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哪家医院能治白癜风 http://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我眼中的丝绸之路
——亚欧光缆建设记
许小济
前言
1、亚欧光缆工程介绍
2、蒙着面纱的伊朗
3、五访土耳其
4、丝绸途中的中亚五国
5、神秘的高加索三国
6、异国风情俄罗斯
7、东欧剧变后的乌白罗
8、各具特色的奥匈波
9、巴基斯坦的虔诚
10、强大的德国
德国是世界强国,35万平方公里,多万人。那里又是TAE的终点,对工程建设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那时我差不多年年都去,走过不少城市。
对德国的整体印象就是严谨有序,一丝不苟,干净整洁,注重细节,追求完美,强调质量,办事准时。
柏林墙
柏林是德国第一大城市,游览地方很多。勃兰登堡门位于市的中心,鼎鼎大名,是柏林的标志性建筑,在电视中经常看到。坐落其上的雕塑,由四匹马拉着战车,它曾是普鲁士王国的凯旋门。二战后,那里成为东西德的禁区,年东西柏林合并后,人们才可前往参观。
(勃兰登堡门,柏林)
勃兰登堡门旁边就是柏林墙,是二战后德国分裂的重要建筑,承载着浓重的历史记忆。那里专门留下了的一段围墙,作为历史见证。墙有2米多高,我的感觉是墙体很薄,附近还有一个商店在销售当年拆除的砖头,印象不贵。
想当年有多少人冒死翻越,不胜唏嘘!其实那里不仅有墙,还有好几道防线,真不知他们是怎么跑过去的?
附近闲逛时,意外地看到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雕像,估计除了像我这样的中国人,大概没有什么人会在他们的像前驻留照相。
(马恩雕塑前,柏林)
柏林有许多博物馆,大多坐落在一个叫做博物馆岛的地方,可惜我们没有时间,无暇参观。岛旁有个电视塔,我们上去了,是德国第一高的建筑,米,比埃菲尔铁塔还高,上面有观景台,可以俯视整个城市,上面还有个球型的旋转餐厅,我们在那里饱餐一顿,饭菜一般,主要是看景。
位于柏林的洪堡大学也很有名,曾有26人获诺贝尔奖,爱因斯坦,黑格尔,薛定谔,海涅等许多大师都曾在那里任教,我有个朋友曾在那里就读,说起那所大学治学严谨,赞不绝口。
波茨坦会址
波茨坦位于柏林郊区,去很方便。波茨坦会议是年7月举行,是雅尔塔会议(年2月,苏联的可里木半岛)之后,二战末期的又一重要会议。
波茨坦会议由美国,英国,苏联三国参与,三大巨头杜鲁门,丘吉尔和斯大林参加了会议。会议处理了德国的边界划分,制定了二战后的世界格局和维护国际秩序的框架,会后(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据说为了可在波茨坦举行会议,这里是盟军唯一没有轰炸过的地方。
会址原来是皇家的乡间别墅,普鲁士王国的夏宫。我们乘车进了大门,看到大片的绿地和高大的树木,庭院幽静。进到里面有一座古典皇宫,简约古朴,陈列有艺术和绘画工艺品。会议室内,保留了当年风貌,会议圆桌和座椅等,墙上挂有杜鲁门,斯大林,丘吉尔开会时的照片,波茨坦协定文本等。在波茨坦旧址,可以静静地聆听历史故事,隐隐感受到当年的战火硝烟。
过去我对那里充满了崇敬,怀着感恩的心情仰慕那些历史遗迹。然而,后来我又看到不少书籍,一些名人的记述,丘吉尔回忆录等,看到当时的会谈记录,进一步了解了许多内幕,认识到那些会议尽管具有重要意义,但也掺杂了不少大国之间的小算盘。
其中有一些会谈,哪有什么原则,纯粹就是大国瓜分弱国的交易,包括中国也被纳入到他们交易的范围。比如苏联强行租借旅顺和大连为自由港等,对中国都造成了巨大伤害。弱国无外交,的确是这样。一个国家,若要在国际上立足,唯有自强!
