人内心的虚荣、自私和各自的目的。英格兰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如果统治英格兰,就一定会延用都铎王朝的传统,竭力赢得人民的爱戴,因为民心是她唯一可以依靠的力量。英格兰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继位时,都铎王朝的势力已经开始江河日下,包括国库空虚、货币贬值、人民穷困潦倒、内部纷争不断等。金雀花王朝统治的辉煌时期,英格兰占领了法兰西的加来。但后来,法兰西重新夺回了加来。英格兰王国失去了欧洲大陆最后的立足点,开始陷入混乱,走向衰败。几年后,法兰西看到了英格兰的分裂征兆。一个世纪前,英格兰陷入外辱内战,预示了玫瑰战争的爆发。英格兰在欧洲既没有朋友也没有盟友,只有一些虎视眈眈的敌人。邻国正等待着英格兰走向衰败,然后伺机发动战争。因为各国彼此不信任,所以还没有采取任何行动。英格兰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登基时,英格兰王国已经开始摇摇欲坠。她失去了部分权力,一生未婚,独自一人统治着整个国家。这种情况之前从未出现过。英格兰女王伊丽莎白一世不仅要抗击外敌,还要控制野心勃勃的贪婪贵族,以及应对臭名昭著、肆机闹事的欧洲人。总之,没有一件事能让她感到轻松。欧洲君主制成功过渡到了中央集权专治。法兰西瓦卢瓦王朝走向衰败的时候,瓦卢瓦王朝的国王受到了三级会议的蔑视和蒙骗。与此同时,欧洲的政治家们提出了宪法。“宪法”是与封建王朝相矛盾的一个词。英格兰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终其一生,按照宪法统治国家。她的君主权力一直受到质疑和限制,日常开支比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在米兰公国的税收还要少。此外,她没有自己的常备军,只有一些装点门面的卫兵和差役。在身处危险的几年里,弗朗西斯·沃尔辛厄姆爵士为了保护女王,建立了被后来的历史学家称为“无所不在的间谍网”。英格兰的反间谍部门减少了开支,用低廉的报酬雇佣具备各种能力的间谍。间谍负责搜集普通告密者提供的信息,处理与弗朗西斯·沃尔辛厄姆爵士日常通信的职员提供的信息。各国大使都希望自己的信息不会泄露出去。佛罗伦萨和威尼斯的政府曾嘲笑伦敦警力不足,但英格兰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的间谍系统非常强大和高效。英格兰女王伊丽莎白一世招募了很多间谍,通过承诺拉拢人心。正因为有了间谍,她才有机会放下一切,安心住在远离尘嚣的金碧辉煌的宫殿里,形象也突然变得和蔼可亲、魅力十足。每年,她都会举办盛宴。间谍们千里迢迢赶来觐见,坐在宴会厅里聆听女王的拉丁文演讲,看选美比赛,在庄园里优雅地跳舞。英格兰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和蔼可亲,面带微笑,拉拢了间谍们的心,让间谍们尽心尽力为自己服务。她天资过人,会按照人们喜欢的样子打扮自己,赢得了臣民们的爱戴。但她有时也会显得骄傲专横,摆出女王应该有的样子,让间谍们心生畏惧。英格兰女王伊丽莎白一世非常善变,有时听到善意的建议后,会愤怒地斥责提出建议的人,警告对方不要插手一些事情,扬言自己可以不依赖间谍,但间谍们不能没有她。随后,她的愤怒会突然变成和风细雨的温柔。总之,英格兰女王伊丽莎白一世不仅不会让间谍们感到失望,还会让间谍们坚信并铭记女王才是对他们最好的人。历史学家们不能断言的是,英格兰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的言行多少是出于处世艺术,多少是天性使然。所罗门王[5]可能也会对此感到困惑。实际上,英格兰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对民众的仁慈并不是天性使然,赢得民众的爱戴也只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因为她深知自己的王位必须依赖人民。