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明的基因,全藏在这幅惊世奇作里头

来源

哲学与语言

拉斐尔在26岁那年,朱力阿斯二世邀请他为梵谛冈宫的签字大厅画壁画。拉斐尔与教皇、学者们交换意见许久以后,决定依据诗人德拉·欣雅杜尔的诗来配画,以歌颂神学、哲学、诗歌、法学为内容:神学的“圣礼的辩论”、哲学的“雅典学院”、诗歌的“帕拿巴斯山”、法学的“三德”(真理“女人看镜子”、权力“脚伏狮子”,手拿代表法律的“树枝”、节制“手拿绳索看天使”)。

名画《哲学》是其中的一幅,也被称为《雅典学院》,画作长宽为2.X6.m。这幅作品是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之一的拉斐尔(拉斐尔·桑西(—),RaffaelloSanti全名RaffaelloSanziodaUrbino,常称为拉斐尔(Raphael))因受任装饰梵蒂冈使徒宫,而在年至年间创作的一幅壁画,位于教皇宫的签字厅,现在是拉斐尔画作展览厅,也是梵蒂冈博物馆的一部分。

画作介绍

画作在展览厅的位置

画作

在《雅典学院》中,拉斐尔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画为主要人物,(他把柏拉图绘成达芬奇的脸,表达对达芬奇的敬重;亚里士多德以米开朗基罗为创作原型。拉斐尔比达芬奇、米开朗基罗都晚出生,却比米开朗基罗早死四十多年,只比达芬奇晚死一年)以他二人为中心,激动人心的辩论场面向两翼和前景展开。

拉斐尔把不同时期的人全都集中在一个空间,古希腊罗马和当代意大利五十多位哲学家艺术家科学家荟萃一堂,表现自己笃信人类智慧的和谐、并对人类智慧的赞美。

画中人群后、左、右两边墙壁上的是阿波罗及雅典娜二神的雕像。众人包括哲学、诗歌、音乐、神学等学者。拉斐尔将西方文明不同时期的人集中在同个空间,古希腊、古罗马和作者所在时代意大利哲学家、艺术家、科学家荟萃一堂,表现自身笃信人类智慧和谐,并赞美西方文明的智慧结晶。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

左侧的柏拉图一手指天,另一手中所拿的书是其晚期所著的重要思想作品《蒂迈欧篇》。右侧亚里士多德一手平伸,另一手所拿的是他学术著作《伦理学》(后来亚里士多德的儿子尼各马可重新注释,这本书又称《尼各马可伦理学》)。

孤寂的学者第欧根尼

第欧根尼生活在古希腊BC4世纪,他是苏格拉底的学生安提斯泰尼的学生。他认为除了自然的需要必须满足外,其他的任何东西,包括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活,都是不自然的、无足轻重的。

他强调禁欲式的自我满足,鼓励放弃舒适环境。作为一个苦行生活的身体力行者,他居住在一只木箱子内,如同乞丐一样的生活。

第欧根尼揭露大多数传统信条的虚伪性,号召人们恢复简朴自然的理想状态生活。关于他的逸事很多,比如亚历山大大帝曾问他:“我可以满足你一个愿望,你希望得到什么?”而第欧根尼回答:“请你不要挡着我的阳光!”。亚历山大后来说:“我如果不是亚历山大,我愿是第欧根尼!”。

第欧根尼所代表的犬儒主义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称为平庸的深邃,即表面上愤世嫉俗,但内心却秉持着严苛的道德标准,言行一致;而后期犬儒主义称为深邃的肤浅,意指徒具思想道德上的制高点,而忽略现实情况的意义。

犬儒的英文单词“Cynic”应该是由日本学者最先翻译为日文,进而由中国引入,这一名词的汉译暂时无考。

就像日本思想家井上哲次郎在《哲学字汇》中最初对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这一著作名的翻译——亚氏《形而上学》最初名为《物理学之后》,井上哲次郎根据中国的《周易》中: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进行了日译,但严复抗拒井上哲次郎的这个翻译,于是将“形而上学”自译为“玄学”,但这个翻译并没被中国学界所接受并使用下来。

