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个时代文明新村望山见水品村美

白癜风去哪里治疗最好 https://m-mip.39.net/nk/mipso_7637171.html
沐春风以化雨,施文明兮甘霖。我区各“访惠聚”驻村(社区)工作队,聚焦总目标,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全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不断加强乡村治理,着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打造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掀起了新时代乡村文明新风。“新疆访惠聚”今日推出“五个”新作为展示第5期,感受“时代文明新村”的新气象。加尔托汗村

千里沟壑生巨变

红叶碧树,河水潺潺;花径通幽,小庭民居。钟灵毓秀、人杰地灵的尼勒克县喀拉苏乡加尔托汗村(意为“沟壑”),如画般铺展开来,如诗般沁染心田。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近几年,在伊犁州自然资源局驻村工作队、村“两委”与村民的齐心奋斗下,加尔托汗村从沟壑荒村到诗画人居,便是“奋斗创造幸福”最生动的实践和演绎。工作队与村“两委”从建强组织、美化环境、提振村民精神着手,助力村民有钱挣、精神有支柱、生活有底气、心中有光明、未来有希望,让丰满理想照进了骨感现实。

党建领航致富路

千帆竞渡,需旗舰领航;村美民富,需“头雁”引领。“帮助村民致富,一味输血只能解决当前,注重造血才能管长远,要利用产业带动就业,村民增收才有保障。”对如何抓党建促脱贫,工作队的心里有一本账。

村民阿里玛汗·加合旦会制作皮衣等皮革用品,工作队和村“两委”研究,利用村级产业扶贫资金成立皮革生产加工合作社,安置12名村民就业,人均月增收余元。

村民布勒布力汉·阿木尔阿勒在皮革加工厂上班,每月工资加上种植庭院经济、草原生态补贴,一年收入6万余元。“以前我在家里做柯赛绣,辛辛苦苦做了不好卖。现在就不一样了,我们只管做,销路不用愁。这都要感谢工作队员和村干部呢!”阿里玛汗说。

资料图

工作队以建强基层组织为重点,科学规划村级阵地,建成了平方米的文化活动广场及2座公共卫生厕所、塑胶篮球场,达到阵地环境园林化、服务功能生活化标准。

工作队启动乡村“造血计划”,定期开展“主题党团日”活动,为困难群众排忧解难。在党员的引领下,45名农牧民党员主动加入疫情防控“先锋突击队”,15名村民主动向村党支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战斗堡垒作用进一步凸显。

全民动员换新颜

以前的加尔托汗村两旁树枝、杂物、垃圾等堆放无序,牛羊粪便到处都是。村民闲暇之余也没有娱乐场所,村容村貌亮点不多。

工作队和村“两委”立足村情实际,制定环境整治三年规划,通过“道路硬化、村庄亮化、庭院净化、环境美化、住宅优化”工程,落实了“年年有变化,三年大变样”既定目标任务。逐步形成“村在林中、家在绿中、水进户中、人在花中”的生态绿化格局。协调多方出资修建12公里柏油路,15公里防渗渠,安装太阳能照明灯,健身器材,民族风情一条街成为村里一道靓丽风景。协调万元援疆项目资金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实现了村民“房外绿净美、房内现代化”的美好愿望。

“平整的柏油马路、清一色蓝白相间的房屋和内容丰富多彩的文化墙,这几年,村里的变化可谓翻天覆地。”老党员吐尔阿汗·努克铁别克感慨道。

今年以来,干部同群众一起开展树木刷白涂红、栽种花草、环境整治等美化环境活动25场次。一排排红叶海棠、杏树、白蜡等余株象征和谐幸福的“团结树”在加尔托汗村茁壮成长。

文化浸染拂新风

文化是美丽乡村的“灵魂”,乡风是美丽乡村的印记。在村居“颜值”提高的同时,工作队还开展了一系列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村民文化生活和基础设施建设有机结合,注重“思想强农”,补齐“精神短板”。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工作队与村“两委”以转变村民思想观念为着力点,开展“富在农家、爱在农家、乐在农家”活动,评选“好儿媳”“好儿女”“好公婆”“最美家庭”“最美庭院”“最美巷道”,发掘推广爱国爱家、与人为善、勤俭节约及感恩、慈爱、和谐、敬亲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良好乡风。如今村民婚事新办、喜事小办、丧事简办、孝老敬亲已成生活常态,庭院“三区分离”、吃住分离相继成为村民争相改变的新风尚。