多年来,英格兰人对她的爱戴与日俱增,但也是为了一己私利。欧洲正经历外侵内扰,而英格兰人民却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英格兰王室并没有向劳动人民征收赋税。因此,国内的物价逐渐上涨,商业复苏,经济发展。此外,国家向农业、造船业、纺织业和钢铁业投入了大量资金。英格兰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景象,逐渐变得举世闻名。除了参加海外战争的士兵返回家乡,英格兰的大街小巷没有士兵持枪的身影。夜晚的敲门声不会让人惊恐,因为敲门的不是邻居就是马车夫。男人们可以一边喝啤酒,一边畅所欲言,但不能有过分的言论。英格兰女王伊丽莎白一世鼓励臣民去教区的教堂。总之,在英格兰历史上,英格兰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的政策是最温和、最仁慈的。邻国的黑暗和混乱突显出了英格兰的繁荣富强。英格兰政府不仅征税少,还给予了人民更多自由,但英格兰人似乎缺少奉献热情。当然,假装微笑是双方都可以参与的游戏。在某种程度上,一些英格兰人不赞同英格兰女王伊丽莎白一世提出的誓言,经常为了个人利益敷衍了事。但对英格兰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及其臣民来说,除非我们误解了当时的文献记载,否则伊丽莎白一世与英格兰人之间的关系绝不是一场游戏。英格兰人如果在人群中见到女王,会认为女王是葛洛瑞娜[6]的化身,为英格兰洒下了金色的咒语。英格兰女王伊丽莎白一世是英格兰的守护神,是英格兰人梦中的神的化身。她固执地守护着自己的贞洁,不仅发誓不与外国王子联姻,还竭尽全力使英格兰人免受疾病的侵扰。因此,可以说,英格兰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属于所有英格兰人。英格兰女王伊丽莎白一世不会将统治国家视为一场游戏。她一生没有结婚,也没有情人和孩子。人们不禁感叹,她为了英格兰人付出了一切,英格兰人将她一直期待的爱戴作为回报。从大臣到乡绅,从工匠到渔夫或粗鲁的劳工,所有人都爱戴她。登基之初,她曾在演讲中告诉英格兰人,世间能让她珍惜的唯有臣民的爱戴。在演讲的结尾,她说:“过去和将来,虽然你们拥有很多伟大睿智的国王,但我对你们的爱永远是最多的。”英格兰人真的相信了吗?英格兰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对英格兰人的爱成了解不开的谜团。如果苏格兰女王玛丽活着,英格兰女王伊丽莎白一世驾崩后,英格兰可能会爆发内战。如果苏格兰女王玛丽仅在表面上威胁到了英格兰,英格兰人很可能会拒绝采取任何行动,继续无谓的担忧。但当苏格兰女王玛丽越过苏格兰边界的时候,人们清醒地认识到,对英格兰人的生命及英格兰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的生命来说,天主教继承人的存在都是一种威胁。一些疯子、狂热分子和雇佣的暴徒只要靠近英格兰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动一下手中的刀或手枪,整个英格兰王国将会随之坍塌。但英格兰女王伊丽莎白一世丝毫不在意自己的安全,从来不带任何护卫。如果苏格兰女王玛丽成功继承英格兰的王位,整个英格兰政府会随之坍塌。到时,英格兰将没有枢密院,没有治安官和政府官员,也没有人下令追杀刺客,政府的权力会随英格兰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的驾崩而终结。事实上,那时的英格兰将没有政府可言。在这种暴力情况下,所有天主教领地都一样可怕。苏格兰女王玛丽是否亲自批准这些行动已经不重要。一个受到他人蛊惑孤注一掷的人,将会改变整个英格兰的命运。近年来,英格兰北部开始流传暗杀女王的谣言,而且愈演愈烈。也许伦敦从未听到过类似的谣言,或新教政府描述的危险并不可怕,但危险确实存在。在离英格兰女王伊丽莎白一世一百码的地方,一名疯狂的年轻人握着手枪,大声疾呼要枪杀女王。