慕尼黑喝啤酒
德国人爱喝啤酒,慕尼黑最负盛名,那里享有“啤酒之都”的美名,每年都要举办两周的啤酒节。据说年人均饮啤酒多达升,居然还有个世界唯一的啤酒大学。
主人带我们参观了一个著名的啤酒大厅,里面真大,人山人海,人手一杯啤酒。我在那里还专门买了一个大的瓷杯,标有SCHMUCKER的标志,好像是一种有名的德国黑啤,以作留念。
慕尼黑的一个著名景点就是奥林匹克体育场,在其边上有个电视塔,从塔上往下观看,一片红一片绿,红的是跑道,绿的是草地和外边的树林,宛如一幅精美的图画。期间,主人邀请我们上塔,一边喝啤酒一边聊天。有句话,不知在这里是否适用,德国人不是在喝啤酒,就是在喝啤酒的路上。
他们爱喝啤酒,平常聊天时也是边喝边聊。有一天晚上德国同事请我去聊天,也是这样。他们三人每人要了一大杯啤酒,我说要饮料,可是没有,我只好要了一小杯。聊完后,我当时只有美元,人家不收,他们三人AA制后,争着为我付钱,我在一边看着,感觉非常不好意思。
德国人不仅能喝,也能吃。有名的大猪肘子,他们一人就能吃光。可是我们有一次在法兰克福吃饭,点了肘子,四个人才勉强吃完。
慕尼黑的达豪集中营是我想去看看的地方,过去阅读二战方面的书籍,总会提及那里。那里曾有数万人被纳粹处死,用活人做实验,记录犯人在各种情况,冷冻和毒气等条件下的死亡状态,用人皮做灯罩,,,相当恐怖,相当残忍。由于没有时间,未能去成。后来想想不去也好,免得心中对那种残暴人性留下可怕的阴影。
纳粹德国对人的摧残,令人发指!永远不要有纳粹,永远不要有达豪!不过,值得赞许的是德国人在战后进行了忏悔,特别是德国总理勃兰特于在波兰的惊天一跪,得到了世人赞许,各国谅解。
小城镇最舒适
德国虽是发达国家,即便在柏林,慕尼黑那样的大城市,豪华大厦也不多。对于海德堡一类的中等城市,我喜欢看那里的古堡,卡因河两岸的红顶房。
在法兰克福,我们乘船游览莱茵河,两岸房子都很漂亮。城里高楼不多,大多都是漂亮的小楼,街上人也很少。只有一个德国第二高的电视塔,比较突出,上面有个旋转餐厅,饭菜一般,景观很好。
科隆大教堂是德国最大的,世界最完美的哥特式教堂,与巴黎圣母院,罗马的圣彼得大教堂并称为欧洲三大宗教建筑。这三个大教堂我都去了,人们说到了欧洲,其中的一个最大看点就是去看看教堂。的确,到了欧洲,几乎每个城市或是城镇,都有教堂。欧洲教堂多,中国寺庙多。从中可以看出不同地域的宗教文化。
其实,我最喜欢的是德国的小城市,或者是小城镇,那里最适宜居住。小城镇不管你走到哪儿,都很干净整洁,安静舒适。从生活质量上看,大城市与小城镇差距不大。我想,这是一个国家最难做到的,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的主要区别就是去看那些小的地方,偏远地方,去看城乡差别,贫富差别。
(小镇,德国)
交通方便准时
德国的交通非常发达,各种交通工具并存。
公共汽车。公共汽车虽然不多,但都非常准时,到站时间精确到分。在法兰克福,我们还坐有轨电车逛了2个小时,游览了市容。
(有轨电车,法兰克福)
汽车。高速公路很多,最大特点就是从不限速,汽车开的飞快。车好,路也好。别看他们都是人高马大,车子却很小,好像欧洲都是这样,为节省能源吧?不像美国尽是大车,豪车。
出租汽车。出租汽车在街上是不能招手就停的。一次,我和迟局长在午饭后出去散步,走的挺远,居然迷路了。街上一个人也没有,无人可问。下午还要开会,只剩半个钟头,怎么办?偶尔看到一辆出租,招手根本不停,飞驰而过。
我们继续前行,终于看到一所房子,问了人,说街边有个电话亭,告我打电话的方法,并用纸条写了出租公司电话。幸亏我身上带有德国电信给我们的小小纪念品,一张电话磁卡,我用公用电话叫了出租,车子很快就来了。实际很近,一会儿就到,终于没有耽误开会。
飞机。法兰克福的国际机场真大。可能是欧洲的最大中转枢纽,分好几个区,每个区又有50个登机口,标志清楚,换乘非常方便。我在那里多次转机,都很顺利,我看大概每一二分钟就有一架飞机起飞。在我印象中,好像很少有晚点的情况发生。
一般在德国境内,我们都很少乘坐飞机,毕竟德国面积不大。不过我也坐过一次,是从法兰克福到慕尼黑。
在他们的国内机场与国际机场是不同的管理,乘客居然可以随便拿取巧克力,饼干等小食品,据说这样可以省却飞机上供应餐食。上机前,我用台上放的小纸袋,装了好几块巧克力,拿多少根本无人管。在飞机上我还舍不得吃,以后带回了北京。
高铁。德国的高铁大概是世界上最早开通的,我们从法兰克福去汉诺威,来回都是坐的高铁。高铁时速公里,很稳。到站非常准时,一分钟也不差。每个座的上面都有个电子标牌,写有人名。上车之后,很容易找到自己的位置,感觉亲切。椅子背后有个小电视,可看电影,一路不闷,相当舒适。
(高铁上,德国)
可能是由于德国公共交通的准时,所以他们都很守时,而且很会利用时间,对时间精打细算。
一次我们去土库曼的阿什哈巴德开会,要在伊斯坦布尔转机。我们将在那里住一天。德国人电话告知他们也恰好在那儿转机,并且我们将乘同一班机从伊斯坦布尔去阿什哈巴德。
在伊斯坦布尔机场,他们将有两个多小时的空闲,德国人就提出,我们在机场开个预备会吧,他说到了阿什哈巴德的第二天就正式开会,我们最好在会前能沟通一下。他们还真能插空!
