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与贝聿铭之间有个共同点我们对二者皆了

贝聿铭这个名字,相信大家都是耳熟能详的了。一般有着罕见姓氏的人,祖上都有些渊源,贝老的出身也非常符合“身世显赫”四个字——父亲贝祖贻曾任中华民国中央银行总裁,也是中国银行创始人之一,生母姓庄,清廷国子监祭酒之后。

儿时好奇成就一代大师

贝聿铭为什么会对建筑有兴趣呢?当年他在上海读书时,周末常到一家台球馆去玩台球。台球馆附近正在建造一座当时上海最高的饭店。这引起了他的好奇心:人们怎么会有建造这么高的大厦的能耐,由此他产生了学习建筑的理想。

正是这样偶然的念头,造就了一位“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

束缚下的天才

贝聿铭的代表作,相信大家都能说出几个,中银大厦、卢浮宫、香山饭店等等。有意思的是,这些代表作几乎在当时建造的时候,都受到了多方条件的约束,而贝聿铭之所以是贝聿铭,就在于,他能够在有限的束缚下,造出无限的可能。

贝聿铭曾经说过,建筑不是做衣服,是不能赶时髦的,现在看来确实如此,这么多年过去了,贝聿铭设计的作品,每一件都正走在时代的前沿,他不赶时髦,却引领了建筑界的时髦。

中银大厦

因为父亲的缘故,贝聿铭小时候经常到中国银行来来往往,没曾想,贝老三代,都和中银大厦结下不解之缘。

外滩中行大楼,在建设风格方面,就受了贝祖贻的影响,加入了许多中国符号;香港中银大厦就是贝聿铭亲手设计的;而北京长安街上的中国银行总行大厦,正是由贝聿铭及他的两个儿子贝建中、贝礼中所设计的。

香港中银大厦

接手设计香港中银大厦,给了贝聿铭一个怀想历史和展示未来的机会。对贝聿铭来说,设计中银大厦“不仅是一座建筑物,更是中国在国际银行界显著地位的象征”,因此大厦应该代表“中国人民的抱负”,同时“银行大厦的西洋派头将不比任何其他建筑物逊色。香港是世界的十字路口,它有技术也有办法建筑一幢现代大楼”。

然而,挑战显而易见。在之前,汇丰银行请英国著名建筑师福斯特设计新总部大厦,位处港岛皇后大道中1号,位置显要,雄居维港,且有10亿美元预算作后盾。而贝聿铭只有1.3亿美元的资金,大厦所在地理面积狭小,高架公路从三面把这里限制住,周围则高楼林立。

年,就在汇丰新大厦落成、福斯特广受赞誉之时,贝聿铭设计的香港中银大厦在汇丰大厦不远处破土动工。

总建筑面积12.9万平方米,地上70层,楼高米,加顶上两杆的高度共有.4米。建成时是香港最高的建筑物,结构采用4角12层高的巨形钢柱支撑,室内无一根柱子。

由于他的框架系统非常有效,贝聿铭得以按照比较拮据的预算在纽约和芝加哥之外的地方建造了世界最高建筑之一。即使算上附加的台风加固设备,银行大厦也比传统的高层建筑少用40%的钢材和25%的电焊接缝。

仔细观察中银大厦,会发现许多贝氏作品惯用的设计,以平面为例,中银大厦是一个正方平面,对角划成4组三角形,每组三角形的高度不同,节节高升,使得各个立面在严谨的几何规范内变化多端,外型像竹子的“节节高升”,象征著力量、生机、茁壮和锐意进取的精神;基座的麻石外墙代表长城,代表中国。

中国银行总行大厦

长安街上的银行建筑,最引人注目的当属中国银行总行大厦。北京中银大厦地上15层、地下4层,建筑面积达17万平方米,是世界最大的银行建筑之一,从年10月破土动工,到年5月最后落成,历时近五年之久。