弗朗西斯·斯罗克莫顿的文件揭露了天主教日益明显的阴谋,即救出苏格兰女王玛丽,刺杀英格兰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率军入侵英格兰。威廉·帕里散播了一则从罗马传来的消息,该消息称,刺杀英格兰女王伊丽莎白一世除了可以得到大笔财富,还能得到赦免。消息很快传遍了整个英格兰。面对危险,英格兰人陷入了恐惧。从代尔夫特传来消息称,很多人都失败后,一个叫杰拉德的信仰天主教的勃艮第男侍成功将奥兰治亲王威廉一世杀死在家中。奥兰治亲王威廉一世是新教运动的领袖之一。年,新教的三位领袖之一加斯帕尔二世德·科利尼被刺杀。现在,新教领袖只剩下英格兰女王伊丽莎白一世了。刺杀英格兰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的唯一受益人是苏格兰女王玛丽。年秋天,英格兰所有贵族和绅士们团结起来,签订了《保王协定》,以英格兰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的名义支持和保护女王免受任何密谋迫害。他们用自己的力量对抗任何可能伤害英格兰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的人,仔细审查可疑分子及其顾问、同伴或教唆者。由于担忧英格兰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的生命安全,以及害怕爆发内战,英格兰人决定处死苏格兰女王玛丽。杰拉德刺杀奥兰治亲王威廉一世加斯帕尔二世德·科利尼被刺杀第二次暗杀,安东尼·巴宾顿的阴谋没有得逞。他和同伴们确实试图刺杀英格兰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希望确保苏格兰女王玛丽继承英格兰王位。当时没有人质疑他的意图,现在也没有人质疑。人们相信,苏格兰女王玛丽是刺杀阴谋的核心人物。也许会有人怀疑,但如果苏格兰女王玛丽对此一无所知,她的清白对英格兰人来说也就无关紧要了。刺杀阴谋的唯一受益人是苏格兰女王玛丽,过去是,将来也是。只要她活着,英格兰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就会时刻处在危险中。因此,当得知苏格兰女王玛丽被处决的消息时,伦敦人民欢呼雀跃,燃起了篝火,吹响了乐器,互相转达刚刚得到的消息。后来,亲眼目睹了这一场面的人说:“他们似乎坚信,一个新的时代已经开启。英格兰人终于可以过安宁的日子了。”注解:[] 事实上,自法王亨利三世的弟弟安茹公爵弗朗索瓦(Francois,DukeofAnjou)之后,英格兰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就没有追求者了。——原注[2] 史密斯菲尔德(Smithfield)位于伦敦市区,数世纪以来一直是对异教徒和宗教反叛者执行火刑的地方。——译者注[3] 托马斯·怀亚特(ThomasWyatt,52—),英格兰政治家,在英格兰女王玛丽一世执政期间领导了人民起义,史称“怀亚特叛乱”。——译者注[4] 圣巴塞洛缪大屠杀(St.BartholomewsDayMassacre),指年8月23日到年8月24日,一群天主教暴徒对胡格诺派教徒展开大屠杀。这场屠杀是法兰西宗教战争的转折点。——译者注[5] 所罗门王(KingSolomon),根据《旧约·传道书》,所罗门王是以色列最富有智慧的国王。——译者注[6] 葛洛瑞娜(Gloriana),6世纪诗人埃德蒙·斯宾塞(EdmundSpenser)在《仙后》(TheFaeireQueen)一诗中用以指代英格兰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的名字。年,英格兰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后,人们高呼伊丽莎白一世为“葛洛瑞娜”。——译者注第3章 英格兰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的困惑对英格兰人来说,处决苏格兰女王玛丽很简单。