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萨白癜风交流QQ群 https://m.sojk.net/yinshijj/26305.html
南海是中国海域中面积最大、水较深、沿岸及离岸岛屿众多的海区,在动物区系上划分为印度洋-西太平洋的一部分,基本属于热带海域,也是海洋生物种类和数量最多的海区。软体动物作为动物界中除节肢动物门外的第二大门类,其中在海洋中种类最多,在南海分布超过种,现在就带你去认识和了解南海常见和代表性种类。以下所有贝壳标本均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热带水产研究开发中心科研人员收集、保存和鉴定。
图.法螺(Charoniatritonis)
也称大法螺、凤尾螺,因其独特的外型和酷似孔雀尾羽的漂亮花纹和稀少的数量而位居世界四大名螺之首。凤尾螺主要分布在西南太平洋,以我国台湾海峡以南直至南中国海最多。喜欢栖息在海藻繁茂的岩石和珊瑚礁上,营附着生活。肉食性贝类,喜欢吃海参、芋螺、海星,在保护珊瑚礁及保护珊瑚礁生物群落的生物多样性方面,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
图.鹦鹉螺(Nautiluspompilius)
鹦鹉螺被誉为海洋“活化石”,位居世界四大名螺之二,我国已把它定为一级保护动物。它是软体动物门头足纲动物中的特殊成员,一般头足类动物如章鱼等均没有外壳,而鹦鹉螺却长有一个外形线条流畅带有美丽斑纹的外壳。它上浮或下沉时依靠壳内数个气室的充、放气来调节。一般的软体动物只有两个鳃,而鹦鹉螺却有四个鳃。常生活在数百米深的海底,目前生存在全球深海底层的鹦鹉螺活体数量已十分稀少,在我国仅在南海诸岛及台湾南部深海区有它的足迹,在国内、外众多博物馆中也多是只能见到其美丽的躯壳。
图.冠螺(Cassiscornuta)
冠螺又名唐冠螺,位居世界四大名螺之三,属国家二级保护水生动物。因其形状很像我国唐代武士的头盔,故有唐冠螺的称号。为海洋世界里珍贵的大型海螺,螺壳大而厚重,形状独特而美丽,长和高均可达到30厘米;壳面颜色从灰白色到金黄色,呈金属光泽,壳唇内外呈桔黄色盾面。主要分布在东非沿岸、东南亚、日本南部以及我国的台湾和海南、南海诸岛。栖息在低潮线水深1~30米的碎珊瑚底质的浅海,主要以棘皮动物如海胆等为食。
图.宝冠螺(Cypraecassisrufa)
宝冠螺又称万宝螺,位居世界四大名螺之末。多栖息于浅海岩礁或珊瑚礁海底,靠捕食细微海藻等海洋植物及海洋浮游生物为生。产地较广,在我国主要分布于海南岛东北海域,中国台湾和印度洋-太平洋暖水区也有分布。
图.皱纹盘鲍(Haliotisdiscus)
只有一片贝壳,壳很低,螺旋部退化,螺层少。壳顶钝,微突出于贝壳表面,壳表面深绿色,生长纹明显。壳内面银白色,有绿、紫、珍珠等彩色光泽。体螺层及壳口极大,壳口卵圆形,与体螺层大小相等。皱纹盘鲍是一种名贵的海产贝类,也是目前国内养殖量最大的一种鲍,其肉肥美、营养丰富,被称为“海味之冠”。鲍贝壳即有名的中药石决明,又是制作贝雕画的重要材料。
图.杂色鲍(Haliotisdiversicolor)
壳扁平,呈卵圆形,螺旋部低,体螺层膨胀,壳表面绿色,有杂色斑。壳顶钝,略低于壳面。壳口大,外唇薄,壳内面珍珠光泽强。自然分布于中国的福建、台湾、广东、香港、广西和海南等沿岸;在越南、菲律宾、日本、印度尼西亚和澳大利亚等地也有分布。
图.羊鲍(Haliotisovina)
壳宽短,近圆形,壳面扁平。壳顶高于壳面,壳面呈灰绿色或褐色,布有橙黄色和白色花斑。壳口呈卵圆形,外唇薄,内唇较宽,壳内银白色。分布在中国的海南(新村、三亚、西沙群岛、南沙群岛)、台湾;日本、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印度洋也有分布。
图.龟甲?(Cellanatestudinaria)
壳较大,笠状,低平,呈卵圆形。壳顶钝,靠近前方。壳面黄褐色,有褐色或绿色放射状色带或斑块,壳内面呈银灰色。分布在中国的广东(南澳、大亚湾、硇洲岛)、海南;日本和菲律宾也有分布。
图.尖角马蹄螺(Trochusconus)
壳中型,呈尖锥状。螺旋部高而尖,壳面呈白色,有红色火焰状斜科行花纹。壳口斜,内唇扭成S形。分布在中国的海南(西沙群岛、南沙群岛);菲律宾群岛,班达海,日本奄美大岛海域也有分布。
图.大马蹄螺(Trochusniloticus)
壳大而坚厚,呈圆锥形。螺旋部高,生长线明显。壳面呈灰白色,有紫红色火焰状花纹,外被一层黄褐色壳皮。壳口斜,外唇薄,内唇厚,扭曲呈S形。分布在中国的海南南部(文昌、琼海、陵水、万宁、三亚沿海、西沙群岛、南沙群岛)、中国台湾西南部(恒春半岛、小琉球、澎湖岛)。菲律宾群岛,新几内亚岛,大堡礁,新喀里多尼亚岛,斐济群岛,所罗门群岛,贝劳群岛,安达曼群岛,尼科巴群岛海域也有分布。
图.褶条马蹄螺(Trochussacellum)
壳呈圆锥形,有较高和较矮两种类型,壳面呈乳白色,有棕红色波状条纹。壳口近斜方形,外唇薄,内唇斜。分布在中国的福建、广东(南澳、汕尾、上川岛、硇洲岛)、广西(涠洲岛)、海南(清澜、新村、三亚)和台湾海域;菲律宾群岛海域也有分布。
图.节蝾螺(Turbobruneus)
壳近圆锥形,缝合线明显,螺旋部较高,体螺层膨圆稍斜。壳面灰黄色杂有绿色,有紫褐色放射状色带。壳口圆,外唇有齿状缺刻,内唇厚。分布在中国的广东(南澳、大亚湾、沙扒、硇洲岛、脚尾)、广西(防城港、涠洲岛)、海南(琼海、新村、三亚、西沙群岛、南沙群岛);菲律宾群岛,夏威夷群岛,新喀里多尼亚岛,马鲁古群岛,斑达海,澳大利亚西部,苏拉威西岛,苏门答腊岛,斯里兰卡,塞舌尔群岛,马达加斯加岛海域也有分布。
图.金口蝾螺(Turbochrysostomus)
壳厚重而结实,螺旋部稍高,体螺层膨大,缝合线深。壳表淡橙色,有紫黑色花纹。壳口圆,内面橙黄色,外唇有缺刻,内唇向下扩张。分部于中国海南(西沙群岛、南沙群岛)、台湾(恒春半岛、小琉球、澎湖);菲律宾群岛,日本琉球群岛,大堡礁,新喀里多尼亚岛,斐济群岛,萨摩亚群岛,所罗门群岛,班达群岛,帝汶,尼科巴群岛,南非东部海域也有分布。
图.带锥螺(Turritellafascialis)
壳高,呈长尖锥形。螺层约18层。螺旋部高,螺体层底,缝合线明显。壳表面黄褐色,围绕缝合线处有1条红褐色色带。各螺层表面微隆起,具螺肋3-4条,肋间有细肋。壳口近圆形。主要分布于广东、广西和海南,中国东海和日本也有分布,生活在浅海泥沙质海底。