后来我们从酒店提前出发,提早到了机场,他们也准时到了。我们还真的如他们计划,在机场开了个预备会,为后续工作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质量第一
德国东西质量之好,是公认的。工业实力强大,重工业中的钢铁,汽车制造等方面尤为发达,电子电器,光学仪器等也有很高水平,甚至小到厨房用具,全都品质优异。良好的质量表现在了方方面面,一点一滴。
我们在一个叫达姆施塔特的小城开会,住在德国电信的一个培训中心,一个很普通的建筑,但我发现卫生间的瓷砖都铺的严丝合缝,比我们五星级饭店铺的还要笔直光滑。大概是用机器铺的,让人看了很舒服。德国人非常注重细节,正是这些细节决定了工程质量,生活品质。
那个楼的设计也很独到。虽然房间很多,又都雷同,但他们将不同区域的电梯,前厅,房门等都涂上不同颜色,使人很容易分辨直接找到自己的房间。房间不大,但设计合理,躺在床上看书,很方便就摸到开关,卫生间里各种物品的摆放,都很顺手。细节之处见高低!
因对德国质量的信服,每次去德我都买些耐用品,比如电烤箱,煮蛋器,用了20年都不坏。不怕笑话,我还从德国买回一个刷厕所的刷子,也是20年不坏,直到搬家才扔掉。我的车子也一定是买德国的,不管是不是真好,反正我就信它,人命关天嘛。
协调员与财务组主席
德国电信在全球通信界都是知名的大公司,他们很有国际通信的管理经验,他们的人才在TAE的建设过程中,也是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引领作用。
德国的协调员(Fredusprong),个子不高,花白头发,小胡子,曾经参加过欧洲光缆的建设,有着丰富的国际工程管理经验,他办事严谨。
他是我在所有代表中,联系最密切的人。因为中国是TAE发起国,他对我们中国的意见也非常尊重。我们双方都认识到,如中德立场一致,事情就好办许多。
会前和会中,我们都会进行沟通,坦率地表达各自看法,争取得到共识。回国后,我们也会通过传真或是国际长途,经常交换意见,合作非常愉快。
(我与协调员,土库曼)
德国的财务组主席(Joessel),略胖,东德人,也是工作一丝不苟,如果不告我他是东德的,我是分不清东德人西德人。两德融合平滑,没有经过战火,和平统一,真好!