画面中,第欧根尼古风时代的着装以及懒散的神态,恰到好处的弥补了整幅壁画中的空白位置,使得画面在整体构图上松弛有度,空间的即视感跃然而出。

赫拉克利特

在拉斐尔《雅典学院》位于第欧根尼的下方左侧,是一个身穿紫衣,一手做托腮沉思,一手在石台上写画的人物,这个人就是赫拉克利特。

关于赫拉克利特,要说的简直太多,但为了避免太过冗长,还是需要尽量的浓缩概括一下他的思想精华。

其实,赫拉克利特颇有点第欧根尼的性格特色,他出生在爱菲斯城邦王室的家庭,本可以继承家族王位的,但由于整日里脑子想的都是怎么和自己进行思辨、较劲儿,于是果断放弃继承权跑到神庙附近过着苦行僧般的生活。

巴门尼德与希帕提亚

在赫拉克利特身旁左侧的就近的两人,一位是黄色衣袍,回头看着老者的人,他是巴门尼德。挨着巴门尼德身后的,是一位身穿白色长袍,神情落寞孤独的人,她是希帕提亚。

我们来说说这两人,从上面大图来看,拉斐尔在创作这幅作品时,将不同地域、不同时间的人物汇集在了同一个空间中,巴门尼德侧身头看的老者是谁呢?拉斐尔笔下希帕提亚的神态又为什么如此萧索落寞,寂寥而独立?对于那位老者我们稍待再絮,且先说巴门尼德与希帕提亚。

巴门尼德

巴门尼德诞生于古希腊的爱利亚城邦,远离爱琴海岸的爱奥尼亚,属于靠近南意大利的一个城邦,而爱利亚这块土地上诞生了许多伟大的,并且深深的影响了世界文明史进程的大思想家。

巴门尼德是克塞诺芬尼的学生,他在人类文明的思想史上以提出“存在论”而著称,这里我们就主要说下巴门尼德的存在论,及其爱利亚学派思想的传承与发展。

巴门尼德生活在公元前6世纪末至前5世纪中期。在研究西方哲学发展规律的历史分期中,到巴门尼德时期,古希腊哲学又发生了一种新的变化,这种变化并非偶发性的,或者说,它是有迹可循的。

许多人认为,巴门尼德的哲学观点来源于毕达哥拉斯和克塞诺芬尼,因为古希腊哲学发展到毕达哥拉斯时,在追问世界万物的初始物质是什么的时候,已经从最初对有形物质的追问,过渡到了精神、抽象高度的追问----毕达哥拉斯认为,万物的本原是“数”。

从这个时期开始,古希腊哲学就从朴素的唯物质认识,过渡到了物质与精神认识的分歧之间,而这一分歧,经过数千年的衍变、补充与更新,直到今天仍是人类争论不休的两大思想流派。

“存在”,是巴门尼德思想的最基本范畴。泰勒斯、阿纳克西曼德和阿那克西美尼,还有赫拉克利特,这些人在追问世界本原的时候,寻找到的结果是不同的。

最初的泰勒斯认为万物本原是“水”,阿纳克西曼德认为是“阿派朗”,阿那克西美尼认为是“气”,赫拉克利特认为是“火”等等,这些人找到的不同结果,就导致了不同的争论。

但所有这些争论,从认识论上来说,都是对外部“形”的争论,从内在的本质和理性逻辑上来说,他们还是一致的——即,本原无论外在的“形”有何不同,但它确是万物最终聚散离合的东西。

到了毕达哥拉斯时,毕氏又将万物的本原是“数”这个命题提上了一高度——比如,我们在表述一样物质的时候会说,这是一座山、一条河、两只狗......等等,山与河与狗似乎不同的东西,那么相同的,就是它们都是物质。

一座山、一条河,这里的“一”是要单独剥离开来。当你有了“一个、两只”等等这个概念的时候,说明它已经从物质形态上升到了抽象的数量关系。老毕认为,万物的本原是“数”,而数的本原就是“一”。

所以,古希腊哲学在这些先哲们不断争论与探索的时候,巴门尼德在纠结与彷徨、继承与发展的情况下,找到了一条认识“真理”的道路——“存在”!