但对英格兰女王伊丽莎白一世来说就没那么简单了。英格兰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经常住在格林尼治的王宫里。格林尼治的王宫是她最喜欢的王宫。王宫内的草坪一直延伸到泰晤士河畔,宫殿里有很多窗户,透过窗户可以看到泰晤士河上来来往往的船。年2月日,在格林尼治,英格兰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签署了处死苏格兰女王玛丽的手令,尽管她反对处死苏格兰女王玛丽。英格兰女王伊丽莎白一世被枢密院和臣民说服前,判决书一直由秘书威廉·戴维森保管。签署手令时,她提醒威廉·戴维森说,除了公众行刑,处决苏格兰女王玛丽的方式还有很多种。然而,在公众面前处决苏格兰女王玛丽是英格兰大臣们的决定。下达最终的判决书前,英格兰大臣们没有征求英格兰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的意见,直接将判决书交给了罗伯特·比尔。因此,英格兰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对此一无所知。年月上旬以来,英格兰大臣们通过各种方法劝说女王签字。英格兰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相信大臣们不会处死苏格兰女王玛丽。但现在,英格兰大臣们拿到了女王的手令。女王认为听信大臣们的建议是个错误,为此深感愧疚。凭借天生的政治才能和丰富的阅历经验,她知道福瑟陵格马上会传来消息。什鲁斯伯里伯爵乔治·塔尔伯特的儿子日夜兼程,经过长途跋涉终于赶到了格林尼治王宫,将马拴在了院子里。而此时,英格兰女王伊丽莎白一世正在山上打猎,没有接见他。使者将处死苏格兰女王玛丽的消息告诉了伯利勋爵威廉·塞西尔。伯利勋爵威廉·塞西尔听了后非常高兴。他的幕僚听到消息后也十分高兴。但多年来,与英格兰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的相处使伯利勋爵威廉·塞西尔学会了机敏和顺从。他打算派其他人向英格兰女王伊丽莎白一世汇报处死苏格兰女王玛丽的消息。很快,消息传遍了整个伦敦,鸣笛声此起彼伏。英格兰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回到了格林尼治王宫。必须将消息告诉女王,不能再拖延了。詹姆斯六世(56—)关于英格兰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听到处死苏格兰女王玛丽消息后的反应,有两种自相矛盾的解释。英格兰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的立场和人们猜测的一样。一名报信人悲伤地将汇报消息的过程告诉了威廉·戴维森。他说将处死苏格兰女王玛丽的消息告诉英格兰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的时候,女王依旧保持优雅的风度,没有露出一丝感伤。但苏格兰女王玛丽的儿子詹姆斯六世听说,当英格兰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得知福瑟陵格的悲惨消息后,陷入悲痛中无法自拔,她的一生中没有一件事能让她如此激动,使她发自内心地痛哭不止。在一定程度上,也许两种说法都是真实的。英格兰女王玛丽一世执政期间,伊丽莎白·都铎学会了如何控制自己的思想和情绪。任何事都不会让英格兰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大惊失色,但如果处决苏格兰女王玛丽的消息令她感到惊讶,那么她首先考虑到的是,在大臣们的压力下和旁观者面前,她不会推卸自己的责任,即使处理公众事宜的重要权力掌握在大臣们手中。英格兰人在欢呼。英格兰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绝不会流下悲伤的眼泪,更不会在人民面前表现出悲伤。