图.鸟嘴尖帽螺(Capulusdilatatus)
壳呈帽状,质薄脆,壳顶紫红色,小而尖,低于壳面。壳面黄白色,有黄褐色壳皮和褐色放射状色带。壳口卵圆形,内面肉红色。分布在中国的广东(台山、阳江)、海南、台湾;日本也有分布。
图.黑口凤螺(Strombusaratrum)
壳较大而厚,壳面灰黄色,有褐色斑纹。壳口狭长,内面杏黄色,外唇厚,内唇滑层厚。分布在中国的广东(大亚湾、硇洲岛)、广西(北海、涠洲岛)、海南(新村、南沙群岛)、台湾;菲律宾、澳大利亚也有分布。
图.展凤螺(Strombusdilatatus)
壳略呈菱形,缝合线明显,壳面灰白色。壳口狭长,外唇内方,呈铁锈色,内唇白色。分布在中国的广东(南澳、海门、陆丰、碣石)、海南(三亚);印度尼西亚也有分布。生活在浅海沙质或泥沙质海底。
图.斑凤螺(Strombuslentiginosus)
壳呈长卵圆形,坚厚,缝合线浅。壳面灰白色,有黑褐色和黄褐色的斑块和花纹,背面粗糙不平,腹面极光滑。壳口狭长,外唇厚稍呈波状,内唇略直。分布在中国的海南(海南岛、南沙群岛、西沙群岛、东沙群岛)、台湾(恒春、澎湖、小琉球、兰屿);印尼、日本以南、非洲东部以东、澳洲以北、法属玻里尼西亚以西的印度太平洋也有分布。
图.篱凤螺(Strombusluhuanus)
壳呈倒圆锥形,缝合线呈深沟状。螺旋部低小,体螺层上部突然增大。壳面黄褐色,有棕色纵纹和环形色带,外被黄褐色壳皮。壳口长条形,内面橘红色,外唇厚,内唇黑褐色。分布在中国的广东(惠东平海、澳头、上川岛、硇洲岛)、广西(涠洲岛)、海南(新村、崖县、西沙群岛)、台湾(基隆、台北、恒春半岛、东沙岛、南沙太平岛);日本房总半岛也有分布。
图.带凤螺(Strombusvittatus)
壳呈纺锤形,螺旋部呈尖塔状,体螺层上部膨胀。壳面黄白色,壳口狭长,内面白色。分布在中国的广东(南澳、大亚湾、粤西沿海)、广西(北海、涠洲岛)、海南(新村、崖县)、台湾;西太平洋也有分布。
图.水字螺(Lambischiragra)
壳大型,坚厚,螺旋部呈塔形,体螺层似拳状。壳面黄白色,有紫棕色的斑点。壳口长方形,内面杏红色。分布在中国的海南(海南岛、西沙群岛、南沙群岛)、台湾(北滨、东北角、恒春、台东、澎湖、兰屿、绿岛、小琉球);日本,韩国,印尼,马来西亚也有分布。
图.蜘蛛螺(Lambislambis)
壳大型,坚实,缝合线明显。壳面黄白色,有褐色斑纹,壳口呈长条形。分布在中国的海南(文昌、琼海、陵水、三亚、西沙群岛、南沙群岛)、台湾(台北、东沙岛、南沙太平岛、兰屿、恒春半岛、大树房、澎湖);日本,澳大利亚,菲律宾也有分布。
图.黍斑眼球贝(Erosariamiliaris)
壳呈卵圆形,体螺层背部膨圆有瓷光。壳面呈黄褐色,有大小不等的白色斑点。壳口窄长,内面淡紫色。分布在中国的广东、广西、海南(海南岛、南沙群岛)、浙江以南沿海;日本、新加坡、印尼抓哇、澳洲大堡礁及其西部等地也有分布。
图.紫眼球贝(Erosariaporaria)
壳较小,呈卵圆形,两端微凸,背部隆起。壳面光滑,呈褐色,布有大小不等的白色斑点。壳口窄长,近灰白色。分布在中国的海南(三亚、西沙群岛、南沙群岛)、台湾;印度-太平洋区暖水区也有分布。
图.环纹货贝(Monetariaannulus)
壳小型,呈低卵圆形,壳面在环纹内呈淡蓝色,环纹外为灰褐色。壳口狭长,内面呈淡紫色。分布在中国的广东(南澳、龟龄岛、大鹏澳、东平)、海南(海南岛、西沙群岛、南沙群岛)、台湾(东沙岛、南沙太平岛、花莲石梯坪、兰屿、台北、龟山岛、花东海岸、澎湖大仓岛、澎湖东部海域、澎湖北部海域、澎湖内海海域、恒春半岛、绿岛);印度-太平洋海域,从非洲东南部到夏威夷、加拉巴哥都有分布。
图.阿文绶贝(Mauritiaarabica)
壳近椭圆形,壳表光滑,淡褐色底,侧面上面密布褐色的点线花纹和环纹,壳口的齿列深褐色,内外唇齿各有30枚左右。分布在中国的广东、广西、海南(海南岛、西沙群岛、南沙群岛)、福建、台湾;印度-太平洋地区也有分布。
图.绶贝(Mauritiamauritiana)
卵圆形,贝壳中间拱起,表面极光滑并富有光泽。背部呈红褐色或黑红棕色并散布着大小不一的浅褐色或乳黄色的圆斑。内唇齿约21枚,外唇齿约24枚。分布在中国的海南(陵水、三亚、西沙群岛)、台湾;日本、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及印度洋也有分布。
图.虎斑宝贝(Cypraeatigris)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贝壳坚固大而重,背圆膨,底部扁平或微凹。壳上半部呈长形隆起,表面极光滑并富有光泽,背面散布有许多大小不同的黑褐色斑点。内唇齿约枚,外唇齿约24枚。分布在中国的广东(放鸡岛、硇洲岛)、海南(新村、三亚、西沙群岛、南沙群岛)、台湾(北部、东部、南部);印度-太平洋也有分布。
图.广大扁玉螺(Neveritareiniana)
壳厚近球形,缝合线明显,壳面光滑呈淡褐色或黄褐色。分布在中国的北部沿海、广东(潮阳、汕尾、陆丰);朝鲜、日本也有分布。
图.蛋白乳玉螺(Polinicesalbumen)
壳扁,卵圆形,缝合线浅而不明显。壳面膨胀,橘黄色,顶部和基部呈白色。脐部呈弯沟状,上方有一小脐孔。分布在中国的广东(大亚湾、闸坡、博贺、硇洲岛)、海南(海南岛)、台湾;印度-太平洋地区也有分布。
图.带鬘螺(Phaliumbandatum)
贝壳卵圆形,壳面白色,螺旋部圆锥状,体螺层膨圆。分布在中国的广东(海门、闸坡、乌石)、海南(西沙群岛)、台湾;日本、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等也有分布。
图.沟纹鬘螺(Phaliumflammiferum)
壳呈长卵圆形,壳面灰色布有黄褐色波状色带,螺旋部圆锥状,体螺层膨圆。壳口狭长,外唇厚向外翻卷,内缘有肋状齿。分布在中国的广东(南澳、海门、达濠、宝安、水东、硇洲岛、乌石、外罗)、海南(海口、新村、崖县);日本也有分布。
图.网纹扭螺(Distorsioreticularis)
壳略呈菱形,各螺层发育不均衡,壳面黄褐色。壳口呈桃形,内面白色,内、外唇扩张成片状,黄褐色。分布在中国的广东(碣石、汕尾、大亚湾、硇洲岛、闸坡)、广西(北部湾)、海南(海南岛、西沙群岛)、台湾;印度-西太平洋地区也有分布。
图.嵌线螺(Cymatiumsp.)