在追问、寻找世界本原的道路上,巴门尼德经过无数次的思考,在继承与发展上,他终于提出了“存在”这个概念。腊么,他的存在是什么概念呢?一种是,“存在者存在、不可能不存在。”,另一种是,“存在者不存在,非存在者存在。”

前一种,被巴门尼德称之为“真理之路”,后一种被称为“意见之路”。老巴认为:存在者是永恒不动的、唯一的,如果它是被产生出来的,那么就要从已存在的产生,这等于还是没产生;要么就是从非存在者中产生,但非存在者是无,既无如何产生?

并且他还认为:这个“存在”也是完整的、不可分割的,因此,存在者是不动的、不可分、不生不灭永恒唯一的。不可分割的存在者存在,也不会消散,因此巴门尼德在其《论自然》一书中说:“生成是子虚乌有,灭亡同样不可言说”。

从以上的论证中可以看出,巴门尼德把普遍的事物规律,将具体的外在、形态,剥离开来,用事物的属性来表现万物的抽象活动规律了,这就使得,原本从具体物质的认识论上,发展到了抽象精神认识论的地步。

巴门尼德在思想上,是继成了毕氏的形而上学的,既否定了矛盾的对立统一,又否定了运动规律,可以说,巴门尼德的“存在论”使得哲学的研究发展从追问世界本原与衍生物的关系,转向了研究本质与现象的关系,从另一个层面来说,巴门尼德的存在论,在感性与理性,思维与存在的论证中使得人们进一步提高了推断思维的高度。

希帕提亚关于希帕提亚,据说她是一位拥有令人震惊的美貌的女子,然后美貌与她的学术相比却黯然失色,她是当时世界上最顶尖的数学家与天文学家。她的父亲是著名的数学家、哲学家赛昂(Theon),希帕提娅曾帮助她的父亲修订了托勒密的《天文学大全》和欧几里得的《几何学原本》。在他们的修订和勘误下,《几何学原本》就成了定本。在希帕提娅其后的生涯里,她独自一人补注了代数之父丢番图的《代数》和阿波罗尼斯的《圆锥曲线》。在希帕提娅30岁的时候,她就成为了新柏拉图哲学学派的的学术领袖,名动世界。希帕提娅在科学上最知名的贡献,是发明了天体观测仪以及比重计。随后,她便在亚利山大港教授哲学和数学,直到基督教迫害致死。年,罗马帝国皇帝狄奥多西一世颁布禁令,禁止对异教的崇拜(狄奥多西一世宣布基督教为罗马帝国的国教),整个罗马帝国陷入了疯狂的打击异教徒的运动中。希帕提亚不是基督教徒,但也非其他异教徒,她平和而中立,坚守的是学术与教育。当时,在希帕提亚的身边,不仅聚集着许多基督教徒,也有许多其他异教派的教徒,她不仅为异教徒学生据理力争而身陷其中,更因她研究的数学领域与狂热的基督教思想格格不入,因此在这场疯狂的大运动下,希帕提亚首当其冲的被当做了报复对象。关于希帕提亚的死,据传是被刺杀而死,更为流传的说法是,她被肢解而死,难以想象,这位智慧与美丽化身的女子竟被如此残忍对待。后世,基督教进行了几次大分裂,神学及思想都随着不同时代而注释,在《苏达辞书》中更是将她看做是坚贞与美德的化身。

亚历山大大帝、苏格拉底、色诺芬、安提斯泰尼、阿尔西比亚德斯

亚历山大

亚历山大出生在马其顿王国的首都佩拉。马其顿虽然不属于古希腊城邦,但因属小亚细亚紧邻东古希腊,因此它的文化形式与希腊一衣带水。

亚历山大的父亲是马其顿王国的国王腓力二世,他是一位励精图治的国王,但很遗憾,在他的二婚的婚宴时他被刺杀而亡。对这些情况我们一语带过了,主要说下亚历山大的成就及他对西方文明的影响。

