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新疆新疆在国外的华侨华人

网络客服求职招聘微信群 http://www.ktyx.com.cn/lehuo/baike/20201113/534.html

华侨华人

新疆在国外的华侨、华人有35万人左右。主要分布在原苏联,其次在沙特阿拉伯、蒙古人民共和国、土耳其和巴基斯坦。在澳大利亚、西欧及中东的其它一些国家也有少量分布。华侨、华人中以维吾尔族居多,其次是哈萨克族、回族(原苏联称东干族)。另外,还有汉族、乌孜别克族、柯尔克孜族、塔吉克等民族。他们一般都加入了驻在国国籍,绝大多数成为外藉华人。华侨人数甚少。

维吾尔族华侨、华人

新疆在国外的维吾尔族华侨、华人有20多万人。主要分布在原苏联、沙特阿拉伯,其次分布在土耳其、巴基斯坦等国。有少量的分布在蒙古人民共和国、科威特、叙利亚、阿曼及西欧一些国家。

一、原苏联境内的维吾尔族华侨、华人

(一)维吾尔族华侨、华人的人数及其分布

原苏联的维吾尔族华侨、华人有20万人左右。其中绝大多数是华人。他们主要分布在原苏联的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三个加盟共和国。

原苏联维吾尔族华人的人数,没有确切的统计。据年统计,俄国有维吾尔族华人人,其中塔兰奇人(由伊犁移居俄国的维吾尔族)人,喀什噶尔人(由南疆地区移居俄国的维吾尔族人)人。据年原苏联统计,维吾尔族华人为人,其中塔兰奇人为人,喀什噶尔人为人。喀什噶尔人的锐减,主要是他们自称为乌兹别克人:大批由南疆地区迁入俄国中亚地区的维吾尔族人,为了不受排挤,加之在容貌、语言、风俗习惯上与当地乌兹别克族人相近,散居在乌兹别克居住地区的约20万维吾尔族人大多自称乌兹别克人。(二)维吾尔族华侨华人的移居历史

清道光八年(),清政府平定张格尔叛乱之后,喀什有数万维吾尔族人移居到中亚的费尔干纳盆地。清道光二十七年(),在浩罕侵略者的煽动下,以张格尔之侄买买提明和倭里罕为首的七和卓发动叛乱。这一时期,移居到浩罕国境内的有8.5~16万维吾尔族人。19世纪中叶,沙俄吞并浩罕,这些维吾尔族人成为沙皇的臣民。后来,他们中的许多人自称为乌兹别克人。

自清同治三年()到年,维吾尔族人移居俄国较有规模的有以下几种情况:

(1)被阿古柏裹胁去的。清光绪四年()1月,阿古柏侵略者侵占的南疆、北疆各地全部被清军收复,以阿古柏儿子伯克胡里为首的残部,裹胁数百名维吾尔族人去往俄国。

(2)被沙俄蒙骗胁迫去的。清同治十年(),沙俄乘阿古柏入侵之机出兵侵占中国伊犁地区。光绪七年()《中俄伊犁条约签订,除部分地区外,伊犁大部分地区归还中国。关于人口,条约中除规定“人随地归”外,还规定,伊犁居民,或愿仍居原处为中国藉,或愿迁居俄国入俄藉,均听其便。之后,沙俄非法在伊犁设置专门胁迫居民迁移的机构—二移民委员会。“俄国留兵一年,名为保护愿入俄籍之人,其实日事逼迫,所迁之民,多非情愿。加之限期日近,俄人在伊犁驱迫益急。其不愿迁者鞭挞立至;哀号之声,彻于四野。”所迁的维吾尔族人达四五万人之多,以后这部分人有多人又陆续返回中国。

(3)赴苏做工、经商不归。从本世纪初到30年代,尤其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期和中期,俄国中亚地区对劳动力的需求逐渐增大,新疆每年都有成批或零星前往俄国(原苏联)中亚及哈萨克斯坦地区做工、经商的维吾尔族人。虽然在十月革命时期曾一度中断,但民国13年(),原苏联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以后,新疆每年都有二三万维吾尔族人和柯尔克孜族人去原苏联中亚地区做工。为吸引更多的新疆民工,原苏联还设立了宣传鼓动机构。