我喜欢与德国人一起工作,他们做事认真,工作细致,考虑周到,办事靠谱。从他们身上,我学习到许多。工作之余,也有娱乐。
一次,在德国的培训中心吃完饭,看到有一乒乓球案子,财务组主席Joessel说要和我打一下。居然和我叫板?尽管他打的还可以,我许久未打,但我打他还是绰绰有余。后来我俩又去玩儿一种用手拨动手柄踢足球的玩意儿,他大胜而归。后来我俩评论,乒乓球,中国人强,踢足球,德国人厉害。
(左一是财务组主席,德黑兰)
数据下滑
97年9月在法兰克福举行了TAE的第二次数据收集会。第一次是95年10月在上海,由于工程一再推迟,所以数据收集也需不断更新。
参加会议的人真多,有多位,50个国家,70家公司。我在会上对TAE的情况作了整体介绍,各国代表讨论热烈。但是会议的结果不大理想,数据比上次少了一半。主要是因为SMW3(亚欧海缆3号)和FLAG(环球海缆)的竞争,相比之下我们的TAE价格太高,而且完工时间总在拖延。
我们TAE各国赶紧召集会议,大家商定,首先,必须降低通过权价格,至少应在金法郎之下,(对标欧洲陆缆是金法郎)。其次,必须加快工程进度,中亚五国终于明确了他们的传输工程将由西门子承包,半年后将可完工。
会议期间,我与德国电信董事(Tenser)出席了记者招待会。记者问,俄罗斯为什么没有参加TAE?Tenser职位很高,经多见广,富有经验,比较狡猾,他把问题甩给了我。这个问题比较棘手,回答不妥的话,会有麻烦。我只好说,具体原因我也不清楚,你们最好是去问俄罗斯。
其实俄罗斯曾经告诉过我们说是经济原因,但真正原因是什么,我也不知道,万一又说是其他原因呢?我是不敢随便说的,好在记者没有继续追问。
(记者招待会,后面地图上标出了TAE的路由,法兰克福)
抽空去巴黎
有一次去德国开TAE的会,碰巧的是再过三四天还要在德国开另一个海缆工程的会,为了节省费用,领导让我就先不要回国了,继续参加那个海缆的会。可这几天的空闲时间,我在德国干什么呢?那时我还未去过法国,法国很近,就插个空去法国看看吧。为了节省时间,也为了节省住宿费用,我决定坐火车去法国。我花了马克买的卧铺,那时1美元换1.7马克。四人一间,卧铺很窄,向里面斜着,大概是防止翻身掉下。声音很响,咣当咣当的,根本睡不着,翻来覆去,躺了一夜。法德边界,什么也没查,一下就过去了。
到了巴黎,我找了一个很便宜的快捷旅馆,反正我也不在房间里呆,只是晚上睡一觉。那个房间真小,就一个大床,上面还横着一个小床,大概可供一家三口。
我看巴黎的地铁四通八达,去哪儿都很方便。我首次下去,车的方向很多,标志清楚,的确相当实用。但地铁年久失修,又脏又乱,印象不好。
法国的黑人真多,多的超出我的想象。大概是因为法国从其非洲殖民地引进不少劳动力吧?黑人出生率又高,所以在巴黎黑人到处可见。
我刚出地铁站,就有两个黑人强行让我在一张纸上签字,说要给非洲捐款,说那里的人们缺衣少食等等,捐10美元到美元均可。我怎么知道他们是真的捐款?坚决不签,逃走了。后来看到有报道说他们就是在那里骗钱。我的感觉是巴黎治安相当混乱,没人管。后来我有一个朋友去巴黎玩儿,我听他讲,法国的黑人直接就掏他的裤兜,好嚣张啊!
第一站,我是慕名去的埃菲尔铁塔,高米,年建,是巴黎的最高建筑,眺望四周,尽收眼底,可以看到中央区域的全貌。香榭丽舍大街,长长的林荫大道,两边都是豪华商店。
从塔上下来,逛了不少附近地方,凯旋门是巴黎的象征,上面有大量雕塑。
巴黎圣母院我一定要去,过去看雨果小说,对那里早就神往。雨果曾是我当年的最爱,文革初期,外国小说很少,我是从一个小时的玩伴儿,小松家里借来看的。他的母亲是个儿童作家,家里藏有不少小说,文革时虽然被抄家,因有两个箱子放在床下,未被抄走,使我也能有幸读到不少小说,其中雨果写的《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我是看的爱不释手,如醉如痴。
下午去的卢浮宫,卢浮宫可能是世界上最大的美术博物馆吧,看的我是眼花缭乱,各个楼层到处跑,只能挑重点的欣赏,蒙娜丽莎,维纳斯,驻足稍长一些,但都不超过五分钟。这里真是艺术殿堂啊,其他的就只能匆匆瞄上一眼,一带而过。
第二天一早我乘火车去了凡尔赛宫,距巴黎不远。那里是一座宏大的皇家宫苑,宫殿和镜厅,金碧辉煌,我跟着一个团队,听导游讲国王的故事,非常有趣。他从路易十四讲到路易十六,他说路易十四雄才大略,使法兰西成为最强国家,他艺术品位很高,宫内有许多他的油画,其实他并不高大,只有1.54米,穿高跟鞋,秃顶,戴的假发,有许多情妇,,,等等。时间太短,只能听一小段。
凡尔赛宫的室外园林,面积好大,其中把许多树木修剪出了各种几何造型。想起导游讲的国王从窗子爬出,在花园里与情妇幽会,相当有趣。
