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国家人文历史”独家稿件,欢迎读者转发朋友圈
本文约字
阅读需要
11min
“希特勒和他的第三帝国在欧洲政治格局当中地位最高的一个瞬间是什么?”
这个问题,如果让希特勒自己来回答,他十有八九要选择自己在军人簇拥下进入巴黎那一天。
假如换一个更加保守也富于政治经验的普鲁士贵族外交官,比如年11月5日和戈林一起坐在希特勒身边的那位老派的外交部长纽赖特男爵,他的选择八成就是年9月底签署《慕尼黑协定》的那个日子了。
为什么纳粹德国从辉煌的顶峰到跌入导致其灭亡的战争,只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呢?问题的源头还要从《慕尼黑协定》本身讲起。
《慕尼黑协定》是慕尼黑会议的产物,慕尼黑会议之所以会召开其原因在于“苏台德问题”。所谓苏台德问题其实是捷克的德意志少数民族和捷克民族之间矛盾的一个组成部分。苏台德地区是对捷克境内的德意志人聚集地区的一个统称。关于苏台德问题,既往的历史学家往往喜欢追溯到年底捷克斯洛伐克国家的建立。但事实上捷克斯洛伐克国家的建立只是漫长的捷克民族问题的一环而已。
捷克人的起源与苏台德问题
欧洲人直到今天都觉得布拉格是一个东欧城市,反将维也纳视为西方城市。但是,从地理上说布拉格比维也纳要靠西得多。
在民族观念模糊的漫长历史中,星罗棋布的德意志人城市的人口数量是微不足道的,一场战争就能让这些城市的民族成分彻底改变。比如,匈牙利的名城布达,因为奥斯曼征服曾经变成一个土耳其人和犹太人的城市,又因为德意志人的反攻,变成一个匈牙利人和德意志人的城市。
布拉格也是如此,在中世纪的大部分历史上它是一个德意志人的城市,但是一场胡斯战争就让布拉格变成了一个捷克人的城市。这个捷克人的布拉格在年选举了莱茵行宫伯爵腓特烈为波希米亚国王,引发了三十年战争。但正如胡斯战争清洗了中世纪以来的布拉格德意志人一样,三十年战争的杀戮、掠夺和破坏也清洗了布拉格的捷克人贵族和市民。年,驰援新教徒的瑞典军队被迫撤往北方时,布拉格已经又是一个德意志人占多数的城市。
在捷克民族觉醒的历史时期,很多原来生活在波希米亚地区的中产阶层选择了到维也纳生活。到世纪末波希米亚地区的人口构成就发生了一个奇妙的变化,先是上层德意志、富有的犹太人和温和派捷克人的逃离,剩下的是因为贫困所以无力逃离的德意志人和讲德语的犹太人,还有激进派捷克人。最终,波希米亚地区,以布拉格为核心的中部成了捷克人的天下,西部和南部以及东北部地区是德意志人占多数的地区。苏台德山区是所有这些德意志人聚居区的典范。
年10月,讲德语的学童在苏台德一条装饰着万字符的街道上,欢迎希特勒的到来。苏台德地区是对捷克境内的德意志人聚集地区的一个统称,年9月慕尼黑会议后,在英、法两国同意下,捷克斯洛伐克被迫割让苏台德地区给纳粹德国,希特勒没有让德国人流一滴血,甚至没有耗费一枪一弹,就成功地解决了苏台德问题,扩张了德国的领土。(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此后,苏台德地区成为德意志人和捷克人斗争的战场,诞生了最早的“德意志民族社会党”——虽然他的领袖也被尊称为“元首”,但他们和纳粹是毫无关系的。奥匈帝国后期波希米亚民族矛盾,实际上是日后的苏台德问题的预演。此时,距离慕尼黑会议只有不足30年。换言之,矛盾斗争中的还是那一波人,以及他们的儿女们。
矛盾重重的捷克斯洛伐克
当奥匈帝国土崩瓦解时,在帝国生活的德意志人在年11月成立了“德意志奥地利共和国”,希望把奥匈帝国的奥地利部分中德意志人占多数的地区整合组成一个新国家。但是,协约国早就和捷克人的流亡者一起决定了波希米亚的命运。
年5月30日,捷克和斯洛伐克人代表在美国的匹兹堡签署了《匹兹堡宣言》,宣布捷克人和斯洛伐克人将共同组成一个独立国家,斯洛伐克人可以在这个新国家内得到保持自己语言和自治的权力,拥有自己的政府、议会和司法体系。