资料图

工作队与村“两委”多方筹措资金,改造和完善了村图书室、乐器室、棋牌室、体育室等,发展和培育了一支草根文艺队,定期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娱乐活动,以同跳一支舞、同唱一首歌、共同感党恩的形式,引导村民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要我文明”向“我要文明”转变,让灌输式的乡村文明变为村民自觉建设的乡风文明。

同心掬得满庭芳,文明花开满园春。在文明新风的滋养下,如今的加尔托汗村,屋舍俨然绿荫浓,庭院净美果蔬香,绿水青山带笑颜,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画卷已呈现在眼前。(伊犁州自然资源局驻尼勒克县喀拉苏乡加尔托汗村工作队供稿)

古勒巴格村

“世外桃源”的幸福景

尉犁县古勒巴格乡古勒巴格村,维吾尔语意为“花园村”。在尉犁县委党校驻村工作队与村“两委”团结带领下,全体村民凝心聚力共谋发展,以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为重要抓手,大力整治人居环境、发展庭院经济、开办特色民宿,培育乡村文明新风,让村民口袋里鼓囊囊,精神上亮堂堂。

环境美了村容村貌更“靓”了

走进今日的古勒巴格村,笔直宽敞的道路、洁净温馨的院落让人倍感愉悦;规划整齐、特色鲜明的民宿干净整洁,浓郁的民俗风情让人流连忘返。如今古勒巴格村家家户户门前都摆放着垃圾桶,每条主干道上都有工作队出资购买的垃圾箱,那些昔日难以处理的生活垃圾,也会由垃圾清运车定期拉走集中处理。村民们都说这样整齐划一、干净美丽的生活环境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

资料图

“现在,清晨起床第一件事就是先洒水扫地,把门口和村主干道两旁的垃圾清扫干净,驻村干部耐心引导让我们养成了好的生活习惯,房间、家具旧点没关系,干净整齐最要紧!”村民早热木·斯拉木说。

为了将这“小画面”扩展为全体村民的“幸福景”,工作队把整治脏乱差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切入点和突破口,组建“工作队员+村干部+村民”的志愿服务队,实行第一书记、村干部、村民小组长层层联动负责制,引导村民对村道、绿化带、公共设施、村民庭院进行全面清扫,倡导健康绿色的生活观念,在全村形成了人人讲卫生、家家爱清洁的热潮。

“填满装实”农家小院更富了

“工作队就是要做村民增收致富的带头人,想方设法让村民的腰包鼓起来。”第一书记、工作队长党艳玲说。

为了让村民自家的庭院“填满装实”,工作队和村“两委”鼓励村民发展庭院经济,确立了“盘活资源、搭建圈舍、养殖畜禽、种植果蔬”的工作思路,指导村民因地制宜建起了鸡舍、鸽舍和蔬菜小拱棚,让村民增收有了新抓手。

工作队还组织村民在该村乐土育苗基地务工,并邀请专家对村民开展技术培训。村民不仅有了稳定的收入,还掌握了菜苗的种植技术。由村民亲手培育的菜苗以低于市场的价格卖给村民用来发展庭院经济。对于缺少劳动力的家庭,工作队与村干部组成志愿服务小组,帮助村民将菜苗移植到小拱棚中。如今,移栽的各类菜苗抽芽吐绿,家家户户庭院生机盎然。

资料图

村民沙吾提·阿吾提家庭院里有五分地,以前以种植棉花为主,工作队帮助他种上了桃树、杏树,林间还套种了豇豆、西红柿等蔬菜品种,这些蔬菜不仅满足了他们一家人的生活需求,盈余的蔬菜还可以出售给其他村民,增加经济收入。

仅今年以来,古勒巴格村全村新种植各类果树余棵,栽种绿化防风树1.2万余棵,蔬菜地、小拱棚遍地开花。鸡苗舍里鸣,鹅鸭池中游,村里村外花木秀,条条渠水绕房流。昔日村民房前屋后的闲置地块,如今变成了长满果树和蔬菜的增收田园。

