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条城际氢干线发车,青岛国际院士港热带

01:月26日,随着20辆氢能冷链物流车和渣土车从青岛国际院士港智能制造产业园和临沂路运港智慧物流装备产业园的同步开出,山东(青岛-临沂)城际氢干线首发成功,标志着山东首条城际氢干线正式发车。氢能是全球最具发展潜力的清洁能源之一,被业界誉为21世纪的终极能源。作为我省首条城际氢干线,本次活动将一次性启动运营辆氢能冷链物流车和渣土车,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近2万吨。山东首条城际氢干线发车,成为“氢进万家”科技示范工程以来,首个落地的城际氢干线子项目,对于推动山东新旧动能转换、打造山东氢能产业发展高地具有重要意义。“快充5分钟,续航公里。”这并非手机广告,而是来自当天发车的新能源汽车。青岛德先新能源汽车制造有限公司负责人曹斌告诉记者,氢能车具有的加氢时间短、能量密度高、适合长途运输的特点,保证了其干线物流优越性,作为汽车行业新贵,不论是充电速度,还是续航能力,均超越纯电动汽车。以氢能物流车为例,只需要5分钟左右的时间加氢,便可以开出公里的距离。数据显示,到年,我国氢能产业有望达到万亿元水平,到年将达到4万亿元。“山东是工业、化工大省,氢气平均年产量万吨左右,多数为品质较好的工业副产氢,具备大规模利用得天独厚的成本优势;同时,山东的光伏发电装机规模全国第一、风电装机规模全国第四,核电正在加快发展布局,具备绿色制氢的良好条件。”山东省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处副处长赵楠楠说,山东正处于产业体系变革和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期,迫切需要加快改革创新,培育新动能,发展氢能产业意义重,超前布局氢能产业将率先享受产业发展带来的红利。有明确清晰的应用场景,氢能产业才有发展根基。争当能源革命排头兵的青岛国际院士港,把氢能应用的切入点聚焦在新能源汽车、燃料电池等产业,明确将新能源汽车作为氢能应用主打的制高点,年便开始布局涵盖制氢、储氢,加氢、燃料电池总成、氢能整车等各个环节的全产业链。为加快氢能产业项目布局,青岛市依托青岛国际院士港,全球聘请顶尖人才,积极构建适宜氢能产业生长的“热带雨林”。澳大利亚技术科学与工程院院士、青岛国际院士港全年驻港院士甄崇礼便是其中的一位,他带领团队着力攻关的燃料电池催化剂技术被称作燃料电池的芯片,在国内还是空白。铂是促进燃料电池反应的必要元素。然而,这种贵金属稀有又昂贵。通过技术创新,甄崇礼院士团队将燃料电池催化剂贵金属铂的用量降低到0.2mg/w,达到国际水平,氢能乘用车百公里运行成本降低至40-60元,与汽柴油车辆基本持平,并且实现了产业化。“院士港内各类创新资源的加速集聚,共同推动了共性技术科研攻关和全产业链布局,在青岛国际院士港,我的研究至少比国外提速了4倍。”甄崇礼说,“院士港速度”背后,离不开多元化的应用场景开辟,院士港坚持顶格倾听、顶格协调、顶格推进,积极拓展产业链终端市场,极大拉动了产业链前端的规模。为培育产业生态,青岛国际院士港联合同济大学、清华大学、吉林大学、湖南大学成立协同创新中心,并引入有丰富经验的制造企业集成技术,围绕氢能全产业链展开攻关,打造国内顶端技术研发及成果转化中心。目前,氢能与燃料电池技术实验室、氢能与燃料电池动力系统关键零部件制造、新能源车辆运营配套示范三个项目入选山东省“十四五”氢能产业重大示范试点,氢能应用示范场景不断拓展。随着青岛国际院士港布局的氢能产业链企业聚势而强,企业之间的“化学反应”自然而然地发生了,一个资源耦合的氢能产业生态,正在这座城市形成。青岛德先生产的氢能源汽车,不论是氢燃料部分、氢燃料电池系统,还是氢燃料电池催化剂,都在青岛国际院士港园区内实现了“自供给”。海卓动力(青岛)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正联合青岛本地的企业开展园区综合热电联供示范应用,打造山东首个光储绿氢能源项目。公司常务副总经理谢佳平介绍,项目依托青岛现有技术、资源、政策和产业基础,将开展可再生能源发电、绿氢制备等多种形式的氢能应用综合示范,逐步实现氢能在社会各行业的综合利用,降低生产、生活碳排放。未来,青岛国际院士港将在3年内陆续投运、推广辆氢燃料电池物流车,稳步推动以临沂为中心,辐射半径公里左右、服务4亿人口的的电商物流网络建设,助力山东省打造全国首条氢能高速走廊,构筑集研发、制造、应用为一体的氢能全产业链发展高地,加快构建百亿级、千亿级氢能产业集群,全面融入山东半岛“氢动走廊”建设,打造全国领先的氢能产业新高地。(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张晓帆报道)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umeiaa.com/czjs/989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