为了赶回德国开会,我只在法国呆了两天,太匆忙了。虽说是巴黎有点儿乱,但总体来说,我对那里印象不错。法国毕竟是文化中心,名不虚传!我心里想以后如有机会一定还要再去。
幸运的是仅仅过了半年,我因参加一个海缆设备的培训,又去法国呆了一个月。那时,我才终于比较全面地欣赏了法国的文化和艺术。这里就不多叙述了。
入乡随俗
从法国回来,我去参加那个海缆会议,会议是在德国法兰克福的一个位置较偏的宾馆举行,那里设施还挺不错。会议情况就不说了,说说我去宾馆顶层游泳池去游泳的经历吧。
我坐电梯,上到顶层,在更衣室换了衣服,进到泳池。可是一看,所有人都一丝不挂,我大吃一惊!当时只我一人穿着泳裤,我觉得很奇怪,也没管那么多,一头扎进泳池,游到对岸,感觉还是不大对劲,匆忙上岸。
看到旁边有一桑拿屋子,我走进去。里面有两位女士,也是光着身子。我进去晃了一下,她俩坐在那儿说话,并不介意我的进入,反倒是我觉得自己很不入流,居然还穿着泳裤!坐了一下,我赶忙跑了出来。
至今我也不知道那个宾馆是什么规矩,其他地方我也从未遇到过这种情况。不过我算是真正理解了什么叫入乡随俗。如果别人都穿衣服,我不穿的话,肯定不行!但如果只有我穿衣服,别人都不穿,反而是我成了怪人,更加尴尬!
超市巧遇
有一次我去达姆施塔特开会,那里距法兰克福不远,是个小城。我去一个小超市买东西,看见一个中国人推着小车,那时在国外很少见到中国人,这人显然是住在当地的中国人。鬼使神差不知怎么我就问她是否认识张小坡,小坡是我的一个发小,我只知道他在德国,不知他在哪个城市,在其他城市我也从未打听过他的下落,这次还真巧,她说很熟呀,他就在这个城市!就这样,我与小坡联系上了。
后来,小坡写了一篇《有朋自远道来》,我还回了一篇《补记》。现附上,可以原汁原味地反映出那段经历。
附(03年小坡和我的旧作):
有朋自远道来
为筹建从北京到法兰克福的欧亚光缆,许小济当年曾几次来到德国参加业务会议。巧得很,他们开会的地方就在距法兰克福以南三十几公里的达姆施塔特市,因为德国电信的技术培训中心就设在那里。达姆施塔特市有大约十四万人口,靠近德国中部的经济中心法兰克福市,交通发达,生活环境宜人。从八四年到九五年,我在这座城市学习、工作和生活了十一年。九四年六月小济第一次来时并没有我的地址和电话,他只是知道我住在那里。工作之余在市中心广场散步,碰到一个中国人,便问认不认识张小坡。恰巧被问到的那位女士是我们家的好朋友,她就把小济带到了我家。
人称"万里他乡遇故知"乃人生四大幸事之一。景山学校印刷厂聚会后一别十六年,竟然在这异国小城相遇,不能不说是缘分。见面后自然尽诉各自经历、家庭和后代的情况,当然谈得最多的还是原来七上一班的同学。之后我才知道,有不少同学去了美国。凭着已经不太完整的记忆,我们俩在一张废纸背后一口气写出了四十个同学的姓名。
当天晚上正巧有朋友请我们去作客,我于是借花献佛,带了小济一块儿去凑热闹。
女主人丁晓雁也是北京人,曾住中宣部大院,毕业于六十五中,是我们当年的"邻居"。几天前我给她看我们班景山学校印刷厂聚会时的照片,她居然还认识陈莉莉,你说这世界有多小。
许小济第二次来德国是九七年九月,当时我已经由于工作原因搬到巴伐利亚州的维尔茨堡市两年多了。维尔茨堡市是美茵河畔的一座小城,位于法兰克福东南一百多公里,大约十二万人口,风景秀丽,历史悠久,山上屹立着雄伟的古堡"马铃山要塞",城中有中欧最大的巴洛克风格的王宫,虽经二战摧毁,仍然点点滴滴向人们展示着古色古香的中世纪风情。时值周末,我邀小济到此一游。我们游览了市容,参观了王宫,最后登上马铃山要塞,俯瞰美茵河穿城而过,秋高气爽,我们在此合影留念。
我从心底感谢许小济每次来德国都来看我,在这个物质不太缺乏的时代,友谊难道不是最宝贵的了吗?经过他的努力,那张四十个同学的名单就成了今天的通讯录,使我又找到了许多失去联系多年的同学。你看,当年的少先队中队长现在还在为大家服务。我祝愿他全家幸福,特别祝他的宝贝女儿在加拿大学业成功,我想这是他现在最大的心愿。
张小坡,二零零三年一月一日,于德国
有朋自远道来补记
看了小坡图文并茂的文章,又把我拉回到了七、八年前的几次德国之行。记得初见小坡时,他开着一辆红色轿车来接我,车开的很快,嘎然停在我的面前,几乎是跳下车来,青春四溅。他的身子比以前胖了许多,我想他一定是被德国的牛排,巴伐利亚的啤酒塞的这样壮实。可想而知,他在欧洲过的多么安逸。在去他家的路上,他向我介绍着当地的小镇,街道整洁,道边都是绿地,房子大多是红顶,形态各异,简朴大方。车子开得较慢,让我悠闲自得地欣赏小镇风光。突然他指向路边的一个建筑物说,那是我设计的结构,语气透着自豪。我真为他高兴,在德国这样要求严谨的地方,我们同学,我们中国人也占有一席之地,真不简单!
