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农村竟有这么多高手没把你惊呆算我输

高手在民间

每个村都有一些能工巧匠

他们中有的刺绣技艺高超

有的剪纸手艺精湛

有的葫芦画雕刻水平一流

……

一起来看看这些“散落在民间”的高手吧

刺绣

祖合热姆·达吾提是阿瓦提县英艾日克乡阔什库都克村的一位致富能手。今年33岁的她已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在照顾孩子、照料家务和农活的同时,祖合热姆·达吾提还练就了裁衣刺绣的好技艺。

几年前,有了农村小额贷款,她开起了缝纫店。好手艺加上善经营,她的小店越来越红火,还吸引了3名妇女到店里做学徒。

今年5月,祖合热姆·达吾提参加了由自治区文化厅组织的“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新疆大学维吾尔族刺绣培训班”,一个月的培训将她的刺绣水平提高了不少。(自治区文化厅驻村工作队巴格努·马德尼亚特)

帕太姆·阿卜杜卡德尔是皮山县科克铁热克乡阿热买里村远近闻名的刺绣达人,她靠着高超的刺绣技艺成功脱贫致富。同时,帕太姆·阿卜杜卡德尔的手艺还在村里引起了一股刺绣热。村里的许多妇女都加入到刺绣队伍,希望能靠自己的手艺脱贫致富。(自治区卫生计生委驻村工作队李彦春)

叶城县乌夏巴什镇喀什吐维村有一位漂亮大方的女裁缝叫莱丽古丽·艾麦提。如果村民们要做衣服,一定会去她的裁缝店,因为莱丽古丽做的衣服裁剪很别致。同时她还擅长刺绣,尤其是她绣的《牡丹》图景漂亮逼真,村民都夸她绣得灵动。(自治区煤田地质局驻村工作队王文波)

今年44岁的阿尔祖古丽·库万尼亚孜是温宿县托乎拉乡托万克库尔巴格村的十字绣能手。几年来她的刺绣手艺不仅能挣钱,还将十字绣技术传授给村里的姐妹们。

如今,托万克库尔巴格村的妇女们农忙时种地,农闲时就坐在庭院的葡萄架下绣十字绣。阿尔祖古丽绣出了十二木卡姆、家和万事兴、吉祥如意和生活饰品等余件。经过装裱,她将这些绣品销售一空,盈利两万余元,补贴了家用。(自治区地矿局驻村工作队贾世萍)

伊宁市喀什街十巷居民巴哈古丽·艾尼瓦尔精湛的刺绣技艺深受大家喜爱。找巴哈古丽·艾尼瓦尔预订刺绣床品的居民越来越多,左邻右舍的妇女也都喜欢向她讨教。热情的巴哈古丽总是来者不拒,耐心向前来讨教的人展示她的刺绣手法。(伊宁市文广局驻都办都来提巴格社区工作队马鸿燕)

今年50岁的阿依古丽是新源县那拉提镇那拉提村一名普通的哈萨克族妇女。虽自幼下肢残疾,但并没有让她对生活失去信心。阿依古丽从小就喜欢刺绣,总是一个人默默地琢磨、创新刺绣技艺。她用一双巧手绣出了锦绣生活,成了那拉提镇最出色的绣娘。(新源县景区管委会驻村工作队李芙蓉)

伊宁市潘津镇苏拉宫村是一个具有满族文化特色的村庄。村民张秀全作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一直传承着满族民间刺绣文化。(伊宁市水务局驻村工作队刘睿)

霍城县芦草沟镇牧业村哈萨克族妇女有刺绣的传统,全村的妇女都精通刺绣。她们丰富的想象、奇巧的构思、灵巧的双手在棉布、毛毡、皮革上挑、刺、绣、钩,用五颜六色的毛绒或者丝线,绣出鲜艳、炫目的图案。

其中,叶古丽·爱里卡里算是众多绣娘中的代表。她结合“苏绣”“十字绣”和网络上的刺绣作品,将时尚元素融入到了哈萨克族传统刺绣当中,提升了产品的档次和销售价格。(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环保局驻村工作队张天义)

66岁的哈萨克族大娘库兰汉·司马宏是塔城市喀拉哈巴克乡肯杰拜村的村民。除了操持家务,她最喜欢和擅长的就是缝制花毡。在库兰汉·司马宏16岁时,长辈们就将这门技术教授给了她。50年来,库兰汉缝制的每一块花毡都会陪着一位年轻的新娘走入婚姻殿堂。现在,已经有8名姑娘慕名跟库兰汉·司马宏学制花毡。库兰汉·司马宏希望能将这门技术传承下去,让缝在花毡上的花朵绚烂多彩,永不凋零。(塔城市纪委驻村工作队姚娜)

木雕

今年6月份启动建设的疏附县塔什米力克乡库那巴扎村“百年水磨坊”工程牵动着每一村民的心。中国农业银行新疆分行驻村工作队为了将该工程打造成村史馆,从村里召集能工巧匠,让精美的雕梁在今后的岁月中撑起水磨坊的历史,见证百年的辉煌。(中国农业银行新疆分行驻村工作队左厚方)

特克斯县阔克铁热克乡阔克铁热克村村民夏衣波力汗·别尔得拜从小就喜欢用木头雕刻各式各样的东西。公鸡、鸽子、盘在树上想吃鸟蛋的蛇……这些动物被他雕刻得栩栩如生。(特克斯县住建局驻村工作队赵清霞)

霍城县萨尔布拉克镇乔勒潘村村民马德川有着不一般的手艺,家中摆满了他亲手雕刻的各种根雕、石雕作品。

“别看这些都是石头、木头啊,对我而言,每一个作品都有自己的寓意和故事呢。”马德川自豪地介绍着。(霍城县委党校驻村工作队玛哈巴·沙得克江)