壳小,贝壳多呈纺锤形、菱形或塔形,螺旋部较高、体螺层稍膨大。壳面呈黄白色,外被有黄褐色壳皮。分布在中国的海南(海南岛、西沙群岛、南沙群岛)、台湾;日本、中南半岛、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波利尼西亚、斐济群岛、社会岛、马里亚纳群岛等地也有分布。
图.黑斑嵌线螺(Cymatiumlotorium)
壳近纺锤形,螺旋部呈塔状,体螺层较高。壳面黄褐色被有绒毛状壳皮。分布在中国的海南(海南岛、西沙群岛)、台湾(北海岸、东海岸、澎湖群岛);印度-西太平洋海域也有分布。
图.棘赤蛙螺(Bufonariaperelegans)
壳呈菱形,螺旋部较高,棘刺交长。壳面呈黄色或黄褐色。分布在中国的广东(南澳、汕尾、上川岛)、广西(涠洲岛)、海南(新村、三亚)、福建、台湾;印度-西太平洋地区也有分布。
图.土发螺(Tutufabubo)
壳大,壳质坚实,螺旋部较高,呈圆锥形,体螺层膨圆。壳面黄褐色,布有念珠状的螺肋,其上具有发达的结节突起。壳口卵圆形,内面淡黄色。分布在中国的海南(海南岛、西沙群岛、南沙群岛)、台湾;印度-西太平洋海域也有分布。
图.红口土发螺(Tutufarubeta)
壳中等大,螺旋部高,圆锥状,体螺层膨圆。壳面黄褐色,壳口卵圆形,内、外唇扩张,滑层较厚呈橘红色。分布在中国的海南(海南岛、西沙群岛)、台湾(恒春半岛、小琉球屿);印度-西太平洋暖水区也有分布。
图.斑鹑螺(Tonnadolium)
壳薄,近球形。螺旋部小,体螺层膨圆。壳面白色,外被暗黄色壳皮。螺肋宽平,肋间距较宽,肋上有近方形的褐色小斑块。壳口半圆形,外唇薄,边缘有缺刻;内唇上部滑层薄,下部稍后。广东(南澳、闸坡、水东、外罗)、海南(新村、三亚、莺歌海)。生活在浅海沙底。
图.丽鹑螺(Tonnamagnifica)
壳薄,呈球形。螺旋部较低,体螺层膨圆。壳面灰白色,体螺层有褐色较宽的色带6条,并有褐色斑点。分布在中国的广东(南澳、海门)、东海;日本也有分布。
图.带鹑螺(Tonnaolearium)
壳近球形,螺旋部低,体螺层大而膨圆。壳面黄褐色,壳口半圆形,外唇边缘呈缺刻状。分布在中国的广东(南澳、珠海、闸坡、粤西沿海)、海南(陵水、三亚、南沙群岛)、福建、浙江、台湾;印度-西太平洋,如日本、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尔代夫、坦桑尼亚也有分布。
图.沟鹑螺(Tonnasulcosa)
壳稍厚,近球形,螺旋部较低,体螺层膨圆。壳面白色,顶端两层呈深紫色,外被黄色壳皮,具有较宽的褐色色带。壳口大,近半圆形,内面白色,外唇厚向外卷,边缘缺刻状。分布在中国的广东(南澳、汕尾、宝安、珠海、海门、粤西沿海)、广西(北海、涠洲岛)、海南(新村、三亚)、中国东海;日本、菲律宾也有分布。
图.长琵琶螺(Ficusgracilis)
壳薄呈琵琶形,螺旋部低小,体螺层膨大而长。壳面呈黄褐色,布有波纹状纵走褐色条纹。壳口大而狭长,内面褐色,外唇稍厚,内唇微弯曲。分布在中国的广东(南澳、海门、汕尾、粤西沿海)、广西(北部湾)、海南(新村、三亚)、福建、台湾;日本、菲律宾也有分布。
图.杂色琵琶螺(Ficusvariegata)
壳薄形似琵琶,螺旋部低,体螺层膨圆。壳面淡褐色,色带上有黄褐色或淡褐色小斑点及紫褐色斑块。壳口长大,羹匙状,内面淡紫色,外唇弧形,内唇弯曲。分布在中国的广东(南澳、汕尾、沙扒、硇洲岛、东里、外罗)、海南(海口、新村、三亚、莺歌海)、浙江、台湾;日本、菲律宾、印度尼西亚、东南亚沿海、南非等地也有分布。
图.梨红螺(Rapanarapiformis)
壳略呈梨形,稍薄,螺旋部低小,体螺层上中部膨大,基部收窄。壳面褐色,壳口宽大,梨形,内面灰白色。外唇弧形,内唇光滑。分布在中国的广东(南澳、闸坡、硇洲岛)、海南(新村、三亚、莺歌海、西沙群岛)、台湾;日本菲律宾也有分布。
图.浅缝骨螺(Murextrapa)
壳略呈圆锥形,具细长的前沟,螺旋部呈塔状,体螺层膨大,体螺层的纵肋上具有3枚较长的尖刺。壳面黄灰色壳口卵圆形,外唇边缘呈齿状缺刻,内唇平滑向外翻卷。分布在中国的广东(南澳、上川岛、水东、汕尾、硇洲岛、外罗)、海南(新村、三亚、南沙群岛)、浙江;日本也有分布。
图.刺荔枝螺(Thaisechinata)
壳呈纺锤形,螺旋部近高的1/2,壳面黄白色。壳口卵圆形,内面白色,外唇缘呈缺刻,内唇弧形,光滑,前沟短而深。分布在中国的广东(大亚湾、硇洲岛、闸坡、徐闻)、广西(涠洲岛)、海南(新盈、新村)、台湾;日本、菲律宾、澳大利亚也有分布。
图.可变波螺(Cumalacera)
壳略近纺锤形,螺旋部高,体螺层上部有龙骨突起两条,壳面黄褐色。壳口卵圆形,外唇具缺刻,内唇光滑,向外扩张。分布在中国的广东(南澳、闸坡、硇洲岛、博贺、乌石)、广西(防城、企沙)、海南(琼山、新盈、三亚)、浙江、福建、台湾;日本也有分布。
图.白斑紫螺(Purpurapanama)
贝壳稍膨圆,体螺层较大。壳面黑褐色或紫褐色,具有许多排列整齐的细螺纹。螺旋部每一螺层1横列,体螺层有5列乳头状结节突起,突起间有白色的斑块。壳口大,内面白色,有时发青色。外唇边缘有黑褐色镶边,内面有细肋状齿突。主要分布于海南岛潮间带岩石间。
图.方斑东风螺(Babyloniaareolata)
