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属新喀里多尼亚“独派”,为何虽败犹
建国失败还是「虽败犹荣」?法国的南太平洋属地——新喀里多尼亚(Nouvelle-Calédonie)——周日举行脱离法国的独立公投。根据最终开票结果,新喀的独立提案虽遭到公民否决,但,胜出的「法国派」却只拿56.4%的选票;而选择建国的「独立派」则有43.6%,与上一回独立公投仅拿到2%的得票相比,「脱法建国」的声势大幅成长,士气大振的独派也因此期待着在与年的独立选择大限到来前,「自决建国」仍有机会。
法属新喀里多尼亚“独派”,为何虽败犹11月4日新喀里多尼亚的投票结果,针对“你是否想要新喀里多尼亚取得完全主权并独立?”的公投提问,选择“不独立”的民众有56.4%,选择“独立”的则有43.6%——全案因此以“续留法国”为结果顺利落幕,结局虽与民调相同,但“独派”的得票声势却远比各界的想象更为强势。
根据新喀选委会的统计,本回独立公投的注册选民投票率高达80.6%,这不仅比起年的前次独立公投超出不少(当时投票率只有59.1%;98%不独立,2%独立),也打破了《努美阿协议》(NouméaAccord)的74.2%投票纪录,成为新喀里多尼亚史上参与度最高的一次投票。
在公投之前,诸多法国民调皆认为「新喀的独立不可能过关」,并指「法国派」的反独立选票应能轻松突破7成——然而在11月4日,公投虽如预期地未能过关,但独派的动员能量却超乎想象,在高投票率的状况下一举进逼至43.6%。
法国本土的《费加罗报》分析,本回新喀里多尼亚公投的意见版图,仍有明显的地域分际——在经济状况较好、基础发展程度更高的新喀南部与首府努美阿周边,「反独立」的声势具有压倒性优势;但在新喀北部与离岛,以原住民卡纳克人(Kanak)为主的选区,就明显倾向独立。
另一法国本土的大报《世界报》则用“新喀里多尼亚公投结果:反独立的半份胜利”为报导标题,指新喀的独立运动虽遭遇许多「经济愿景」上的困境,但常年的社会结构与贫富问题,却仍助长了年轻一辈选民的「独立意识」,因此就算鲜少有人真的认为「公投即能独立」,但不少选民仍将「投票」这件事,作为对「自我认同感」与「地方意识」的倡议表态。
新喀的独派意见认为,尽管无法建国,但基层支持者——特别是年轻独派——对于「高呼预期」的支持度仍相当满意,「体制内寻求独立是可行」的想法也让选后的社会气氛颇为和平与积极;而无论是统独与否,各界都对结果感到满意。
根据法国中央政府与新喀当局于年所签署的《努美阿协议》,在年公投之后,新喀自治议会还有、年的两次「自决机会」——如果届时议会内三分之一的席次同意「再次公投」,则法国政府也将遵守承诺,再次给予新喀人民「选择未来的权力」。
「新喀里多尼亚人选择继续当法国人...这是对法兰西共和国、以及其所代表的未来与价值的一次信任投票。」在公投结果出炉后,法国总统马克宏也透过电视直播发出声明,并强调他对于新喀的选择感到骄傲,并承诺尊重独派的意见,未来也会继续努力、让分离意见对于法兰西的疑虑得到解决。
《金融时报》表示,尽管大多数的法国本土人一辈子都不会拜访位于南半球的新喀里多尼亚;但对于共和国而言,新喀的战略地位极为重要,因为它不仅让法国在南太平洋享有庞大的经济海域;也让法国在中国崛起的太平洋时代中,继续占有「强权的发言地位」。
法属新喀里多尼亚“独派”,为何虽败犹也因此在公投结束后,法国在野的右翼共和党也发出贺电,并引用已故法国总统戴高乐的名言:“新喀里多尼亚是法兰西的一部分,因为你们即是南方的法兰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