石雕

那森巴特是特克斯县特克斯镇霍斯库勒社区的居民,画得一手好画且十分擅长雕塑。在特克斯这个旅游发展蒸蒸日上的县城里,处处都有他的“杰作”:民俗街的浮雕、民族特色门楼、街道墙体上的手工宣传画、各种质地的民族雕塑……

那森巴特在创业致富建设美丽家乡的路上还不忘带动扶持着乡亲们。他提供免费学习手艺的机会给镇上的聋哑人、为美术专业毕业的大学生提供就业岗位。特克斯县国税局工作队充分发挥派出单位优势帮助那森巴特成立了自己的工艺美术公司,让他有更广阔的舞台,带动更多的老百姓实现增收。(特克斯县国税局驻村工作队于永水)

精河县大河沿子镇呼苏木齐村村民阿里木江·阿布得汗有一手在石头上画画的手艺,看似无趣的石头到他手里就仿佛被赋予了生命力。兵团第五师双河市83团驻村工作队得知后,通过网络帮他宣传,提高了销量。(兵团第五师双河市83团驻村工作队阿布都卡德尔)

乐器

走进伊宁市琼科瑞克街道努尔勒克社区,就可以听到“叮叮咚咚”敲打的声音。寻着声音觅去,一个摆满了热瓦普、都塔尔、弹拨尔、手鼓等少数民族乐器的作坊展现在眼前。一位老人坐在旧木椅上为乐器调音,他一边轻轻拍打着乐器的箱体,一边侧着耳朵倾听乐器发出的清脆声音,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

这位老人,就是吐尔逊·吐尔地。他凭着自己的勤劳智慧,从父亲手中接过了这间维吾尔族手工民族乐器制作坊,成了第六代传承人。56年来,吐尔逊·吐尔地一直坚持纯手工制作乐器,他可以制作34种不同的民族乐器,在业界小有名气。(伊宁市民政局驻村工作队王本新)

剪纸

53岁的李延斌是塔城市阿不都拉乡阔日勒拜村一位农民,30多年他一直沉浸在剪纸艺术里。他连续9年参加塔城地区农牧民才艺大赛,两次荣获第一名。(医院驻村工作队魏冰玉)

鸽哨

居住在伊宁市塔什科瑞克乡科克其力克村的马合木提江·图尔荪有着15年制作鸽哨经验,凭着对鸽哨的痴迷,他把爱好发展成了事业。全国各地的朋友都来买他的鸽哨。他的鸽哨声音好听、工艺精美、材质多样……

他所制作的鸽哨许多都被雕刻上了“我爱祖国”“我爱新疆”等字样。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个有56个风口的鸽哨,寓意56个民族紧紧团结在一起。这是马合木提江·图尔荪自己的创意,用了10天的时间制作完成。很多人想买这个鸽哨,但马合木提江·图尔荪说:“给多少钱都不卖。”(伊宁市教育局驻村工作队张巧英)

唐卡

乌苏市马号村村民巴特那森是位民间唐卡工艺美术大师,也是乌苏市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唐卡第七代传承人。塔城地区林业局驻村工作队走访时发现他不但继承父亲衣钵,从事了唐卡艺术,还创作出了一批又一批艺术精品。

他的作品多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艺术上有很多新的表现手法。巴特那森老人为唐卡技艺的传承、发展与创新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乌苏市“访惠聚”驻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刘龙马敏丽)

铁制品

伊宁市伊犁河街道巴依阔恰社区居民买买提吾布力·卡西木的铁匠铺很小,成品都没地方放,只能挂在打开的两扇门上。买买提吾布力.卡西木爷爷说:“有很多人想帮我扩大经营,但我没有同意。铺子大不大不重要,重要的是做出来的东西要保证品质。”(伊宁市财政局驻村工作队程橙)

工艺品

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那仁和布克牧场阿尔合拉特村33岁牧民那木如·巴图那生自幼对精美的手工艺品格外喜爱。捡来的骨头、木板、牛角、羊角经他巧手稍作雕琢,便成了一件件精美的手工艺品。

那木如·巴图那生的制作技艺全凭自己琢磨。雕刻机、磨光机、切割机等工具也都是自己花钱购置的。制作手工艺品的材料,由羊骨、木板,扩展到了铁丝、一次性筷子、纸板和铁制品等。制作的挂件、摆件可用来装饰,有些还具有实用价值。他做的蒙古包模型、羊角、羊骨挂饰,每年可以给他带来3万多元的收入。(和布克赛尔县“访惠聚”驻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杨俊英董峰)

葫芦画

一到初秋,大大小小的葫芦就吊满在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海努克乡阿勒斯坦村民家的前庭和廊檐,别有一番景致。这里的人们喜欢把葫芦简单处理后,制作成储存粮食、蔬菜、水果的器皿和水瓢。

而普通的葫芦在合迪尔丁·米合尔丁的巧手下,会被制作成一个个漂亮的工艺装饰品。合迪尔丁用精湛的技艺和耐心把一个个葫芦打磨抛光、绘制图案、雕刻、烙黑,再刷上一层薄薄的清漆,一件漂亮的葫芦工艺品就制作好了。也正是因为合迪尔丁精湛的技艺,他制作的葫芦工艺品被远销到广州、上海、北京等地。(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环保局、煤炭局、总工会驻村工作队郭勤学)

最后一公里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

-End-

编辑/翟薇

责任编辑/孟根傲德

主编/刘焓

推荐阅读

经验贴

方寸之地上的大文章:足不出户还能发家致富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umeiaa.com/zyjr/574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