俗称花螺,壳呈长卵圆形,各层壳面较膨圆。壳面白色,具有不规则的长方形紫褐色斑块,外被黄褐色壳皮。壳口半圆形,内面白色,外唇弧形,内唇光滑。自然分布于中国的广东、广西、海南、福建、浙江、台湾等省沿岸;是中国广东、广西、海南和福建等地沿海重要的养殖经济种类。
图.深沟东风螺(Babyloniaspirata)
卵形,前水管沟打开,轴唇襞或有或无。壳表有螺脉或纵肋。口盖角质,核在中心或下端。世界分布印尼、马来西亚,台湾分布较广主要在台湾海峡,台北县贡寮乡蚊子坑,台南县南鲲鯓至屏东县枋寮海域,高雄县茄定,红毛港,澎湖北部海域,宜兰县苏澳,宜兰县五结,台南市安平,屏东县东港,金门,小琉球。
图.大角螺(Hemifususcolosseus)
壳呈长纺锤形,螺旋部圆锥形,体螺层高大。壳面黄白色,具棕褐色壳皮和绒毛。壳口长大,内面淡黄褐色,外唇薄,边缘具有小齿,内唇光滑。分布在中国的广东(南澳、粤西沿海)、广西(北部湾)、海南(海南岛)、台湾(新竹县、安平、中州、东港)、中国东海;日本也有分布。肉食性,经济价值较高,目前在海南已开展苗种繁育和少量的养殖。
图.彩饰榧螺(Olivaornata)
壳坚厚,呈筒状,螺旋部低。壳面光滑,淡黄色,饰有横V形的褐色线纹。壳口狭长,内面淡蓝色,外唇直,内唇青白色,褶多而明显。分布在中国的海南(新村、三亚)、台湾;日本、菲律宾、澳大利亚也有分布。
图.红口榧螺(Olivaminiacea)
壳呈圆筒状,螺旋部低小,体螺层高大,缝合线深。壳面光滑,呈黄色,布有淡褐色斑点和斑块。壳口狭长,内面肉色,外唇较厚而直,内唇唇褶多而强。分布在中国的广东(粤西沿海)、广西(涠洲岛)、海南(文昌、陵水、三亚、南沙群岛)、台湾;印度-太平洋热带海区也有分布。
图.陷顶榧螺(Olivaconcavospira)
壳较粗大,呈圆筒形。螺旋部向体螺层内陷,壳顶低于体螺层。壳面光滑,淡黄色,布有较粗大、波浪状纵走的褐色花纹。壳口狭长,内面淡紫色,外唇厚而直,内唇唇褶少而强。分布在中国的海南(新村、三亚、西沙群岛)、台湾(东港、花莲、高雄县、台湾东北角)。
图.伶鼬榧螺(Olivamustelina)
壳呈圆筒状,螺旋部低小,体螺层高大,壳面光滑呈淡黄褐色,布有波浪状纵走的褐色花纹。壳口狭长,内面为紫色或紫褐色。外唇厚而直,内唇唇褶多而明显。分布在中国的海南(海南岛北部)、广东(南澳、遮浪、大亚湾、粤西沿海)、广西(涠洲岛)、黄海南部、东海;日本、新加坡也有分布。
图.肩棘笔螺(Mitrapapalis)
壳较大近长纺锤形,缝合线明显。螺旋部高,体螺层呈筒状,壳面白色,密布大小不等的红褐色斑块。壳口长,内面黄白色,外唇较直,唇缘具有齿状缺刻,内唇下缘向外扩张而突出。分布在中国的海南(西沙群岛、南沙群岛)、台湾;印度-西太平洋热带海区也有分布。
图.环肋笔螺(Neocancillacircula)
壳层纺锤形,螺旋部高,缝合线明显。壳面呈黄褐色,壳口狭长,内面黄褐色,外唇具有齿状缺刻,内唇有4条褶襞。分布在中国的广东(粤西沿海)、台湾;日本、菲律宾也有分布。
图.朱红菖蒲螺(Vexillumcoccineum)
壳呈长纺锤形,螺旋部高而尖,缝合线明显,壳面呈橘黄色或橘褐色,壳顶紫红色。壳口狭长,外唇较厚,内唇有5条肋状褶襞。分布在中国的广东(粤西沿海)、海南(三亚)、台湾;日本、菲律宾也有分布。
图.西兰犬齿螺(Vasumceramicum)
壳呈纺锤形。螺旋部高,圆锥形,体螺层肩部膨大,向基部逐渐收窄。壳面灰白色,具黑褐色色带或斑块。壳口窄长,内面灰白色。外唇厚,内缘有成对的黑褐色齿。分布于西沙群岛、南沙群岛。中国台湾和印度-西太平洋也有分布。生活在低潮线附近的珊瑚礁间。
图.竖琴螺(Harpaharpa)
壳较小,卵圆形,螺旋部低小,体螺层稍膨大中间伴有1列紫红色斑块。壳面黄白色,壳口长卵圆形,内面有和壳表面相似的斑纹,外唇厚,内缘有细齿状缺刻,内唇略直有紫褐色斑块。分布在中国的广东、海南(海南岛、西沙群岛)、台湾;印度、太平洋、斯里兰卡、菲律宾、日本也有分布。
图.大竖琴螺(Harpamajor)
壳呈卵圆形,螺旋部低小,体螺层膨圆。壳面呈肉色,有排列疏松的纵肋,肋间有有整齐的白色和褐色横V形斑纹,肋上有深褐色横纹。壳口大,卵圆形,外唇有加厚的镶边,内唇稍扭曲。分布在中国的广东(南澳、闸坡、硇洲岛)、广西(北部湾)、海南(琼海、三亚)、台湾;印度-太平洋全海域,印尼也有分布。
图.瓜螺(Melomelo)
壳卵形或近球形,螺旋部极小,几乎被体螺层包被,体螺层则极度膨大。壳表被有黄褐色或污褐色壳皮,壳皮脱落后露出杏黄色的壳面。壳面较光滑,壳口大,卵圆形,内为光亮的橘黄色,外唇弧形,薄,易破损;内唇稍厚,扭曲,紧贴于体螺层上。分布在中国的广东(南澳、大亚湾、粤西沿海)、广西(北部湾、涠洲岛)、海南(文昌、琼海、陵水、三亚、儋县、临高)、浙江南部沿海;日本、东南亚也有分布。
图.桶形芋螺(Conusbetulinus)
贝壳坚固,通常呈倒圆锥形,螺塔低,体螺层高大。壳面平滑,贝壳淡黄色,有横向排列的黑褐色点。壳口狭长,内面瓷白色,外唇薄,内唇基部稍扭曲。分布在中国的广东(南澳、汕尾、闸坡、沙扒、硇洲岛、水东)、海南(临高、陵水、琼海、文昌、西沙群岛、南沙群岛)、台湾;印度-西太平洋也有分布。
图.芋螺(Conussp.)