世外桃源特色民宿引客来

在工作队、村“两委”的带领和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下,焕然一新的古勒巴格村如同“世外桃源”一样,渐渐有了名气,吸引了县城和周边居民前来观光采摘,体验乡村生活。有了这个良好的开端,如何把现有的乡村旅游资源加以整合利用,让村民从中得到实惠,成了工作队攻克的重要课题。

年,工作队按照“环境美、产业美、生活美、乡风美”的总体要求,依托美丽乡村建设,积极引导村民发展集农家乐、风情园、民宿、观光采摘等旅游项目为一体的乡村旅游产品。工作队不仅从环境卫生、村庄亮化等硬件方面入手,还在走访入户中帮助村民规划庭院,邀请专家为村民开展民宿服务、食品卫生、健康知识等培训,带领村民乘上旅游致富快车,走上现代文明新风尚的道路。

村民吾尔也提汗·吾买尔就是发展特色民宿的受益者之一。“去年夏天,州内外有余名游客慕名来到这里休闲,吃住都在我家院子,每天晚上我们都在葡萄架下跳舞、唱歌,客人很喜欢这里,感谢工作队帮助我办起了民宿,我感觉生活一年比一年有劲头。”吾尔也提汗说。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秀美的乡村环境、周到的服务体验就是招徕游客的最好名片。今年,工作队在人居环境治理和庭院经济发展的成果上,继续支持村民发展乡村旅游产业,使古勒巴格村成为名副其实的“绿色、文明、宜居、宜游”的花园村,让“世外桃源”变成全体村民的幸福家园。(尉犁县委党校驻古勒巴格乡古勒巴格村工作队供稿)

稻园村

十里稻香沁人心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稻香在田间地头弥漫,孩子们银铃般的笑声在村庄上空荡漾……

走进温宿县托乎拉乡稻园村,乡村小广场设备齐全、环村绿道卫生整洁、千亩良田围绕着村落,一派清新怡然的田园山居图映入眼帘。驻村以来,自治区地矿局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真情服务群众,拓宽增收渠道,引领文明新风,打造出一个和谐宜居的幸福家园。

聚民心服务群众心贴心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基层党支部就是党组织这棵“合抱之木”的“毫末”。工作队从建强基层组织,提高干部队伍素质,带领党员干部为困难群众排忧解难入手,进一步拉近干群关系,开设了“党员干部素质提升班”,由第一书记、党支部书记、优秀党员干部轮流教授双语、解读法律法规和党的惠民政策等方面知识,提升党员干部理论素养。年以来,已开展课堂教学余次,覆盖村干部、党员、团员、入党积极分子、村级储备后备力量共计人。

为了更好地服务群众,工作队会同村“两委”在村委会打造平方米的“一站式”服务大厅,每日安排1名工作队员、1名村干部、3名村级储备后备力量,随时为村民提供政策解答、办理民政救助、社保缴费、调解矛盾纠纷等服务,实现“只跑一趟路,办成一切事”。

同时,工作队带领党员干部入户走访,摸排梳理困难诉求,安排专人解决并及时回访,做到事事有着落、件件有回音。村民茹孜玩罕·库玩家中缺少劳动力,工作队主动上门服务,帮助老人规划庭院、维修院墙,并为她患病康复的儿子介绍工作,增加家庭经济收入。

年以来,工作队为村民解决难事余件,捐款捐物10余万元,切实将每一件实事好事做到村民心坎上,不断提升村民幸福感。

系民生小康路上手牵手

无志者脱贫千难万难,有志者致富千方百计。稻园村以发展种植业为主,村民收入来源单一。工作队利用农闲时节组织村民参加各类技能培训,让村民掌握实用技能,长效抓好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拓宽增收渠道。

工作队和村“两委”鼓励村民流转家中土地,解放双手,邀请专业技术人员开展“送学入村”活动,通过农机检修、烹饪、美容美发、纺织技术等培训课程,加强就业技能培训和指导,帮助有意愿的村民务工就业。同时还组织有想法、有干劲的村民参加县、乡组织的各类企业岗前培训,将一批批有志青年带入稳定就业的行列。