毫无疑问,后来,在贴身侍从面前,英格兰女王伊丽莎白一世流下了悲伤的眼泪。她确实需要痛哭一场。处死苏格兰女王玛丽引发的危险中,最明显直接的危险来自苏格兰。现在,詹姆斯六世将由英格兰的敌人抚养。詹姆斯六世幼年时期的老师乔治·布坎南出版了一本书,这本书是关于被上帝遗弃的苏格兰女王玛丽的。虽然乔治·布坎南博学多识,但书中的语言粗鄙晦涩,记录了苏格兰女王玛丽犯下的种种罪行。苏格兰女王玛丽会为杀害了自己孩子的父亲达恩利勋爵亨利·斯图亚特受到谴责。詹姆斯六世摆脱乔治·布坎南的监管后,对母亲的事业毫无热情。最让他感到焦虑不安的是,虽然事已至此,但英格兰人应该将他的母亲关进监狱,而不是处死。当他听到母亲被处死的消息时,最直接的感受是解脱。然而,令人尴尬的是,作为苏格兰国王,詹姆斯六世的母亲被当众处死。更令人尴尬的是,虽然苏格兰的臣民发动了暴乱,但詹姆斯六世的权力依然被境外敌人篡夺。很多好战的苏格兰贵族和国外势力都鼓励詹姆斯六世,唆使他通过火和剑为苏格兰女王玛丽报仇。苏格兰女王玛丽是天主教的女英雄,是法兰西曾经的王后,也是现任法王亨利三世的嫂子,更是法兰西吉斯公爵亨利一世的表亲和政治盟友。处死苏格兰女王玛丽一事不仅激怒了苏格兰人,还激怒了很多国外势力。他们急切地将詹姆斯六世推上了复仇的风口浪尖。英格兰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听说,在苏格兰,反抗英格兰的势力逐渐壮大。她认为是处死苏格兰女王玛丽的刽子手引发了战争。詹姆斯六世如果为了荣誉铤而走险,就需要获得与英格兰女王伊丽莎白一世敌对的所有势力的支持。不久,同情苏格兰女王玛丽的英格兰大臣弗朗西斯·沃尔辛厄姆爵士提议,英格兰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应该给詹姆斯六世一笔巨额赔款,通过赔款收买苏格兰的势力,并采取强硬手段武装英格兰北部的军队。英格兰北部受到了入侵威胁,英格兰正处在危险之中。然而,英格兰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对此熟视无睹。诚实的弗朗西斯·沃尔辛厄姆爵士对英格兰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的态度感到焦虑。但英格兰女王伊丽莎白一世认为,同情比武力更廉价。她愿意付给詹姆斯六世可能接受的最低赔款,收买苏格兰的中立。乔治·布坎南(50—)亨利三世(55—)查尔斯·霍华德(53—)然而,同情是第一笔赔偿金。年2月20日星期五,英格兰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的老朋友克里斯托弗·哈顿爵士,也是英格兰新任大法官,听说女王大发雷霆,怒斥威廉·戴维森未经允许匆忙下令处死了苏格兰女王玛丽。年2月2日星期六,英格兰女王伊丽莎白一世斥责了枢密院的所有大臣。当时,有人记录下了她具有女王风范的讲话。英格兰女王伊丽莎白一世毫不留面地斥责大臣们,打压了一向强势的贵族,尤其是海军大臣埃芬厄姆勋爵查尔斯·霍华德和巴克赫斯特勋爵托马斯·萨克维尔。伯利勋爵威廉·塞西尔被女王训斥得痛哭流涕,语无伦次。据当时在场的侍者说,英格兰女王伊丽莎白一世怒气冲天,实属罕见。一位枢密院大臣说,他从未见过优雅的女王如此激动。此外,自命不凡的大臣们感受到了女王的怒火,像受到鞭打的学生一样痛哭不止。虽然枢密院的大臣们向英格兰女王伊丽莎白一世下跪求情,但女王依然下令逮捕威廉·戴维森及其亲信。这是非常严厉的惩罚。英格兰女王伊丽莎白一世似乎期待苏格兰人领她的情,但不知牺牲了威廉·戴维森后,苏格兰人是否会感到欣慰。最终,她并没有判威廉·戴维森死刑。威廉·戴维森罪有应得。为了讨女王欢心,大臣们将他关进了伦敦塔,判处他缴纳一万马克罚款。但苏格兰人对此并不满意。面对将威廉·戴维森关进伦敦塔的判决,众人意见不一。英格兰女王伊丽莎白一世提出的惩罚可能是最轻的。实际上,对威廉·戴维森的惩罚也不可能太残酷。年,当人们不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