壳呈低圆锥形。螺旋部低,壳顶部突出。壳面瓷面白色,外被黄褐色壳皮。壳口狭长,内面白色。分布于广东雷州半岛,海南三亚等,中国台湾和印度-西太平洋也有分布。生活在浅海沙底或岩礁底。
图.将军芋螺(Conusflavidus)
壳呈低圆锥形,缝合线明显,螺旋部上端数层突出,体螺层上部宽大。壳面黄白色或灰白色,外被黄褐色壳皮。壳口狭长,内面淡蓝色,外唇薄,内唇斜直。分布在中国的广东(闸坡)、海南(三亚、西沙群岛、南沙群岛)、台湾;印度-西太平洋暖水区也有分布。
图.信号芋螺(Conuslitteratus)
壳较粗大,呈低圆锥形,螺旋部低平,缝合线细。壳面瓷白色,外被黄色壳皮,布有排列较规则的黑褐色方形斑点。壳口狭长,内面瓷白色,外唇直,内唇基部呈紫褐色。分布在中国的海南(西沙群岛、南沙群岛)、台湾;印度-西太平洋暖水区也有分布。
图.槲芋螺(Conusquercinus)
壳呈低圆锥形,螺旋部低矮,缝合线明显。壳面淡黄色,顶部数层呈紫褐色,外被褐色壳皮。壳口狭长,内面淡黄色,外唇薄,内唇基部稍扭曲。分布在中国的海南(西沙群岛)、台湾;印度-太平洋也有分布。
图.织锦芋螺(Conustextile)
壳呈纺锤形,螺旋部较高,体螺层上部稍膨大,基部渐收窄。壳面灰白色具有黄褐色壳皮和褐色线纹构成的近三角的花纹。壳口狭长,内面淡蓝色,外唇薄,内唇稍扭曲。分布在中国的广东(大亚湾、遮浪、闸坡、沙扒、水东、硇洲岛)、广西(涠洲岛)、海南(文昌、琼海、陵水、三亚、西沙群岛、南沙群岛)、台湾;印度-太平洋地区也有分布。体内有毒腺,可射杀猎物,并能伤害捕食者。
图.黑线芋螺(Dendroconusfigulinus)
贝壳厚重,呈锥形至梨形。螺塔高度低至适中,底色从奶油黄至灰褐色,具有许多褐色的细螺线,常被有黄褐色的壳皮。壳口狭长,壳口内面白色。分布在中国的台湾;日本,印度-西太平洋也有分布。
图.美丽蕾螺(Gemmulaspeciosa)
壳呈纺锤形,螺旋部高,壳面淡黄色,各螺层中部膨胀。壳口卵圆形,内面黄白色,外唇薄,内唇稍扭曲。分布在中国的广东(大亚湾、粤西沿海)、广西(北部湾)、海南(三亚、南沙群岛)、台湾;菲律宾也有分布。
图.罫纹笋螺(Terebramaculata)
壳大而粗壮,呈高尖锥形,缝合线明显。壳面光滑,由淡黄色和白色相间的环带组成,并有纵走的白色线纹。壳口近斜长方形,外唇薄,内唇稍扭曲有一褶襞。分布在中国的海南(西沙群岛、南沙群岛)、台湾;印度-太平洋地区也有分布。
图.大轮螺(Architectonicamaxima)
壳呈低圆锥形,缝合线深,壳面黄褐色,具有淡黄褐色壳皮。在缝合线上、下方和体螺层基部的螺肋,有红褐色和白色相间的斑块,壳口近方形。分布在中国的广东(南澳、大亚湾、硇洲岛)、海南(文昌、陵水、三亚)、台湾;日本、印度尼西亚也有分布。
图.配景轮螺(Architectonicaperspectiva)
壳呈低圆锥形,缝合线深,壳面呈灰黄色,螺层的上部具念珠状的白色螺肋1条和褐色色带1条。下部有褐色、白色相间的色带1条。壳基部平坦,壳口四方形。分布在中国的广东、广西、海南沿海、台湾;印度-太平洋地区也有分布。
图.格粗饰蚶(Anadaraclathrata)
壳较小,近长卵圆形,膨胀,两壳稍不等。壳表被有棕褐色壳皮,壳内面青白色,铰合齿片状。分布在中国的广西、海南;印度-西太平洋热带海域也有分布。
图.锈粗饰蚶(Anadaraferruginea)
壳呈长卵圆形,左壳稍大于右壳。壳表被棕色壳皮,壳内面灰白色,铰合部直,齿细密。分布在中国的广东(海丰、电白、闸坡、台山、硇洲岛)、广西(北部湾)、中国东海;日本、泰国、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也有分布。
图.鹅绒粗饰蚶(Anadarauropigimelana)
壳近长卵形,极膨胀,两壳相等,壳顶突出。壳上有鹅绒状褐色皮,以脱落。分布在中国的海南(新村);印度-西太平洋的其它海域也有分布。
图.毛蚶(Scapharcasubcrenata)
壳质坚厚,长卵圆形,两壳大小不等,右壳稍小。壳顶突出,向内卷曲,壳面白色,被有褐色绒毛状壳皮。壳内白色,壳缘具齿。铰合处很窄,呈直线形,齿细密。分布在中国的广东(海门、遮浪、上川岛、闸坡、乌石、水东)、广西(北海)、海南(莺歌海、新盈)、中国沿海;日本、朝鲜半岛、越南也有分布。
图.半扭蚶(Trisioossemitorta)
壳呈卵圆状长方形,半扭转,两壳不相等。壳表黄白色,被棕色绒毛状壳皮。铰合部较宽,齿粗大,壳内面黄白色。分布在中国的广东(南澳、大亚湾、闸坡、硇洲岛)、海南(三亚、新村)、台湾;越南、菲律宾、澳洲北部也有分布。
图.粒帽蚶(Cucullaealabiosa)
贝壳大,膨胀,呈斜四方。两壳不等,左壳大于右壳。壳表面被棕褐色绒毛状壳皮。铰合部直,前后端齿大呈片状,壳内面灰白色,在顶部和后端带紫褐色。分布在中国的广东(粤西沿海)、广西、海南、台湾、福建;印度-西太平洋热带海域也有分布。
图.短偏顶蛤(Modiolusflavidus)
壳稍厚,略呈长方形。两壳相等,壳面较凸,呈褐色。壳内面呈灰白色,铰合部不发达。分布在中国的广东(南澳、上川岛、陈村、水东、和安)、广西(北部湾)、东海南部;日本、菲律宾、印度洋也有分布。
图.翡翠贻贝(Pernaviridis)
壳厚大,呈楔形,壳顶位于最前端。壳表翠绿色,内壳面瓷白色。分布于中国广东、广西、海南、东海、台湾;印度洋、泰国、越南、菲律宾、新加坡、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韩国也有分布。