民国17~19年(~),原苏联修筑全长公里的土西(突厥斯坦经阿拉木图至新西伯利亚)铁路,招募了大批华工,其中也有一些维吾尔族人。直到民国26年(),仍然有许多喀什地区的维吾尔族华工私自偷越边界到原苏联去做工。

经商的华侨,有了一定的经济实力后,也有许多人定居原苏联。(4)~年,原苏联驻新疆各领事馆在新疆不断非法发展侨民。

~年,应原苏联政府的要求,中国政府协助遣送苏侨(包括非法发展的苏侨)回国,以弥补原苏联国内劳动力的不足,不仅苏侨可以赴苏,就连他们的中国籍亲属亦可随往。二者人数近20万。

(5)在年“伊塔事件”中,去苏人员达6万多人。

(三)维吾尔族华侨、华人的经济文化生活

在俄国十月革命前,维吾尔族华侨、华人的生活十分困难。当原苏联实施新经济政策时,生活才有所改善。除了已入俄籍的维吾尔族华人以外,后来陆续前往原苏联的华侨,多数从事着繁重的体力劳动。据民国17年()中国驻原苏联塔什干外交官员统计:在塔什干市的华侨中,从事商业的约占20%,从事手工业的亦占20%,其余60%的人都受雇于他人。富商仅有四五家。直到50年代末,维吾尔族华侨、华人,生活仍然很艰苦。从年起,大部分维吾尔族华侨、华人集体农庄庄员的劳动报酬改为有保障的月工资制,生活水平才逐步得到提高。数以千计的维吾尔族农民转移到切列克、潘菲洛夫、塔尔加尔、海西良克、恩别克哈萨克等一些维吾尔族人聚居中心地区的企业和文化机构工作。

在文化方面,,在原苏联的维吾尔族华侨、华人中,涌现出一批诗人、艺术家、作家、文艺评论家。有用维吾尔文字出版的报纸和书藉。原苏联的维吾尔族华侨、华人为原苏联的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作出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农业技术上。他们中间有许多是非常能干的农民,把有关农业技术首先带到了当地。在哈萨克斯坦地区,他们曾建立了许多村镇,开垦了大片荒地。在为建立和巩固苏维埃政权的斗争中,在伟大的卫国战争期间,许多维吾尔族华侨、华人上了前线,他们中间涌现出一批战斗英雄,也有不少人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卫国战争期间,在七河地区仅恰林村就有人上前线,其中人阵亡。

许多原苏联的维吾尔族华侨、华人在新疆有亲属。他们不忘故土,与家乡的亲人保持着联系。据不完全统计,~年底,原苏联维吾尔族华侨、华人来新疆探亲的约有人(次)。其中一部分人多次往返。

二、西亚及巴基斯坦境内的维吾尔族华侨、华人

(一)西亚及巴基斯坦境内的维吾尔族华侨、华人的人口及其分布

沙特阿拉伯、土耳其和巴基斯坦的维吾尔族华侨、华人约有5万人。除在沙特阿拉伯居住的维吾尔族人中有较多的保留了中国国籍外,居住在其它几个国家的维吾尔族人多数都加入了驻在国国籍,成为外籍华人。

沙特阿拉伯的维吾尔族华侨、华人主要分布在塔伊夫、麦加、麦地那和吉达等城市,以塔伊夫居多,其次为麦加、麦地那、吉达。在利雅得、胡富夫等城市也有少量分布。土耳其的维吾尔族华人居住较为分散,在城市的主要分布在伊斯坦布尔、安卡拉、伊兹米尔、马腊什、科尼亚等地;在乡村的主要分布在尼达阿尔泰、阿达纳、沙里里、柯克萨尼亚等地。巴基斯坦的维吾尔族华人,主要分布在拉瓦尔品第和吉尔吉特。阿富汗、科威特、约旦、也门等国家的维吾尔族华人主要分布在这些国家的大中城市。在沙特阿拉伯大中城市里居住的维吾尔族华侨、华人还建有54座鲁巴特(音译),为同乡入朝觐、探亲免费提供食宿。