年,布拉格,一战结束奥匈帝国解体后,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成立,图为捷克公民在瓦茨拉夫广场上举行独立游行活动。这个以民族国家自居的新国家,总人口多万,其中以第一大主体民族自居的捷克人有万,第一大少数民族的德意志人则有多万,接近捷克人的一半。(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这个捷克斯洛伐克民族委员会在6月得到了法国政府的承认,7月得到了美国的承认,8月得到了英国的承认。这就宣告了协约国对捷克斯洛伐克国家命运的承认。10月14日,捷克斯洛伐克临时政府成立,10月18日还在华盛顿发表了捷克斯洛伐克独立的《华盛顿宣言》。与随着奥匈帝国战败而诞生的德意志奥地利共和国、匈牙利共和国相比,这个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的地位有着本质区别,它是协约国的成员国之一。奥地利和匈牙利尽管也是革命的产物,但却依然被协约国视为战败的奥匈帝国的代表。
年10月12日,捷克斯洛伐克埃格尔镇的妇女激动地对纳粹德军行纳粹礼。(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捷克斯洛伐克进一步还提出夺取乌克兰人占多数的喀尔巴阡鲁塞尼亚以便与盟国罗马尼亚接壤。再得到一条南北隔断奥地利和匈牙利的狭长领土把自己和盟国南斯拉夫连接起来。捷克斯洛伐克所有的这些要求除了最后那根本没有可行性的狭长领土之外,都得到了协约国的支持。这种对毫无节制的领土要求的支持,导致新生的国家在内部陷入严重的民族矛盾和纷争,在外交上则几乎和所有的邻国交恶。内部民族矛盾和外部国际矛盾结合在一起,造成了无穷无尽的麻烦和争端,最终导致了慕尼黑协定和这个国家的灾难。
这个以民族国家自居的新国家,总人口多万,其中以第一大主体民族自居的捷克人有万,第一大少数民族的德意志人则有多万,接近捷克人的一半。与德意志人相比,以第二大主体民族自居的斯洛伐克人却只有万,排名第二和第三的少数民族,也就是斯洛伐克的匈牙利人和被叫作鲁塞尼亚人的乌克兰人,则分别有75万和50万,除此之外还有8万波兰人。所有这些少数民族都有自己在境外的祖国可以指望。捷克的德意志人聚居在广义的苏台德德意志人地区,他们在地理上接近德国和奥地利,在政治上经过了旧帝国时期波希米亚民族矛盾的锻炼,还有成熟的民族主义政党。
当年的经济危机波及捷克的时候,捷克境内的所有少数民族包括斯洛伐克人在内都蠢蠢欲动。年大选当中2/3的捷克德意志人把选票投给了刚刚成立的苏台德德意志人党,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的最后时刻临近了。
张伯伦的野心
当英法政府把金钱花到公租房、失业保险和救济穷困上的时候,国际联盟和集体安全就成为英法的必然选择。年的经济危机冲垮了英国和法国的经济。到年英国工党内阁的财政大臣承认因为失业保险导致了巨额亏空,英国政府在财政上已经破产。为此英国所有的主要政党:保守党、自由党和工党共同组成了联合的“国民内阁”,以便度过这段财政上的艰难时期。
慕尼黑的主角张伯伦就是国民内阁的卫生大臣,之后又当了财政大臣,他主持财政部期间,被推举为保守党领袖,年起被首相鲍德温视为首相职位的接班人。也正是在他主持财政部期间,虽然丘吉尔一再在下议院重申年的“十年无战争政策”的错误,要求英国尽早重整军备准备应对欧洲大陆的紧张局势。但张伯伦依然努力地压缩赤字,把力所能及的预算花在整顿国内经济和维持国民的基本生活上。
在这个背景下,法国对捷克的军事义务就成了英法同盟的一个威胁。因为到20世纪30年代虽然英国已经废除了金本位,但德国20年代的恶性通货膨胀给全欧洲留下了过于深刻的印象。所以包括德国在内的欧洲各国都不敢放任赤字,采取了财政紧缩,在这种局面下,如果被法国对捷克的军事义务卷入一场战争,对英国来说是不能承受之重。所以,当希特勒在年抛出苏台德问题时,最紧张的欧洲强国是唯恐被卷入战争的英国。
年9月30日,英国首相张伯伦在慕尼黑与希特勒会面后,降落在伦敦赫斯顿机场。当他手持希特勒手写允诺和平的便条回到英国,在机场向公众展示时,得到了比“战场凯旋的统帅还多的欢迎”,张伯伦自认为慕尼黑协定是“一代人和平”的保证。(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英国的财政破产导致了年的国民内阁的诞生。在这次内阁成立之后的选举当中,英国选民实际上只能二选一,也就是说要么投票给支持国民内阁的政治家,要么投票给反对国民内阁的候选人。国民内阁实际上汇集了英国所有的知名政治家,甚至工党的主体也加入了国民内阁。所以年的大选国民内阁得到了巨大多数的选票。但国民内阁的权力事实上掌握在保守党政治家手中,主导政策的人就是张伯伦。