亚历山大从少年时期在军事方面就展现了他过人的天赋。马其顿王国在腓力二世在位期间东征西讨,国家经济及军队力量得到了很大的扩张。公元年,腓力二世征伐拜占庭,亚历山大留在首都佩拉城摄国。

在全国军队十出其八的情况下,北方边境的密底叛乱,情况万分危急,16岁的亚历山大集中守城部队,快速出击,一举直捣对方本城,彻底评判。

公元年,由于腓力二世在拜占庭的军事不利,周边邦国合围马其顿态势愈发危急,在这种形势下,雅典与底比斯结成同盟,共同进攻马其顿王国。在这场决定雅典与底比斯兴亡的关键战事中,18岁的亚历山大爆发出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喀罗尼亚战役中一举荡平底比斯圣军。

底比斯圣军的人数并不多,只有人,或者说是对儿。这人都是同性恋,对儿生死相依的同性恋人成了这支横扫小亚细亚的前锋部队,他们的指挥官是高吉达斯。这支军队在留克特拉战役中一举成名,然后辉煌难再,当他们遭遇了马其顿的腓力二世和亚历山大后,在喀罗尼亚战役中被彻底打垮,从此沦为马其顿王国的附庸。喀罗尼亚战役战役的3年后,当底比斯人听到谣言说亚历山大病亡后反叛,底比斯被亚历山大彻底夷平,这支勇猛的军队也在历史上灰飞烟灭。

腓力二世被刺杀后,20岁的亚历山大当了马其顿国王。短短的13年时间中,他建立了一个东起葱岭与印度河平原,南至波斯湾并包埃及,西并色雷斯和希腊,北抵黑海及阿姆河的大帝国。灭亡波斯帝国后,他继续挥军东进,远征印度。

在印度,尽管亚历山大取得了一定的军事胜利,但接连的炎热气候、瘴气、疾病以及多年连续作战的疲惫厌战情绪在军队蔓延,基于此,亚历山大决定退军。至此,亚历山大创建了版图横跨欧亚非三洲,四大文明占其三的大帝国彻底成型,帝国疆域万-万平方公里之间。

亚历山大从小就接受希腊正统教育,他的老师正是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因此亚历山大认为希腊文化才是世界最优秀的文化。从印度退军的两年后,年轻的亚历山大英年猝亡。关于亚历山大的死亡有许多阴谋论的说法,但大多学者研究,认为他死亡于疾病。

亚历山大一生的成就,就其重要几点来说,亚历山大帝国以希腊文化为主,向中亚、欧洲、非洲扩散,使得亚欧文明得以交汇融通,希腊文化迅速传入伊朗、美索不达米亚、叙利亚、以色列和埃及;而亚历山大以前的希腊文化仅以缓慢的速度传入这些地区。

征服波斯帝国。没有亚历山大就没有对波斯帝国的征服,波斯建立大帝国后,先后三次入侵希腊,好莱坞史诗大片的斯巴达三百勇士反应的就是三次希波战争中的温泉关之战的故事。被蹂躏的希腊一直等到亚历山大崛起后才真正的征服了波斯帝国。

对文化的催发。亚历山大在三洲个地建立以他名字命名的二十多个城市,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埃及的亚历山大,它后来成为世界上最著名的文化、学术中心之一。

亚历山大帝国全盛时期领土多万平方公里。亚历山大去逝后,帝国迅速被瓜分,从此开启了希腊化时代。亚洲部分被塞琉古瓜分,建立了塞琉古帝国——克拉苏与庞培为此征战不朽;托勒密占领了黎凡特以及埃及,建立了托勒密王朝——一直到克里奥帕特拉终结;马其顿的卡山德得到了希腊,部将吕西马库斯得到了色雷斯。而这多万的土地,在其后岁月中又相继被灭亡。

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被誉为世界哲学的奠基人,对于苏格拉底来说,这一段注定要冗长繁琐的内容。苏格拉底的名头或许人人都熟都不能再熟悉不过了,但苏格拉底的思想究竟怎么产生?究竟有那些主张呢?