图.栉江珧(Atrinapectinata)
壳大而质薄,三角形,两壳相等。壳顶尖,位于最前端,背缘直,与铰合部等长。壳表黄褐色至黑褐色。分布在中国的广东(汕尾、海门、澳头、湛江、东平)、广西(北部湾)、海南(榆林港、三亚)、台湾;印度-西太平洋海域也有分布。
图.旗江珧(Atrinavexillum)
壳大而厚重,近三角形。壳前端尖细,后端极宽大。壳顶尖,位于壳的最前端。壳表黑褐色,壳内面呈暗褐色,珍珠层占前半部,铰合部无齿。分布在中国的广东(南澳、澳头、大亚湾、乌石)、广西(企沙)、海南(新盈、三亚、西沙群岛)、福建;印度,日本,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波利尼西亚,非洲东部沿海也有分布。
图.长耳珠母贝(Pinctadachemnitzi)
壳较薄,扁平,两壳不等,左壳稍凸,右壳较平,壳顶近前端。两耳较长,前耳小,后耳大。壳表黄褐色,生长线细密,呈鳞片状,边缘微翘,铰合部较直。分布在中国的广东(南澳、大亚湾、闸坡、硇洲岛、乌石)、广西(东兴、涠洲岛、北海)、海南(琼山、新村、崖县)、福建、台湾;日本、菲律宾、澳大利亚、马来西亚也有分布。
图.合浦珠母贝(Pinctadafucata)
又称马氏珠母贝(Pinctadamartensii),是中国和日本用来培育海水有核珍珠的主要贝类。壳背缘平直,腹缘圆。两壳稍不等,左壳较右壳凸。壳顶近前端,前耳小,后耳大。壳表淡黄色,生长线细密呈片状,壳内面中部珍珠层厚,铰合部直。分布在中国的广东(南澳、海门、大亚湾、雷州半岛)、广西(合浦、北海)、海南(新盈)、福建、台湾;日本越南也有分布。
图.珠母贝(Pinctadamargaritifera)
又称黑蝶贝,主要用于培育黑珍珠,在法属波利尼西亚(大溪地)其所产珍珠粒径大,珠层厚,经济价值极高,珍珠养殖已成为当地继旅游业的第二大经济来源。珠母贝壳大而厚,近圆形,两壳略不等,背缘平直,壳顶近前端,两耳不明显。壳表黑绿色,有白色放射纹,生长线细密,呈鳞片状,壳内面珍珠层厚,银灰色,铰合部无齿。分布在中国的台湾、海南(新盈、三亚、西沙群岛)、广东(大亚湾、闸坡、雷州半岛)、广西(北部湾);印度-西太平洋热带、亚热带海域也有分布。
图.大珠母贝(Pinctadamaxima)
又称白蝶贝,国家二级保护水生动物,最大个体能达到30厘米以上。在中国、澳大利亚、东南亚等国家,用白蝶贝来培育大型珍珠,其所产珍珠粒径大、珠层厚、品质高,被称为“南洋珠”,经济价值极高。大珠母贝壳大且厚重,较扁平,左壳比右壳稍凸。壳顶近前端,背缘平直,腹缘圆,前耳小,后耳不明显,壳面呈黄褐色,生长线呈不规则的鳞片状。内面珍珠层厚,银白色,铰合部无齿。分布在中国的广东(雷州半岛)、海南(西沙群岛)、台湾;西太平洋热带海区也有分布。
图.黑珠母贝(Pinctadanigra)
壳质薄,略呈方形。两壳及两侧略不等,壳顶尖,近前方。前耳小,后耳较大。壳表黑色或褐色,贝壳内面珍珠层呈暗银灰色,边缘宽,呈褐色。铰合部长无齿。分布在中国的海南(琼海、乐会、陵水、三亚、新村、崖县、儋县、西沙群岛);印度-西太平洋海域也有分布。
图.企鹅珍珠贝(PteriaPenguin)
壳大型,背缘平直,腹缘斜圆向后方延长,形似企鹅,为大型珍珠贝,主要用于培育像形珍珠。两壳不等,左壳凸,右壳较平壳顶突出近前端,两耳发达,后耳长。壳表黑色,壳内珍珠层厚,具暗黑和红黄色光泽。铰合部直有齿。分布在中国的广东(南澳、大亚湾、湛江)、广西(涠洲岛、企沙)、海南沿海、台湾;日本、越南、印度尼西亚、澳洲也有分布。
图.长肋日月贝(AmusiumPleuronectes)
壳薄,近圆形。背缘平直,壳顶位于中部,前、后耳略相等。壳表光滑,左壳稍凸,表面呈浅红褐色,有细小的白色斑点,右壳白色。生长线细密,壳内白,略带浅红色。长肋日月贝多为雌雄同体,分布在中国的广东(汕尾、盐田、上川岛、闸坡、硇洲岛、乌石)、广西(涠洲岛)、海南(新盈、新村、三亚)、台湾;日本、越南也有分布。
图.褶纹肋扇贝(Decatopectenplica)
壳呈扇形,质厚,背缘直,前、后耳呈三角形。两壳略不等,左壳稍平,白色具有紫红色斑纹,右壳较凸,灰白色,铰合线直。分布在中国的广东(遂溪)、广西(北海)、台湾;日本、越南、印度尼西亚也有分布。
图.华贵栉孔扇贝(Mimachlamysnobilis)
中国南方主养的扇贝种类。壳大,近圆形。左壳较右壳稍凸,壳表面颜色多变,有紫褐色、黄褐色、淡红色等。生长线细密,壳内面黄褐色,铰合部直。分布在中国的广东(海门、遮浪、闸坡、澳头、广海)、广西(北部湾)、海南(新村、西沙群岛)、台湾、福建;日本也有分布。
图.棘刺海菊蛤(Spondylusaculeatus)
壳较厚,壳形变化大,多呈方圆或椭圆形。壳顶前后方有耳,前耳稍大。壳表面紫褐色,放射肋细,肋上具棘。壳内面灰白色,壳缘有紫褐色环带。分布在中国的海南(新村)、台湾;日本也有分布。
图.厚壳海菊蛤(Spondylussquanmosus)
壳大,坚厚,多呈长卵圆、椭圆或三角形。两壳较膨胀,背缘稍直,腹缘圆。壳顶稍凸,两耳稍小,略呈三角形,壳表微黑,壳顶有紫褐色斑点,壳内面白色,铰合部具主齿2枚。分布在中国的广西(涠洲岛)、海南(新盈、三亚、西沙群岛、南沙群岛);西太平洋热带海区也有分布。
图.近江牡蛎(Crassostreavivrlaris)
壳大而厚,通常呈卵圆形或长形,两壳不等,左壳厚大,表面凸出,右壳扁平。壳表淡紫色,壳内面白色,边缘淡紫色。分布在中国的广东(汕头、甲子、碣石、宝安、阳江、湛江)、广西(钦州)、海南(保平港)、中国沿海;日本、东南亚也有分布。