(二)西亚及巴基斯坦境内的维吾尔族华侨、华人的移居历史

西亚及巴基斯坦维吾尔族华侨、华人的人口增长缓慢。50年代以前,人口已超过3万,到80年代,也只有5万多人。

50年代以前,维吾尔族华侨多居住于沙特阿拉伯和巴基斯坦。那时,巴基斯坦的华侨主要居住在克什米尔、拉合尔、萨克尔图、阿西吉度、卡拉奇等地。

~年,巴基斯坦、阿富汗的维吾尔族华侨大多迁至土耳其定居。现居住在巴基斯坦的华人多为50~60年代随遣送阿富汗、巴基斯坦侨民而去的。

维吾尔族华侨、华人移居巴基斯坦、土耳其、沙特阿拉伯等国有多种原因:一是经商居留不归。新疆在历史上是“丝绸之路”的重要路段,维吾尔族从事商业活动也有悠久的历史,西亚地区又与新疆距离较近,所以,克什米尔、巴基斯坦、阿富汗、伊朗、沙特阿拉伯等国家和地区便成为他们常去的经商之地。民国初期,维吾尔族商入领照出国经商亦较频繁。据新疆外交公署民国7年()9月3日文称:新疆每年领照出国的人不下二三万人。伴随商人一起去的许多人是被雇佣的脚夫。仅民国36年()这一年,疏附、阿图什就有32人赴吉尔吉特,27人赴印度列城;墨玉和洛浦有52人出国经商。其中,有许多人留居国外。二是朝觐居留不归。前往麦加朝觐的维吾尔族穆斯林,由于种种原因或无返回川资,或因政局不稳、社会动荡,或受他人蒙骗等等,不少人流落异国他乡。据年统计,阿图什市的阿扎克、松达可两乡,自年以来,因朝觐出走而定居国外的有56户。未能返回者,大多是比较贫苦的人。待他们在国外站稳脚跟,有了一定经济实力后,又招其亲属前往。到80年代,仍有一些朝觐者和出国探亲者定居国外。三是政治原因。在近代史上,由于新疆政局不稳,喀什、和田等地的一些维吾尔族人不断前往克什米尔、巴基斯坦、阿富汗、印度等国家和地区,或由此转入西亚其它一些国家。

民国21年()和田的“伊斯兰教王国”和年冬的“东突厥斯坦伊斯兰共和国”垮台后,一些民族分裂主义者及其随行人员逃到了克什米尔。

民国26年(),新疆边防军第六师师长麻木提,在英国驻喀什副领事的策动下举兵反对盛世才,企图成立“伊斯兰维吾尔国”,失败后带其心腹35人和数十名脚夫,经莎车逃往克什米尔,并转至麦加朝觐。后来,除麻木提等人返回中国外,大多数留居他国。

年9月,新疆和平解放前夕,泛突厥主义分子默罕穆德?伊敏(国民党新疆省副主席)、艾沙?玉素甫(国民党新疆省政府秘书长)等及其家属、随行人员人逃到克什米尔。

(三)西亚及巴基斯坦境内的维吾尔族华侨、华人的经济文化生活

维吾尔族华侨、华人的经济生活水平与其所在国人民的经济生活水平大致相当。在华侨、华人当中,华人的生活水平普遍高于华侨。

在沙特阿拉伯,有一部分华人较为富裕,主要是由于他们在本世纪50年代以前,当雇工、做小本生意(多为卖馕),用挣得的一点钱购买了价格极其低廉的土地,,五六十年代,沙特阿拉伯开始大规模地开采石油,国家从私人手中高价买回大量的土地。这部分维吾尔族华人也从中得到厚利。因此,不少人开始从事商品批发、建筑、房地产等较有规模的经济活动,并得到沙特阿拉伯政府免征税收的鼓励,从此在维吾尔族华人中出现了一些富人。在沙特阿拉伯的多数华侨和部分华人仍以小本生意维生,不少人住在贫民区。在沙特阿拉伯籍华人当中,也有国家公职人员、医生、飞行员、技术专家等。华侨、华人的第二、三代普遍受过中等及高等教育,许多人已不懂本民族的语言文字。