资料图

村民伊力哈木·斯迪克在工作队的帮助下,将30亩水稻田流转给村里的种植大户,与阿克苏纺织工业城签订就业合同,成为产业工人,一年的工资和土地流转费用为家庭增收5万元。“现在每个月包吃包住还有元的工资,我要好好干,多积累经验,争取早点成为车间班长!”说起对未来的规划,伊力哈木充满信心。

今年以来,工作队组织技术服务队,开展“上门式”技能培训场次,组织转移就业人次,人均月收入元;组织67名村富余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预计人均年增收2万元。

如今的稻园村,家家有事干,人人有钱赚,村民们通过自己的双手创造了幸福的好生活,日子越来越有盼头!

塑民风文明时尚肩并肩

为引领群众走向民风和乐的好生活,工作队组织开展各类文体活动,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注重青少年文艺特长培养,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

工作队和村“两委”利用部分村集体经济收入配置投影仪、音响等设备,完善村文化活动中心。年以来共开展各类文艺活动89场次,惠及群众1.32万余人次。工作队还成立了书法、音乐、舞蹈协会,组织有专业特长的返乡大学生担任教学老师,邀请县乡两级专业辅导老师定期到村指导,利用寒暑假培养青少年文艺特长。13名学生返校后勇敢展示自己的特长,获得校级诗歌朗诵、书法展示等文娱比赛奖项。

资料图

为进一步提高村民思想境界,工作队联合村“两委”组织宣传小分队开展“送党报”、宣讲文明乡村、文明家庭建设等活动,宣讲员化身党报“快递员”,通过月送报、周学习的方式,让党的声音“飞”入寻常百姓家。

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工作队组织宣讲小分队担任疫情解说员,利用村委会大喇叭、流动宣传车、抖音视频等方式,将疫情防控知识送到村民家中、传入村民心里,提高村民的自我保护意识和疫情防控能力。

老党员吾布力喀斯木·图尼亚孜说:“现在村里的娱乐活动多了,大家农闲有事做,还能读报纸、看党刊,了解国家大事,生活很充实。”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如今的稻园村在工作队帮助下,人人都是生活艺术家,村民们用行动当画笔,以昂扬的精神为颜料,把家乡做画布,共同描绘美好的明天!(自治区地矿局驻温宿县托乎拉乡稻园村工作队供稿)

开斯克尔村

“杏”福家园唱响幸福歌

5月,步入托克逊县郭勒布依乡开斯克尔村,房前花团锦簇,村道两旁杏满枝头,充满幸福感的村民穿行在街头巷尾,构成一幅美轮美奂的乡村图景。

近年来,托克逊县教育局驻村工作队与村“两委”在基层组织建设、产业发展、环境建设方面不断努力,带领村民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林果产业,做好环境整治,倡导文明新风,唱响了一曲曲乡风文明之歌。

活动搭台凝聚人心

驻村以来,工作队始终将赢得群众信任、凝聚人心作为重要工作来做,通过活动搭台,为村民送上一道道“文化大餐”,让村民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学习政策、获得参与感、提升幸福指数,工作队和村“两委”的威信在村民心中逐渐高起来,凝聚了力量,赢得了人心。

驻村伊始,工作队协助村“两委”对村民文化活动中心进行了改造,向派出单位争取资金添置了娱乐和体育器械,为村里开办各类文体活动做足了准备。同时还动员村民组建了开斯克尔舞蹈队、杏花歌唱团、勇者篮球队等文体队伍,发挥派出单位优势邀请学校专业教师到村指导,大大提高了队伍水平,也吸引更多的村民加入到队伍中来。

工作队与村“两委”围绕“民族团结一家亲”、周一升国旗仪式、春节、古尔邦节、“十一”等重大节日举办杏花树下话团结、开斯克尔“村晚”、我与党的故事演讲比赛、冬季运动会等一系列寓教于乐的文体活动,让正能量在村里流动起来,提高了群众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工作队与村“两委”先后开展了“我要向党组织靠拢”主题活动、“每周读一本书”“我为村里献一策”等活动,定期评选出优胜者予以嘉奖,在潜移默化中提升村民自我学习能力,引导他们积极向党组织靠拢。“通过举办活动,村民参与村级事务的积极性越来越高,许多头脑活、思路好的青年致富带头人都向党支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村党支部书记阿力木·木依提说。