图.黄边糙鸟蛤(Trachycardiumflavum)
壳呈卵圆形,壳高大于壳长。壳表有黄褐色外皮,壳内面白色,壳顶部分黄色。分布在中国的广东(硇洲岛)、广西(涠洲岛)、海南(琼海)、福建;印度尼西亚、新加坡、越南、泰国也有分布。
图.砗蠔(Hippopushippopus)
贝壳近菱形,厚重,壳顶稍近前方。贝壳前端凸圆,后端尖细,背缘稍平。两壳膨胀,表面呈黄白色,有褐色及紫红色斑点,壳内面白色,铰合部狭长。分布在中国的海南(西沙群岛、南沙群岛);印度-太平洋热带海区也有分布。
图.番红砗磲(Tridacnacrocea)
壳呈卵圆形,厚重,壳顶近前端。表面灰白色或黄色,壳内白色,两壳各有主齿1枚。分布在中国的海南(三亚、新村、西沙群岛)、台湾;印度-太平洋热带海域也有分布。
图.长砗磲(Tridacnamaxima)
壳长卵圆形,壳极坚厚,是双壳纲最大型的种类,两壳相等,呈三角形或扇形。壳顶近前端,壳面灰白色,壳内面白色,铰合部狭长。分布在中国的海南、台湾;日本、越南、新加坡等地也有分布。
图.西施舌(Mactraantiquata)
壳大而薄,近三角形,壳表被黄褐色壳皮,壳顶部淡紫色,生长线细密。壳内面呈淡紫色,铰合部宽,左壳单片,右壳双片。分布在中国的广东(南澳、海门、闸坡、水东)、广西(北海、涠洲岛)、海南(港门、三亚)、中国南北沿海;印度-太平洋也有分布。
图.克氏腔蛤蜊(Coelomactracumingii)
壳较薄,近三角形,壳顶位于中央偏前,小月面不明显。壳表白色,被以淡黄色壳皮,生长线细密。左壳单片,右壳双片,壳内面白色。分布在中国的广东(阳江、湛江)、海南(文昌、临高、新村、三亚);泰国湾、马六甲、澳大利亚也有分布。
图.施氏獭蛤(Lutrariasieboldii)
又称象鼻螺,北部湾特色经济种类,生活在低潮线5米以下的泥沙质海底。壳呈长椭圆形,前缘尖圆,后缘钝圆,两端开口,壳顶被有黄褐色壳皮,生长线细密。壳内面白色。分布在中国的广东(南澳、台山、阳江、湛江)、广西(北部湾)、浙江、台湾;日本、东南亚也有分布。
图.楔蛤蜊(Mactracuneata)
壳小,近三角形,背侧膨胀,壳顶位于背缘中央偏前,壳表被有黄褐色壳皮,生长线细密。壳内面白色或具有棕褐色放射状色带,铰合部左壳有1枚分叉的主齿,前、后侧齿单片,右壳主齿2枚,前、后侧齿双面。分布在中国的广东(南澳、宝安)、海南(新盈、新村、清澜)、福建、台湾;印度-西太平洋也有分布。
图.斑点蛤蜊(Mactramaculata)
贝壳膨胀,略呈圆三角形。两壳相等,两侧不等。壳顶凸圆,位于背缘中央稍偏前方。壳表呈浅黄色,被有浅褐色及褐色斑点,生长线细密,壳内面白色,有淡紫色斑块。分布在中国的海南(三亚);日本、菲律宾、澳大利亚、越南也有分布。
图.长紫蛤(Sanguinolariaelongata)
壳呈长椭圆形,壳表紫色,被有绿褐色壳皮,生长线稍粗。壳内面紫灰色,铰合部具主齿2枚。分布在中国的广东(惠阳、盐田)、海南(新村、新盈、三亚)、福建;热带西太平洋也有分布。
图.缢蛏(Sinonovaculaconstricta)
中国福建、浙江滩涂泥质底养殖主要种类。壳薄而长,壳顶位于前端。壳表白色,被有黄绿色壳皮。生长线明显,壳内面白色,铰合部左壳具主齿枚。分布在中国的广东(汕头、汕尾、湛江)、中国沿海;日本、越南也有分布。
图.大竹蛏(Solengrandis)
壳呈长柱状,壳顶位于前端,壳表凸出、光滑被有黄褐色壳皮,生长线明显伴有淡紫色色带。壳内面淡粉红色伴有淡红色色带。分布在中国的广东(南澳、汕尾、闸坡、水东、湛江、乌石)、广西(涠洲岛)、海南(新盈、三亚)、中国沿海;西太平洋也有分布。
图.对角蛤(Antigonalamellaris)
壳呈三角卵圆形,壳顶位于中央。壳面黄棕色,壳内面呈橘红色,铰合部有主齿3枚。分布在中国的广东(上川岛)、广西(北部湾)、台湾;印度-西太平洋也有分布。
图.棕带仙女蛤(Callistaerycina)
壳呈卵圆形,壳表淡黄色,被有黄褐色壳皮,壳内面白色,后、腹缘呈淡紫色,铰合部有主齿3枚。分布在中国的广东(硇洲岛、乌石)、广西(北部湾)、海南(新盈、三亚);日本、印度洋也有分布。
图.美女蛤(Circescripta)
壳呈三角卵圆形,两壳侧扁,壳顶位于背缘中央。壳表奶黄色,有棕色花纹和斑点,生长线细密,凸出壳面。壳内面白色,铰合部宽大。分布在中国的广东(南澳、碣石)、广西(涠洲岛)、海南(新盈、新村)、福建;印度-西太平洋也有分布。
图.畸心蛤(Cyptonemaproducta)
壳中小型,质厚而膨胀。壳表黄棕色,生长线粗而密。壳内面黄白色,铰合部有主齿3枚。分布在中国的广东(南澳、甲子、碣石、硇洲岛、闸坡、徐闻、海丰)、广西(北海)、海南(新盈、新村、三亚)、福建;印度-西太平洋也有分布。
图.凸加夫蛤(Gafrariumtumidum)
壳呈长卵圆形,膨胀,壳顶位于背缘近前端。壳表黄白色,生长线细密。壳内面白色,铰合部有主齿3枚。分布在中国的广东(南澳、澳头、闸坡、硇洲岛、乌石)、海南(新盈、新村、清澜、三亚)、台湾;印度-西太平洋也有分布。
图.等边浅蛤(Gomphinaaequilatera)
壳近等边三角形,坚厚,壳顶位于背缘中央。壳表颜色变化大,有白色、奶黄色、棕色或黑色,锯齿状或斑点状花纹和放射状色带。生长线细密,壳内面白色,铰合部有主齿3枚。分布在中国的广东(南澳、甲子、上川岛、硇洲岛、闸坡、外罗、遮浪、海门)、广西(北海、企沙、涠洲岛)、海南(海口、新盈、崖县)、中国沿海;日本、越南、印度、印度尼西亚也有分布。
图.裂纹格特蛤(Marciahiantina)