五六十年代,在土耳其的维吾尔族华人,较富裕的多居住在伊斯坦布尔,主要经营日用杂货;较贫苦的多被安置在农村,由当局贷给部分生产资料,从事农业生产。到70年代,维吾尔族华人的生活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生活在农村中的大多数逐步移居到城市做工或经营小本生意,原住城镇的经商规模也有所扩大,有的从事商品批发及进出口贸易,还有一部分合伙经营塑料加工、制革等小型工厂。还有部分土耳其籍的维吾尔族华人通过劳务输出到了联邦德国、法国、意大利、瑞士等国。土耳其的老一代维吾尔族华人多是文盲,第二、三代多受过中等以上文化教育,他们中不少人已不懂维吾尔族语言文字。

50年代以前,在巴基斯坦的维吾尔族华侨主要以出卖劳动力维生,他们或受雇于他人从事放牧,或在饭馆做工,或做零散杂工,或从事小本生意,其生活状况异常窘迫。后来大多数人去了土耳其。50年代以后移居巴基斯坦的维吾尔族人,主要以做工维生。他们绝大多数加入了巴基斯坦国籍。时至80年代,随着中巴公路的通车,他们利用到新疆探亲的便利条件,从事商业活动。他们中大部分人来过新疆。据统计,自~年由巴基斯坦来新疆探亲的维吾尔族华侨华人达人次。他们的经济状况有了明显地好转。

土耳其境内的哈萨克族华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在国外的哈萨克族华侨、华人约有数万人,主要分布在原苏联、蒙古人民共和国和土耳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又有部分哈萨克人由于各种原因移居到这些国家,尤以移居原苏联的人数为多。~年遣返苏侨时,随迁的有许多中国籍的哈萨克族人;年“伊塔事件”时,仅塔城地区就有3万左右的中国籍哈萨克族牧民去苏。移居到蒙古人民共和国的哈萨克族,基本上都加入了蒙古国籍。现在土耳其的哈萨克族华人是民国时期和新疆和平解放初期经印度、巴基斯坦移居去的,由于受资料的限制,本志只记述了居住在土耳其的哈萨克族华人的基本情况。

年,定居土耳其的哈萨克族华人约1万人。

一、移居历史

哈萨克族华人是年开始由印度、巴基斯坦移居土耳其的。

民国8~28年(~),新疆的户名哈萨克族牧民移牧于甘肃的安西、玉门、敦煌及酒泉、高台、临泽、张掖等地。民国27年()开始移牧于甘肃、青海交界的山区草场。由于马步青军队的逼迫和骚扰,民国29年()秋,游牧于青海都兰、茶卡等地区的叶里斯汗部多人和扎衣甫部多人先后逃往西藏。

在唐古拉山口,叶里斯汗部与扎衣甫部汇合。由于藏军的追堵及饥饿、寒冷和高山缺氧,有多人丧生,61岁的扎衣甫也病故,其所属部众统一由叶里斯汗指挥。他们于民国30年()夏冲出藏军的包围,到达中印边境。

经过与印度有关当局商议,哈萨克族牧民在交出武器后被允许到印度定居。过境时统计,哈萨克族牧民为人。过境后,他们进行了简单的整编。设2个头领:叶里斯汗和库斯曼;设12个副头领:卡木扎、萨韦拜、赛衣德、扩扎恩、卡拉莫勒达、拉卡得勒、哈力、沙金巴柯拜、扩叔吾特、别盖、马尔旦达吾特拜、卡布勒克等。他们率领哈萨克族牧民分三批,先后跟随印方人员沿着崎岖的山路到达列城附近。

他们首先被安排在列城附近的山区,四周有印度军队看管。由于长时期未吃面食,他们用自己赶来为数不多的牲畜,高价换取粮食。有的竞用一只羊换一个馍。当时,正值雨季,破旧的帐篷和衣服霉烂,疾病流行,许多人死去。这种处境,得到了印度广大穆斯林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umeiaa.com/jtqk/523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