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奇的科考船Tara号首航中国,停靠上海

哪里白癜风医院好 https://m-mip.39.net/nk/mipso_4679454.html

本文部分首发于上海科技报

“经过一个月不分晨昏的日子,当太阳再一次照耀这片洋面的时候,时间和距离重新显现出其意义。”数年前,关于Tara北极科考队海上航行的纪录片《破冰之旅》在上海科学会堂放映时,这句洋溢温暖人类情感的话,让许多人记住了这条带有浪漫色彩的法国双桅帆船。记者日前从法国驻沪总领事馆获悉,这艘中国公众之前只在银幕上见过的传奇科考船已于今年2月24日来到中国,继先后在三亚和香港停靠后,于本月分别在厦门(4月2日至4月10日)和上海(4月15日至4月28日)停靠。

太平洋科考项目聚焦气候变化对珊瑚礁生态的影响

作为一艘极地考察研究用的双桅破冰帆船,Tara号建于年,可载重吨,为全铝结构,具有粗壮的龙骨和精巧的设计,保证了其在极地环境中的牢固性和机动灵活性。自年起,Tara号就开始扬帆出海,迄今已航行超过40万公里,完成11次征程,在60多个国家停靠,因科考队成功完成了对南北极地区大浮冰的重要研究(-Tara极地科考项目)、在公海上首次进行全球范围的浮游生物研究(-Tara海洋科考项目),以及塑料制品污染的危害研究(Tara地中海科考项目),并以这些研究成果为基础出版了大量论著,尤其是年5月发表在《科学》(Science)杂志上的论文而赢得了全球声誉。

图为Tara号

图为船上的驾驶室

此次Tara自年5月28日从法国起航,已经航行了6万公里,完成了原定“-Tara太平洋科考项目”10万公里行程的大半,考察了地理分布跨度极广的珊瑚礁种群,对气候变化对珊瑚礁生存状态的影响进行了全新而系统的研究。

图为船上的厨房

图为船上的干燥实验室

图为船上供水用的海水淡化装置

图为储存海洋取样样本的冰箱

图为船员的卧室

珊瑚礁的面积仅占全球海洋面积的0.2%,却对海洋生命至关重要。它们不仅为多达1/3的海洋生物提供了庇护和生存的空间,而且其健康状况对高度依赖海洋资源的人类而言也非常重要。“-Tara太平洋科考项目”首次对太平洋上的珊瑚礁群落进行了整体勘察,到目前为止,科考队已航行十万多公里,途径30多个沿岸国家,在造访了最偏远的珊瑚礁群落并沿着海岸航行观测后,Tara号绕道西太平洋珊瑚三角带,并在此区域通过次潜水作业采集了超过0个研究样本,沿途每3个月做一次小结,一般将样本保存在零下20度的液态氮中送往各地实验室进行进一步分析,目标是了解这些生物丰富的多样性,以及其适应当前环境压力与高温、污染和酸化等变化的能力。据悉,样本分析结果数据库目前已非常庞大,相关数据将逐步公开发布。

图为Tara号船长约翰.马修,随船科学家艾瑞克

图为Tara号的船长和随船科学家正在向媒体记者介绍

Tara号上现在堆放着由珊瑚生物学家、海洋学家和珊瑚及浮游生物专家等研究团队成员收集的数量巨大的珊瑚、珊瑚礁鱼、水质取样标本和海藻样本。科研人员通过比较珊瑚在一片极为辽阔的水域的分布状况,将调查研究范围从生物基因扩展到了生态系统。此前,这样的研究范式还从未在这样大的范围内实行过。

从东到西,参与该项目的科学家们观测到珊瑚礁群落出现了严重的退化特征。他们在太平洋中观察到了珊瑚礁大规模脱色现象,这是珊瑚礁退化的主要特征。在诸如瓦利斯和富图纳群岛、所罗门群岛等个别地点,珊瑚礁尚能保持完好无损,但是在其它众多海域中,30%至90%的珊瑚礁被发现受到了气候变化、岛屿政策或没有考虑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沿岸地区整治的影响,有些完全被毁,有些已呈现病态。

由南往北,科考团队利用最近数月调查了新西兰和帕劳群岛之间海域的珊瑚礁群落及其生物多样性情况,发现其生存状态良好,尤其是切斯特菲尔德群岛、新喀里多尼亚、巴布亚新几内亚和所罗门群岛附近海域。据科考队成员介绍,帕劳过去也曾发生过由于人类过度捕捞和废水排放而造成的珊瑚礁毁坏现象,经过政策调整后,目前实现了生态和人类生产生活双赢的局面。

图为海洋奇珍

图为海洋奇珍

图为海洋奇珍

“我们的考察目标不仅仅是珊瑚礁,还包括生活在其周围的生物,以及那些以珊瑚礁为生的人——由这些共同组成的整个生态系统。据我们所知,世界上有百万人依靠珊瑚礁经济生存。”Tara号随船科学家告诉记者。

“当你想把科学带到普通人面前,需要浪漫”

Tara科考基金会主任、科考队主席罗曼·特鲁布近日在上海表示,中国正在快速地崛起,近5到10年里,中国在相关领域的科研取得了很大的进展。Tara科学考察基金会希望与中方合作者——科学家们及其所在的实验室开展长期合作,共同推动这项同时涉及海洋和气候的特殊研究的长远发展。为此,Tara基金会邀请拥有共同科研目标的中国科学家参与Tara太平洋科考活动,并一起见证和鉴定相关研究成果。目前,基金会已和厦门大学、广西大学以及其它数个中国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由于载重限制,Tara号尚不具备搭载深潜器的能力,通常由科学家搭乘船上的小橡皮艇先下到水面,然后背上装备直接下潜到5—10米深的海水中用试管取样。他们一般一天作业两次,每次约一小时。罗曼·特鲁布认为,可以以投放扫描仪等替代方式开展深海探测工作,而且在他看来,米深度以内的海洋已可以让人们了解30%的海洋世界,研究时能够有好的问题意识引领,比设备能够到达的深度更重要。目前Tara科考队希望能从他们采集到的相当复杂的样本中快速建立起相关海洋生物的基因库。

据了解,在厦门,Tara科考队与厦门大学计划开展一个不仅限于中国海域,也涉及整个世界海洋的70公里海域合作研究,现已开始进行对厦门海域的采样研究。Tara科考队也与厦门大学研究人员在大数据处理方面建立了合作关系,并计划用一年时间建成与体积为Tara号两倍的厦门大学海洋科考船“嘉庚”号之间的交互式实验室。

在上海站,Tara科学考察基金会计划接待名青少年上船参观,希望借此与青少年开展对话,使他们更加了解海洋的富饶与脆弱,以及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紧迫性(注:公众可自即日起登陆Tara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umeiaa.com/ddts/504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