从研究哲学史的历史分期来说,苏格拉底生活的时代背景是这样的:公元前5世纪,波斯帝国入侵希腊,爆发了世界史著名的希波战争,这场战争在希腊的主导下成立了提洛同盟(也称雅典海上同盟)战胜了强大的波斯帝国。

战后,雅典因占主导地位,在经济、政治和文化方面迅速得以繁荣进入了希腊黄金时代,苏格拉底就是生活在这个繁荣的时代,而创造这个黄金时代的政治家就是伟大伯里克利。

所谓盛极必衰,繁荣的背后是暗流的涌动——雅典的政治制度是奴隶民主制——雅典公民被称为自由民,他们是不从事生产以及劳动的群体,他们虽然创造了绚烂的雅典文化,但却是用不自由的人的自由来换取的,因此,换言之,创造自由的人(奴隶)没有自由,有自由的人不创造自由。

当这种矛盾发展到极致不可调和的时候终于又发生了战争——伯罗奔尼撒战争。战败后的雅典向斯巴达投降,在斯巴达的主导下,雅典成立了三十僭主政治制度。

苏格拉底的人生及其思想就随同这个时代一样,从自由的黄金时代跌落到了暴虐的僭主时代,并最终以一杯毒酒喜相逢而湮灭。

苏格拉底思想被誉为古希腊哲学的分水岭,为什么这样说呢?前两篇讲过,古希腊哲学从泰勒斯发端,经过了几代哲学家不断追问、发展,得到的本原各不相同,但其结果本质是相同的,那就是都在物质论这个内在规律中探索——我们称之为自然哲学。

在苏格拉底前的思想属于自然哲学时期,而苏格拉底面对这些争论彻底打破疆域,他认为世界是由神创造并支配的,对于神的世界不能解释,也无法解释。他反对自然哲学、反对智者学派。

希腊文化的繁荣,使得当时一些智者们经常以辩论、诉讼、讲学等形式宣传自己的思想以及主张,比如智者学派中的普罗泰戈拉曾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思想主张,所以包括苏格拉底等,这个时期就是从自然哲学过渡到道德哲学的时期。

苏格拉底属于述而不作那种的,他生前死后没有半片纸头儿,全部都是学生和朋友对他的言行和思想进行笔录转授的,择其几个要点分享一下:

认识自己——苏格拉底的大多学说被称为伦理学的开端,这个认识自己说穿了就是对从前以自然研究和智者们以人和社会伦理的研究返回到自我的研究——他认为,要想获得真理,就要从自然外界返还到自我——不能认识自我如何认识世界?

所以,这个认识自己的主张对那个时代是个重要的分水岭,就如西塞罗曾说:苏格拉底把哲学从天堂拉回了人间,让人人都能研究哲学、思考生活与道德伦理。

精神助产术——苏格拉底不是总标榜自己唯一知道的就是一无所知吗?他正是对提问者问题的本身进行启发,从而使问题在自身理解与领悟获得答案,称之为精神助产术。

知识即美德——苏格拉底伦理道德观。知识即美德是苏格拉底伦理道德体系的标杆。老苏认为,有道德就是具备了道德知识——认识自我。没有道德的行为就是无知的结果,只有摆脱对物欲、人欲的诱惑和局限才能获得智慧和知识,净化心灵得到神谕——苏格拉底式神秘主义。因此,知识即美德这种主张对后来的安提斯泰尼——犬儒学派影响至深。

苏格拉底这样一位大哲,他的老师是谁呢?这个问题不大好说清。苏格拉底的言论多是记载在柏拉图和色诺芬的著作当中,关于他师承何人也莫衷一是,而且苏格拉底不仅学问庞杂,技艺也广泛,通数学、晓音律——据色诺芬书说,这些是跟伯里克利的老师达蒙所学,而苏格拉底其他学术思想的启蒙据说来源于阿那克萨戈拉的学生阿基劳斯。

