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科技话题铀新冠病毒抗体

1科学家合成新核素铀-▲铀-、铀-中质子-中子相互作用导致α粒子形成几率增强示意图张志远供图

近日,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研究团队首次合成新核素铀-,并在重核区首次发现强的质子-中子相互作用导致α衰变中α粒子形成几率显著增强的现象。相关研究于4月14日发表在《物理评论快报》。

寻找和合成极端条件下的原子核是当前核物理研究的重要课题。α衰变是重核区原子核的普遍衰变模式。虽然α衰变规律已经被研究了一百多年,但是原子核理论依然无法完美解释:α粒子究竟是如何在原子核中形成的?它的形成又受到哪些原子核结构性质的影响?因此,α衰变谱学不仅是用来鉴别重核和超重核素的有利工具,也是研究原子核结构信息的有效方法。

——《中国科学报》

2港中大研究显示新冠病毒抗体可经母体胎盘传至胎儿香港中文大学(中大)4月16日公布一项研究发现,感染新冠肺炎后康复的孕妇会将抗体由母体胎盘传给胎儿。胎儿脐带血中的新冠病毒免疫球蛋白G(IgG)抗体水平,与孕妇分娩时体内的血清水平密切相关。中大医学院团队与香港8医院妇产科合作研究,并招募在年3月至年1月期间确诊新冠肺炎的孕妇个案,并分析当中20位于1月31日或之前已经分娩的孕妇数据。

——中国新闻网

3突破!我国“钠离子电池”储能技术迈上新台阶▲图片说明:基于无机-有机杂化四钠盐分子的对称钠离子电池结构示意图(左)陈军院士团队研发的基于高比能锰基氧化物正极和原位预钠化硬碳负极的30Ah软包钠离子电池产品(右)

4月17日获悉,南开大学陈军院士领衔完成的“钠离子电池关键电极材料与反应机制”项目,获得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自然科学一等奖。钠离子电池被科学界普遍认为极具发展前景,然而能量密度较低,循环寿命较短、倍率性能欠佳等问题,制约着钠离子电池的转化应用。陈军院士团队十余年潜心研究,一举突破了钠离子电池关键电极材料和反应调控机制等关键核心难题,为发展高性能钠离子电池开辟了道路。

——《科技日报》

4基因组研究揭示太平洋地区人类血统英国《自然》杂志4月15日公开一项遗传学研究,详细分析了太平洋地区的人群历史。这项基因组研究帮助阐释了人类演化、古人类种群间的基因交流,以及古人类对岛屿环境的适应性。太平洋地区可以分为近大洋洲和远大洋洲,其中,近大洋洲包括巴布亚新几内亚、俾斯麦群岛和所罗门群岛;远大洋洲包括密克罗尼西亚、圣克鲁斯、瓦努阿图、新喀里多尼亚、斐济和波利尼西亚。人类走出非洲后,约在4.5万年前在近大洋洲定居。人类在远大洋洲定居的时间则要晚得多,年前左右才有人类抵达远大洋洲。

——《科技日报》

5研究人员将量子超流体湍流中的涡流运动可视化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理查德-费曼曾将湍流描述为经典物理学中最重要的未解决问题。理解像水和空气这样经典流体中的湍流是困难的,部分原因是识别这些流体中漩涡的挑战。定位涡管并跟踪它们的运动可以大大简化湍流的建模。但在量子流体中,这一挑战比较容易,因为量子流体存在于足够低的温度下,量子力学,即处理原子或亚原子粒子尺度上的物理学支配着它们的行为。在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的一项新研究中,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设法将量子流体中的涡管可视化,这些发现可以帮助研究人员更好地理解量子流体及其他方面的湍流。这项研究很重要,不仅因为它拓宽了我们对一般湍流的理解,还因为它可能有利于对各种同样涉及涡管的物理系统研究,比如超导体甚至中子星。

——环球网

6超冷原子干涉实验首次在太空实现据最新一期《自然·通讯》杂志报道,德国科学家近日在一枚探测火箭上首次成功实现了太空原子干涉测量。鉴于原子干涉仪可以利用原子的波动特性开展极精确测量,如测量地球的引力场或探测引力波等,新研究有望更精确探测引力波。

该研究由德国莱布尼茨大学领导,参与者包括多美因茨大学等多所德国大学以及德国航空航天中心的科学家。他们于年1月启动了MAIUS-1任务——这是首个在太空中生成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的火箭任务。

——《科技日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umeiaa.com/zyjr/585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