壳呈斜三角卵圆形,较膨胀。壳顶位于前端约壳长1/3处,壳表棕黄色,壳内面白色,铰合部有主齿3枚。分布在中国的广东(海门、汕尾、闸坡、乌石)、广西(北海)、海南(北港、新村、新盈、清澜)、福建;印度-西太平洋也有分布。
图.日本格特蛤(Marciajaponica)
壳呈三角卵圆形,壳顶位于背缘中央偏前。壳表灰褐色,有褐色放射状色带或花纹。生长线宽平,壳内面白色,铰合部有主齿3枚。分布在中国的广西(北部湾)、海南(港门、三亚)、福建;日本、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也有分布。
图.丽文蛤(Meretrixlusoria)
壳呈三角卵圆形。前、腹缘圆,后缘比前缘长,末端尖。壳顶位于贝缘中央偏前。小月面长楔形,楯面宽大,韧带粗短、棕褐色。壳表面光滑,披有乳黄色壳皮。分布于广大(水东、乌石)、海南(琼海、三亚)。日本也有分布。生活在潮间带至浅海沙底。
图.琴文蛤(Meretrixlyrata)
壳呈三角卵圆形,壳顶位于中央偏前,壳表具有灰黄色壳皮,生长线粗宽,壳内面白色,铰合部有主齿3枚。分布在中国的广东(雷州、徐闻)、广西(北海)、台湾;越南、泰国菲律宾也有分布。
图.文蛤(Meretrixmeretrix)
壳呈三角卵圆形,壳顶位于背缘中央偏前。壳表平滑具壳皮,颜色花纹一般呈黄褐色。生长线细,壳内面白色,铰合部有主齿3枚。分布在中国的广东(南澳、海门、汕尾、平海、上川岛、硇洲岛、外罗、东平)、广西(企沙)、海南(海口、新盈、三亚);太平洋地区也有分布。
图.沟纹巴非蛤(Paphiaexarata)
壳呈四方卵圆形,壳顶位于背缘中央稍偏前。壳面棕色,有4条放射状、不连续的色带。生长线细而密,凸出壳面。壳内面白色,铰合部有主齿3枚。分布在中国的广东(南澳、碣石、粤西沿海)、广西(北部湾)、海南、浙江、台湾;日本、印度洋也有分布。
图.靓巴非蛤(Paphiaschnellian)
壳大而高,呈长卵圆形,壳顶位于背缘中央偏前。壳表红棕色,有锯齿状栗色花纹,壳内面白色,铰合部有主齿3枚。分布在中国的广东(潮阳)、广西(涠洲岛)、海南(新盈、南沙群岛)、福建;日本也有分布。
图.织锦巴非蛤(Paphiatextile)
壳呈长卵圆形,较扁,壳顶位于背缘中央偏前。壳表呈黄棕色,布满浅褐色波纹,生长线细密。壳内面白色或略带紫色,铰合部有主齿3枚。分布在中国的广东(遂溪)、海南(三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及印度洋也有分布。
图.波纹巴非蛤(Paphiaundulata)
壳呈长卵圆形,较扁,壳顶位于背缘中央偏前,两壳顶尖相靠很近。壳表呈黄棕色或浅紫色,布满紫色波纹。生长线细密,壳内面白色或略呈紫色,铰合部有主齿3枚。分布在中国的广东(南澳、海门、汕尾、广海、上川岛、澳头、东平)、广西(北部湾、涠洲岛)、海南(海口、新盈、三亚)、浙江、福建;印度-西太平洋也有分布。
图.曲波皱纹蛤(Periglyptachemnitzi)
壳呈卵圆形,膨胀,壳顶位于背缘近前端。壳表浅棕色,有棕色放射色带,生长线竖起成薄片状。壳内面白色,铰合部宽有主齿3枚。分布在中国的广东(徐闻)、海南(三亚)、福建;日本、菲律宾也有分布。
图.皱纹蛤(Periglyptapuerpera)
壳大型,膨胀呈球形,壳顶位于背缘近前端。壳面浅棕黄色,有放射状的棕色色带,生长线间隔较宽,壳内面白色,铰合部宽有主齿3枚。分布在中国的广西(北部湾)、海南(新盈、新村、三亚、西沙群岛、南沙群岛);印度-太平洋区也有分布。
图.异侧卵蛤(Pitaraffine)
壳呈卵圆形,壳顶区膨胀,壳顶位于背缘中央偏前。壳面光滑有光泽,有纵向黄棕色的条纹或色斑,生长线细密,排列不规则。壳内面白色,铰合部窄长。分布在中国的广西(北部湾)、海南;日本及西太平洋地区也有分布。
图.柱状卵蛤(Pitarsulfureum)
壳呈三角卵圆形,极膨胀,壳顶位于背缘中央偏前。壳表黄白色,稍粗糙。生长线细密,呈不规则状,壳内面橙黄色,周缘色较淡,铰合部较宽。分布在中国的广东(沙扒、硇洲岛、角尾)、海南(北港、铺前、新盈、三亚)、台湾;日本也有分布。
图.菲律宾蛤仔(Ruditapesphilippinarum)
壳呈卵圆形,壳顶位于背缘前方约1/3处。壳表灰黄或灰白色,壳内面灰白色,铰合部有主齿3枚。分布在中国的广东(南澳、澳头、上川岛、硇洲岛、乌石)、广西(企沙)、海南(新盈、清澜、三亚);印度-西太平洋也有分布。
图.钝缀锦蛤(Tapesdorsatus)
壳近斜方形,前端略尖圆,壳顶近前方,壳表棕黄色,有不清楚的斑点或花纹。生长线呈肋状,壳内面白色,铰合部窄。分布在中国的广东(海门、澳头、乌石)、海南(崖县、新村);日本、越南、印度、菲律宾澳大利亚也有分布。
图.缀锦蛤(Tapesliteratus)
壳前端尖圆,后端斜圆,呈长斜方形,两壳相等,壳顶近前方。壳表黄白色或棕黄色,生长线细平。壳内面杏黄色,近壳缘呈白色,铰合部有主齿3枚。分布在中国的广东(乌石、角尾)、广西(北部湾)、海南(新盈、清澜、新村、崖县);日本、越南、菲律宾、印度尼西亚也有分布。
图.东方海笋(Pholasorientalis)
壳大,细长,前缘尖圆,壳顶近前端。壳表前半部有小突起或棘状的放射肋,壳内面白色。分布在中国的广东(汕头、汕尾、东平、湛江)、海南(海口、莺歌海、三亚);印度-西太平洋也有分布。
(本文作者:邓正华,赵旺,孙静,魏海军)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