贝聿铭设计的香港中银大厦直插云霄,在香港创造出一个新的地标,同时表达了中国银行的雄心。但是,故宫近在咫尺,中行总部大楼无法像香港中银大厦那样向天空生长。

年北京市出台市区建筑高度控制方案,贝聿铭的挑战,正在于如何在市区建筑高度控制下,在长安街上设计出1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的北京中银大厦,同时实现艺术、历史和建筑的融合。

贝聿铭说,在北京的心脏地带建造这样一座如此宏大的建筑,并且避免笨拙与单调的唯一方法,就是要让这座建筑的中心拥有一座大空间的花园。这个花园,正是中行大厦的大堂——四季大厅。大厅西、北两侧各种植有一片青翠欲滴的毛竹,以达到建筑与自然的融合。两片竹林之间,则是山水一体的观景池。一池静水,正寓意着中行的财源稳聚。

大厦承袭了贝聿铭“建筑是现代艺术与科学技术的完美结合”,整座大厦由两个L型的巨型独立单体建筑相连而成。大厦上方利用三维框架结构受力大的特点,由16个金字塔结构组成巨大的玻璃穹顶,使大厦在拥有独立封闭空间的同时,又拥有了一个极具视觉通透感的大堂。古香古韵的中式园林设计与西式现代建筑风格相互交汇,截然不同的中西方文化理念融为一体。

日本美秀美术馆

这个建筑大家可能不太熟悉,事情得从年开始说起,神慈秀明会会长小山美秀子夫人和她的女儿弘子决心建造一座新的建筑,作为个人收藏品展览、交流的场所,为此开始寻找世界上最优秀的建筑家,然后她们去纽约敲开了贝聿铭的门。

从选址就开始“纠结”

最初选中的美术馆建设地点,位于两条河的合流之间,起先贝聿铭认为必须绕过这个地方进入美术馆感到不合适。之后选了另外一个地方,但是问题又来了,因为那块地方没有道路,虽然有人提议可以铺设道路,但是因为这样会破坏环境,所以贝聿铭据绝了这一提案。

此时,听说小山美秀子的建设委员会中的一位成员,是山谷另一边土地的所有者,贝聿铭研究了这一地形之后,表示了相当的兴趣。贝聿铭在回顾那一段时说:“在通向美术馆的空地有山的部分可以挖一个隧道,然后建一座桥,这就是我所希望的进路。我想,这样可以做出让人吃惊的通向美术馆的方案。”

“枷锁下的舞蹈”

贝聿铭在纽约曾接受过一次记者的采访,他认为:“构造的形态当然被地形所左右,根据日本当地县的规定,总面积为17,平方米的部分,大约只允许2,平方米左右的建筑部分允许露出地面,所以美术馆80%的部分必须同意在地下才行。”

就在这样严苛的条件束缚下,贝聿铭的设计才华发挥得淋漓尽致。从外观上只能看到许多三角、棱形等玻璃的屋顶,其实那都是天窗,一但进入内部,明亮舒展的空间超过人们的预象。

整个建筑由地上一层和地下两层构成,入口在一层,天窗错综复杂的多面多角度组合,淡黄色木制材料做成遮光格子,而室内的壁面与地面的材料特别采用了法国产的淡土黄色的石灰岩,这与贝聿铭为设计卢浮尔宫美术馆前庭而使用的材料一样。这方面也满足了小山美秀子本人追求一流水平的欲望。

现在如果从远处眺望它的话,露在地面部分屋顶与群峰的曲线相接,好象是群山律动中的一波。她谦虚地隐蔽在万绿丛中,不象很多的现代建筑那样,没感觉地破坏着人、房屋、庙宇,和山、河流、自然之间本来应有的比例和谐调。

卢浮宫

这是一座神奇的建筑,大部分人都没有亲眼见过卢浮宫,但都知道卢浮宫长什么样子。

贝聿铭设计用现代建筑材料在卢浮宫的拿破仑庭院内建造一座玻璃金字塔。不料当时此事一经公布,在法国引起了轩然大波。人们认为这样会破坏这座具有八百年历史的古建筑风格,“既毁了卢浮宫又毁了金字塔”。但是密特朗总统力排众议,还是采用了贝聿铭的设计方案。