从年到年,张伯伦几乎始终是财政大臣。作为英国公认的财政和经济专家,张伯伦的威望是无与伦比的。张伯伦了解经济萧条时期人民的疾苦,在他做市长的伯明翰搞了很出色的社会福利改革。很多英国失业工人觉得是张伯伦让他们有屋子住有饭吃。所以到年张伯伦成为首相时,他在保守党内的地位是无可比拟的。
年成立的国民内阁依靠二选一的选举赢得了下议院绝对多数的选票,但是国民内阁仅仅维持了4年,到年虽然投入大选的时候,政府依然保持着“国民内阁”的名号。但是工党已经作为独立的党派投入大选,拿到了个议席,与之相比,整体赢得席的国民内阁,保守党议席占了席,国民内阁客观上已经成了保守党内阁。年,张伯伦继任首相,正常情况下年他将率领保守党投入年以来时隔8年的第一次多党竞选。因此,张伯伦迫切需要一个重大成功。
希望妥协结束军备竞赛最终破产
从年希特勒上台,欧洲的政治家们一致认为,希特勒肯定是要破坏和平发动战争的。张伯伦作为财政大臣被迫拿了钱搞武装,也是因为英国内阁普遍相信战争迫在眉睫。张伯伦唯一能把英国的再武装和集体安全协调一下的方法就是把钱花在防御性武器上,比如日后在不列颠空战当中大显神威的喷火式和飓风式战斗机。作为财政专家,他一直寄希望于跟希特勒开诚布公地谈判,找到希特勒耀武扬威和再武装的真正目的,然后尽可能地加以满足,为欧洲和平创造新的基础,这样就可以结束年以来笼罩在欧洲头顶的战争危机,把更多的资金花到社会保障和福利上去。这样的外交胜利无疑将成为即将到来的大选当中保守党重要的加分项。
年9月,希特勒在张伯伦面前痛陈苏台德德意志人受到了迫害,以及国际义务所赋予德国保护这些德意志人的义务。听了这些,张伯伦认为希特勒的要求十分合理。所以,他满足了希特勒的要求——这就是《慕尼黑协定》的阴谋。
年9月30日,英国首相张伯伦(左)签署《慕尼黑协定》。(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张伯伦希望通过妥协结束欧洲军备竞赛,而欧洲的军备竞赛说到底源头是纳粹德国的再武装。所以,张伯伦希望知道德国在什么情况下能放弃一切在欧洲的领土要求,结束军备扩张。在这个问题上,希特勒为了更顺利地取得张伯伦的妥协,说自己的全部目标就是“苏台德问题”。
年10月,根据《慕尼黑协定》,德国军队入侵苏台德地区。图为德军士兵树立界桩,以示“帝国”的边界。(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年9月30日,希特勒和张伯伦都觉得自己胜利了。当张伯伦手持协定回到英国时,得到了比“战场凯旋的统帅还多的欢迎”,张伯伦自认为手中的协定是“一代人的和平”的保证。在年的英国人眼中,和平就是更多的救济和公租房。
但是,希特勒根本不想履行这个协定。德国军队在占领苏台德地区之后,进一步占领了整个捷克,到年年初希特勒甚至废除了捷克斯洛伐克国家。这让张伯伦的声誉遭到了沉重打击,只是保守党在年大选以前凭借年选举得到的多数席位,保持了无可撼动的地位。
无论是奥地利问题,还是苏台德问题,德国均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国际同情,但是,希特勒一次次以流氓手段解决领土问题,最终引爆了欧洲战争。换言之,年战争的爆发,一方面是希特勒自己外交冒险的破产,另一方面也是整个凡尔赛体系的破产。
本文为大鱼号独家稿件,未经大鱼号许可禁止转载。
新课上线
后妃,两千年帝制的陪衬与点缀
在史书上却只留下只言片语
宫斗剧中,她们打得热闹
但,有些妃嫔的志向却在朝堂
她们才是历史上真正的“大女主”
丈夫、情人、娘家人,谁才是她们上位的力量加持?
后宫的女人难缠,还是前朝的男人难斗?
自己能当女皇能掌权,为什么从来不传位给女人?
......
权力的游戏——皇权下的后妃上位之路
会员可在“果粒历史”小程序中畅听
非会员点击下方海报
可参与拼团成为会员
▲长按识别图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