小坡虽在德国多年,但他那一手秀丽的钢笔字还是那么漂亮,你看他书写的同学录,不得不使人感叹我们景山学校每日下午15分钟大字课的功夫。记得我们当时主要是学柳、颜、欧三种字体,我当时是习柳体,不知小坡是学什么体,我猜是欧体,不知对否。在写同学录时,小坡提议按照同学座位来写,我举双手赞成。于是我们就一边回忆座位,一边由小坡执笔。但是写到于小红时,我俩争论起来。我说小红就坐我旁边,他偏说是坐他旁边,争论不休。不知是我们记忆有误,还是那时座位老变,反正是很难按照座位来写。后来我们说干脆就想到谁就写谁吧,于是一口气写出了四十个同学。
小坡在德多年,养成了德国人的严谨作风。比如:他把儿时的小照片全部翻拍放大,装订成册,一本一本,整整齐齐,码放在书柜里,随看随取,非常方便。当然,他也还完全保留着中国人的传统习俗,家中挂着中国字画,每日也基本是吃中餐。但他告我,如总不吃西餐,有时还觉得是吃德国的大牛排过瘾、解谗。你看,这就是中德合壁的小坡。不过,我相信,他还是中国味儿更浓一些。他的德文如何,我不知道,但从他写的文章来看,文笔那么流畅。可见,他是充分汲取了东西方文化之精华。
小坡文中提及的丁小燕家,我也记忆犹新。记得是祝她乔迁之喜,在她家开的PARTY。一大帮中国留学生,全是博士,各自带着家人,自助饭菜,大吃大喝,大声说话。有的聊中国政治,有的谈开车经历,有的骂德国警察,有的夸国外法制-------,因声音太大,搅得德国邻居不知怎么了,敲门问问,发生什么事了?------异国他乡,一帮中国人在那里胡吃海聊,使我这个久居国内的人,体会到那里的自由之风,感到痛快之极!人是要发泄的,人是要友情的。
最近春节期间,我又常常在与不同的朋友聚会,使我总是在想,时间过得真快,转眼我们都是半百之人,我们经历了那么多的坎坷,当然也有的取得了那么多的成就,但这一切一切都将会是过眼云烟。也许我们再老些,什么都忘记了,而记忆最多的还是儿时的嬉闹,朋友之间的友情,甚至超过亲情。你们说呢?
许小济年2月7日于北京
德国是个强国,办事严谨,注重质量,强调细节,时间精确。我愿意与德国同行一起工作,他们工作踏实,做事靠谱。从他们身上,我学习了许多。德国出过许多伟大的思想家,马恩就不用说了,康德,黑格尔等均出自德国。一个盛产科学和思想巨匠的国家,能不强大吗?(...待续)
编者按:《我眼中的丝绸之路——亚欧光缆建设记》,是许小济先生近期写的一篇回忆文章,记录了中国邮电部年发起的亚欧光缆(Trans-Asia-Euro,简称TAE)工程建设的点点滴滴、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风光趣事、国际工程建设中的艰辛与愉悦。许总是中国最早从事国际海陆缆建设的前辈,也是我投身国际通信业的领路人,亦师亦友。现我要来他的大作在海带网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