智技相扶兴业富民

村有主导产业,户有增收项目,人有创收技能。按照这一思路,工作队与村“两委”优化种植结构,引进劳动力密集企业,动员村民开展灵活就业,带领村民走好“致富路”。

近几年,工作队与村“两委”在原有种植结构的基础上,积极引导村民扩大杏子、哈密瓜等经济作物规模。村民吐尔逊?沙依木在工作队的引导下,将种植高粱的5亩土地改种杏子,去年首次挂果即收入2.5万元,他高兴地说:“种高粱的时候,这5亩地只有1.5万余元的收入,一下子就提高了近1万元呢!”

资料图

年底,了解到期望在家门口就业的村民还很多,工作队与村“两委”坚持“培训+就业”模式,先后在村里举办了泥瓦工、厨师、铲车司机、缝纫技术等培训班20余场次,提高村民劳动技能。同时,工作队积极联系用工单位,为有一技之长的村民寻找务工渠道。仅在工作队与村“两委”组织成立的托克逊县杏园村商贸有限公司,就吸纳了71名妇女在村就业。村民牙克甫·热克甫在工作队的指导下,与18位村民合作成立建筑队,开展新房建造等工作,一年能有3.5万元的收入。

如今,开斯克尔村已有名富余劳动力实现稳定就业,灵活就业也有人,许多村民走上了增收致富的道路,干劲越来越足。

整治环境倡树新风

生态美则文明兴。一直以来,工作队和村“两委”持续引导村民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实施庭院净化、环境美化工程,使村庄时刻保持秀美的模样,村民时刻注重文明新风尚。

为确保环境卫生得以长期保持,工作队与村“两委”联合将每周五定为环境卫生清洁日,通过干部分片包、党员分段包、农户房前屋后包,小组互相评比,村民互相监督,最大限度调动村民参与环境卫生整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年,村里户村民开展了庭院环境卫生整治,实现“三区分离”,新建卫生厕所座,基本达到了户户都有卫生厕所的目标。

资料图

在乡风民风建设中,工作队与村“两委”持续组织开展文明家庭、美丽庭院、好婆婆好媳妇等评选表彰活动,通过典型的示范效应,引导村民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勤俭持家,在潜移默化中让村民的心灵美起来。

因照顾患病婆婆而获得“好媳妇”称号的村民艾力木古丽·阿山,就是村民学习的榜样。村民尼亚孜·吾甫尔自结婚与父母分居后不愿意到父母身边走动,听到干部宣传艾力木古丽的事迹后,幡然醒悟,去父母跟前勤了,父母有什么困难也特别乐意去帮忙,他说:“作为儿女,我们一定要孝敬父母,以前不懂事,希望后面能弥补他们。”

现在的开斯克尔村越来越美,村民生活越来越幸福。“我们要发挥好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在扩大果蔬销售、提高就业水平、建设美丽环境上发挥更多的作用,让开斯克尔村变得更美。”第一书记、工作队长艾海提·热西提满怀激情地说。(托克逊县教育局驻郭勒布依乡开斯克尔村工作队供稿)

博斯坦村

秀美乡村入画来

民丰县若克雅乡博斯坦村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在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的带领下,村民们乘着乡村振兴的东风,用勤劳的双手,不断提高经济收入、推进社会治理、改善村庄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博斯坦村正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阔步迈进。

描绘美丽乡村“新画卷”

走进博斯坦村,给人的第一印象是整洁清新、美丽如画。一条条笔直的柏油路纵横交错,一栋栋整齐的安居富民房错落有致,一盏盏明亮的太阳能路灯傲然挺立,一座座搭建的葡萄长廊更是让人如进凉棚,舒适宜人的农家小院里不时传来阵阵欢笑……放眼望去,整个村庄生机盎然,无不诉说着村里的巨大变化。

博斯坦村工作队与村“两委”以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为重点,带领村民鼓足干劲,围绕庭院改造、厕所革命、道路硬化、农田水利建设等工作,在抓重点、出精品、创特色上做文章,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工作队员与村干部、党员、团员组成环境整治小分队,对进村一公里路段进行大力整治,打造样板路,召开现场观摩会,让村民说变化、谈感受,积极参与其中,提高村民环保意识。

