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被性侵到底有多可怕,我们就要多努力

:是打破沉默的时候了,一直在谈性色变,从来没有像这两天密集爆发。下面文章摘取自早期网络资料,依然历历在耳。对于心理咨询师们,可能看到更多更远。

  台湾女作家林奕含,出生于年,其少时遭老师诱奸,她创作了一本故事相似的小说。年4月27日傍晚被警方发现于自家卧室上吊自杀。她生前接受采访曾说:“这个故事折磨、摧毁了我一生。”媒体几乎每天都会报道至少一起儿童性侵案,每一件都是那么的触目惊心,令人发指。

  有多少儿童曾经遭遇猥亵和性侵?犯案魔鬼罪责难逃,但父母是否也缺乏对孩子进行性教育的意识?学校和法律对猥亵儿童案件的监管和惩罚力度足够了吗?本期《育言》与你探讨为什么对儿童进行防性侵教育刻不容缓。

  根据“女童保护基金”不完全统计,-年,全国各地媒体公开报道的性侵儿童(14岁以下)案就有起,受害人超过人。而这些数字,只是性侵案件的冰山一角。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布的数据显示,-年四年间,全国检察机关收到的猥亵儿童案件就有起。也就是说,每天收到的起诉案件中就有6起性侵儿童案件。这还不包括案发后受害人没有报警或没有选择起诉的案例。事实上,诸多主客观因素造成大部分性侵儿童案难以被公开,隐案比例是1:7。换言之,一起性侵儿童新闻的曝光,或许意味着7起案件已经发生。

  大部分遭受性侵和猥亵的儿童,由于缺乏性教育方面的知识,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都有限,而且自身并不知道自己已经受到性侵犯,更不用说会主动告诉父母,等到家长发现孩子突然情绪低落,发烧,或者下体出现红肿出血等症状,医院检查才发现孩子遭到了性侵。更有的小孩到长大后才意识到自己曾经遭受过猥亵甚至性侵。而这些经历会给儿童留下巨大的心理障碍,身体上的伤害可以治愈,但心灵上的创伤却可能成为一辈子的阴影,最终可能选择了结自己的生命。

  法律法规监管不断完善,社会媒体的   ①猥亵儿童案量刑往往偏轻,而且“发现难、取证难”。

  根据《刑法》第二百三十七条规定,猥亵妇女的处以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聚众或者在公共场所当众犯前款罪的,处5年以上有期徒刑;猥亵儿童的,依照两款的规定从重处罚。换句话说,只有在“聚众或者在公众场所当众”猥亵儿童时才将处以5年以上有期徒刑,如果没在公开场合,没有聚众,即使猥亵一百个儿童,法官最高也只能判到五年?

  未成年人遭遇性侵犯的案例往往“发现难、取证难”,因为受害者年龄小,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多数在案发后没有跟任何人讲,导致案件事隔几个月,甚至几年以后才被发现,此时有关证据已经消失,取证非常困难。

  ②家长们谈性色变,儿童缺乏良好的防性侵教育环境。

  据统计,近7成的家长没有对孩子进行过系统的防性侵教育。孩子常常提出一些与性相关的疑惑时,大部分家长的态度是避而不谈,或者用隐晦的方式糊弄过去。有的家长甚至认为小学生接触性教育启蒙为时过早,会导致孩子早熟,童年就应该单纯点,性知识还是等长大了再说。以杭州一位二年级学生的妈妈为例,今年3月她在微博上吐槽学校发放的《小学生性健康教育读本》,称教材尺度太大,并晒出含有“男女生殖器相关介绍”的图片,引发网友热议,很多家长都纷纷表示赞同。

  小学生性健康教育读本图片来源:网络

  但只要我们稍微用理性的态度来分析,其实这本所谓尺度大的性健康教育读本,内容是正规的,而且在小学阶段开设性教育课程非常有必要。据“女童保护”统计,被性侵儿童以7~14岁的中小学生居多,一方面说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更容易成为犯罪嫌疑人侵害的目标,另一方面也显示出目前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安全教育缺失较为严重。如果儿童缺乏性健康教育知识,又怎么知道自己是否遭受不良性侵犯对待?又怎么知道在遇到这些情况应该如何保护自己呢?

  儿童被性侵到底有多可怕?看完沉默了......提醒:发现疑似家暴或者性侵行为,请及时报警!同时,请牢记全国妇联维权公益服务!扩散!(

蛙哥兔姐漫画)

  家长们首先树立正确的生理教育观念,不要因为怕尴尬或者不知道如何回答而无视对孩子的生理、生殖教育。并且家长们配合学校的性健康教育课程,课前对孩子进行辅导,做好心理准备。

  家长们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保护孩子免遭性侵?

  1、对熟人提高警惕。

  据统计,熟人作案比例近七成,此处的熟人包括师生(含辅导班等)、邻里、亲戚(含父母朋友)、家庭成员。熟人身份,更容易接触受害者,更容易获得受害者信任,从而有机可乘。

  2、自己的家才是最容易发生性侵的地方。

  俗话说,最安全的地方往往是最危险的地方。据统计,犯罪嫌疑人实施性侵的场所中,受害者住所占比最高,其次还有酒店或旅馆,野外(如上学路上),以及学校里面都要特别留意。

  3、对儿童进行系统的防性侵教育。

  教会孩子分辨性侵行为,例如,让孩子知道身体的哪些位置属于“私隐部位(隐私部位)”,是不可随便让人抚摸或观看的。教会孩子分辨坏的触碰,大胆拒绝一切使你感到害怕、不舒服的触碰,并立即逃离现场并把事情告诉父母。

  儿童遭遇性侵可能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当我们在看到这些新闻的时候,除了觉得愤怒和揪心,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会提高警惕,也让更多的人了解和看到这些事实,希望能够尽可能地减少更多悲剧的发生。此外无论是家人或是旁观者,都应该学会如何与受害者相处,谨防一些无意的言语或舆论,对受害者造成二次伤害。

心理学路上

这里有无限精彩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umeiaa.com/csfz/346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