贝聿铭设计建造的玻璃金字塔,高21米,底宽30米,耸立在庭院中央。它的四个侧面由块菱形玻璃拼组而成。总平面面积约有2平方米。塔身总重量为吨,其中玻璃净重吨,金属支架仅有95吨。换言之,支架的负荷超过了它自身的重量。因此行家们认为,这座玻璃金字塔不仅是体现现代艺术风格的佳作,也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独特尝试。

为了给地下商店和多媒体展示厅以自然采光,又能与卢浮宫其他扩建部分的现代化建筑语汇相吻合而又不重复,贝聿铭设计了一个玻璃的倒金字塔。同卢浮宫主入口正立的金字塔不同,玻璃在结构中发挥了更重要的支承作用,与钢构件共同组成点式玻璃体系--而不是象主入口的结构,只是在钢网格支撑的金字塔上加上点式构件而组成次承重结构的点式玻璃屋顶。

贝聿铭将技术上两种最为复杂的结构技术--空间支撑结构体系和点式玻璃技术结合在一起,展现梦幻的空间,实现了建筑艺术和技术的完美统一。

在这座大型玻璃金字塔的南北东三面还有三座5米高的小玻璃金字塔作点缀,与七个三角形喷水池汇成平面与立体几何图形的奇特美景。人们不但不再指责他,而且称“卢浮宫院内飞来了一颗巨大的宝石”。

贝聿铭设计卢浮宫“金字塔”,曾遭受许多非难,贝聿铭也自称“被法国人足足骂了一年半”。但他不仅顶住巨大压力设计出了“金字塔”,而且为了建成“金字塔”,他还曾帮助卢浮宫实现拆迁,知道这一内情的人,恐怕就不很多了。

建于年的卢浮宫,后来经历多次改建,-年修建的“黎塞留侧翼”,当年也属于卢浮宫的一部分,但从年起,就被历届政府的财政部所占用。为了扩充展览面积,恢复卢浮宫原有建筑的用途,贝聿铭在改建设计方案中,就明确要求必须将财政部迁走。

但要想拆迁财政部,真是谈何容易。卢浮宫位处塞纳河畔,风景好,交通便捷,景区管理又好,已占据此处上百年的财政部当然不肯搬。尽管贝聿铭获得密特朗总统的支持,但财政部部长公开指责他的改建方案,是“法兰西的悲哀”,坚决不肯搬,以致堂堂政府财政部,就成了卢浮宫改建拆迁中头疼的钉子户。

年卢浮宫改建工程动工时,财政部迁出问题仍未解决,曾经出现过部长亲自在门口赶走施工工人的场面。对此,贝聿铭事后对人说,改建卢浮宫,一面伸手向财政部要钱,一面又要拆他们的老窝,真把我为难苦了。但这一步还是非走不可。眼看光靠上级说话不起作用,贝聿铭就想到只有动用媒体力量。

于是他频频找记者、上电视台,通过接受采访,大讲卢浮宫现有容量不堪重负的窘况,反复强调必须迁走财政部,才能使卢浮宫重现辉煌。这一招挺灵,许多市民和媒体都把矛头对准财政部。在舆论的巨大压力下,财政部松口了,起先只答应把该部的停车场让出来,贝聿铭依然不放过。他又上电视台说,在我的设计方案中,改建后卢浮宫的暖气出口处,是设在财政部那个位置,现在财政部坚持不肯全搬走,我只好把这出口处移到玻璃“金字塔”的顶部,那样,势必大大损害“金字塔”的结构及美观。

一听这话,舆论更哗然了,怎么能让“金字塔”头顶开洞!于是向财政部“逼宫”的舆论火力更猛了,财大气粗的财政部想顶也顶不住。拖到年,当时的财政部部长巴拉迪尔,终于答应把财政部搬到巴黎东区的巴塞地区。这一场卢浮宫拆迁的角力,在贝聿铭的积极努力下,终于圆满解决了,这也成为卢浮宫改建中的一段佳话。顺便说一句,建造“金字塔”所用的块玻璃,还是从中国无锡运去的。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umeiaa.com/jtqk/629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