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三遍,写了六篇,被中译本惊呆的好书
作者:小乐
中文公号里最早推荐《园丁与木匠》的应该是本社,之后我还写过两篇关于这本书和作者的文章。谢谢博雅小学堂邀请我讲这本书,于是又读了一遍,并再次上头。但同时发现了这本书的中文翻译糟糕的问题。
因为篇幅限制,放在博雅平台上的内容有少量删减。所以我把全文发在这里。这篇文章大约字,可能是关于这本书最全面的中文笔记,希望能让大家洗一洗对中文版的失望,看到它的好。
#1
关于这本书,关于高普尼克教授
年出版的《园丁和木匠》在排山倒海的育儿书里,是一个奇特的存在,是一本刷新人们对“童年”的理解,颠覆近30年各国父母,尤其是中产父母养育理念的书籍。也是我在不同时期看了三遍,每一遍都激发新思考的书。
为什么说奇特呢?作为一个书虫,也是从事儿童发展工作的妈妈。读各领域关于儿童主题的书是我的兴趣也是工作。总结起来,这样的书大致分为三类:
第一种,也是市面上最多的,是实用的“育儿书”,这些书的作者一般是一线实践者,比如心理治疗师,教育者,精神科医生,他们的书主要回答怎么养孩子,如何养出怎样(有内驱力,同理心等等)的孩子,如何解决育儿中的实际问题,比如吃喝拉撒难题,如何培养阅读习惯,如何艺术启蒙,当然也包括各流派育儿法,比如PET,正面管教,游戏力等主题。
第二种,是学者把自己的研究写给大众读者的书。作者常来自儿童发展,心理学,教育学领域。内容既有相对综合的儿童发展规律,教育方法,也有具体的关于某某力,比如专注力,内驱力,自控力,同理心等。当然也有从更结构化的,比如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人类学来理解儿童的成长和家长的育儿方式的书。
第三种是一些KOL的育儿经,包括经历和经验。美国有很多作家会在生育孩子的头几年,把身份转换的心路历程写成书,中文里也有比如朱天心,骆以军,周国平写的关于自己孩子的书。另一部分,则是一些“成功”的父母,写自己的育儿“经验”,比如虎妈,与虎妈辩论的硅谷名妈EstherWojcicki,一众以把孩子送上名校的家长,和社交媒体时代的各位大小V。
那么这本书是哪一类呢?
从《园丁和木匠》的作者身份来看,这本书是第二类的。AlisonGopnik教授曾先后在加拿大麦克吉尔大学,牛津大学学习心理学和哲学,然后在多伦多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心理学和哲学系任教。
在三个国家,四个大学,两个专业的研究经历让她成为儿童发展,尤其是儿童认知和情感能力的发展领域的大牛,但更重要的是,让她具有学者少有的开阔思路和跨学科视野。而这本书,也是集她研究生涯前期几本书的大成之作。
她在演说中提过从小痴迷阅读,身边也围绕着有趣的人。比如她的丈夫是一位计算机科学家和视觉工程师,Pixar的创始人之一,美国著名作家,文化评论人,纽约客作者AdamGopnik,和艺术评论家BlakeGopnik都是她的兄弟。当然不是说她是因为其他人的存在而有趣,但我总会猜测书里有很多讨论技术,文化,社会的部分是她长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