资料图

听说要在村里选一户家庭作为庭院改造的示范户,党员图尔迪·努日第一个报名。他按照工作队提供的改造方案,将庭院进行“三区分离”,安装冲水马桶,清理房前屋后杂物,整洁宜居的小院让村民羡慕不已。通过示范带动,村民积极行动起来,整个村庄由内而外散发出清新的气息。

“通过环境治理,村里道路干净整洁,排水设施、环卫设施一应俱全,最主要是村民精神面貌发生了巨大改变。现在,村里有了文化广场,建起了篮球场,安装了健身器材,大家茶余饭后锻炼锻炼身体,感到特别幸福。”图尔迪说。

绽放经济发展“幸福花”

博斯坦村的幸福画卷,不只有“颜值”,还有“实料”!在美化环境的同时,工作队和村“两委”引导村民积极就业创业,打起致富算盘。结合人多地少的实际,通过市场调研和入户摸底,工作队与村“两委”商议拿出55亩集体土地无偿提供给26户贫困村民发展甜椒种植。年,工作队还邀请自治区农科院专家上门为村民开展技术指导,通过科学种植,村民种植热情高涨,户均增收元。尝到了甜头的村民,今年继续扩大种植规模,还带动另外38户村民参与甜椒种植。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只有稳定增收才能牢牢守住幸福。工作队摸清全村就业人员底数,建立信息库,针对各自特点和技能特长,积极与本地和疆内各大企业联系,开发就业岗位。通过企业实训的方式,帮助人在岗位边工作边学习,实现技能提升和工资待遇双丰收。另外,帮助人从事田间管理,人均月工资元。

“我家4亩地都承包出去了,我在工作队的动员下参加了县里组织的厨师技能培训班,通过3个月的学习,找到了一份厨师工作,每月工资元钱呢。”村民阿卜杜拉·麦提图尔荪满脸幸福地说。

自年底开展冬季攻势以来,工作队和村“两委”已举办各类培训22场次,人经过培训走上了工作岗位,靠自己勤劳的双手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秀出文明村庄“新风尚”

博斯坦村的乡村幸福画卷不只有颜有料更有灵魂。晚饭后的村民广场分外热闹,儿童快乐玩耍,妇女谈笑聊天,广场舞爱好者翩翩起舞,十分惬意。

“我下班后,吃过晚饭喜欢到小广场去玩。”村委会保洁员佐热姆罕·麦提图尔荪说。每到夜幕降临,村委会大院里灯光通明,音乐一响起,村委会就成了欢乐的海洋。

在工作队的引导下,能歌善舞的村民成立了一支“草根文艺队”,还指定一名工作队员担任副队长,帮助策划活动、编排节目,将党的各项惠民政策融入节目中,传递到家家户户。如今,在“草根文艺队”的带动下,“博斯坦村广场舞蹈队”“妇女合唱团”等多支文化队伍应运而生。

资料图

博斯坦村把乡风文明纳入乡村建设,工作队与村“两委”注重发挥身边典型的教育引导力,利用入户走访,了解身边的典型事迹,用乡村大喇叭广播宣传,还将感人故事编排成小品,融入到村“草根文艺队”的演出作品中,让村民在收听观看中提高文明意识。有了正能量的影响,现在村里就业创业的年轻人多了,婆媳之间闹别扭、邻里之间闹矛盾的少了,处处呈现出和谐幸福的画面。

如今的博斯坦村,成了名副其实的“内外兼修”村,乡村魅力不断彰显,幸福指数不断攀升,一幅文明富裕美丽和谐乡村画卷徐徐铺展开来。(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驻民丰县若克雅乡博斯坦村工作队供稿)

编辑:彭子芫、姜成炜

责任编辑:张雪峰、刘国庆

审核:王新峰

推荐阅读陈全国在乌鲁木齐调研脱贫攻坚范例:吹响总攻号战贫有一套(4)驻村连续剧,值得你追的好剧觉得好看,就点在看哦↓↓↓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umeiaa.com/csfz/453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