苏格拉底获罪于三十僭主,其一还是他的学生,在有机会逃生的情况下,他仍选择了从容就死,可见,老苏这道学先生是真的,以死捍卫真理——即便真理是相对的。

色诺芬

色诺芬这个人的一生,可以说是很有传奇色彩却也是悲剧的一生。

对于色诺芬简单的概括几个阶段:

不知道色诺芬算不算是人类史上第一个战地记者?总之,色诺芬的行为是充份体现了一名战地文学工作者的特点——他先是参加了小居鲁士的雇用军,后来军队因小居鲁士阴谋败露而哗变,色诺芬带领军队在波斯腹地作战——这是他的成名作《远征记》的主要内容。

其后,色诺芬做为雅典人,在小亚细亚服役期间结识了斯巴达国王阿格西劳斯二世,两人相谈甚欢引为知己,于是色诺芬转投了阿格西劳斯二世。

斯巴达与雅典一向因为霸权争夺而水火不容,好嘛,色诺芬这算是转投敌国了,并且在斯巴达与雅典联军的战争中打败了自己的母国雅典,被雅典定为叛国罪,这就是色诺芬有意思有血泪的一生,看得出,他一定是个血性的、至情的人。

色诺芬与苏格拉底交好,算是他的学生。苏格拉底的言行很大一部分被色诺芬记载在《回忆苏格拉底》一书中,也是后来研究思想史、人物史的一手资料。

他在服役期间的战事情况,先后写出了著名的《远征记》《希腊史》等,也是研究古希腊、小亚细亚、中亚、波斯帝国等重要的史料来源之一——《希腊史》的成就并不高,主要是对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进行续编,但因色诺芬用笔谨慎,少讹传而多实记,所以他的两部历史著作两千多年来,至今仍是历史学家们研究古代战争和历史的重要来源之一。

安提斯泰尼

安提斯泰尼的主要成就是继承了苏格拉底的伦理道德思想,并进一步的创造了犬儒主义。

安提斯泰尼曾跟随智者学派的高尔吉亚学习,后来结识了苏格拉底并拜其为师。苏格拉底是反对智者学派主张的,老苏主张认识自己,研究本我、知识即美德,这一切都成为犬儒学派的精神来源。犬儒学派反对柏拉图的理念论,关于犬儒一词的来源,在第一篇中讲第欧根尼时有讲到,这里再表述一番。

犬儒这个词说法,主要讲犬字,它来源于创始人安提斯泰尼的家乡居诺萨格(Kunosarges)。KUNO这个词在古希腊语中就是狗的意思,而安提斯泰尼及其门徒所奉行的平庸深邃正是以狗样的生活行为而表现内心严苛的道德标准,所以他们自称为狗,这是一种自我标杆特立独行的方式。犬儒就是对他们这派行为思想的贴合解释。

阿尔西比亚德斯

阿尔西比亚德斯(Alcibiades)一般又译亚西比德。他是少年成名的雅典著名军事指挥官,可以说,他在青少年时春风得意,但仕途和人生并未一帆风顺,最终被杀。

阿尔西比亚德斯参加过两次伯罗奔尼撒战争,并在战争中作战指挥勇猛。虽然雅典战争中最终落败,并因此与斯巴达签下了五十年友好和约,但青年的阿尔西比亚德斯却为此愤忾,于是为破坏这份协定多方联络雅典的同盟,并发动了西西里岛争夺战,结果在曼提尼亚战役中雅典再次被斯巴达打败。战争过后,雅典人用陶片放逐法驱逐了阿尔西比亚德斯,他被迫流亡斯巴达。

但在斯巴达的日子同样不好过,斯巴达人过惯的是刀头舔血的日子,节俭而尚武,这对阿尔西比亚德斯来说并不好过,并且斯巴达的主战派也对这位只会夸夸其谈的人毫无好感。

早在雅典风光的时候,阿尔西比亚德斯就提出了西西里远征的构想,但战争的结果却使他被放逐,于是在雅典发动西西里争夺战的时候,身在斯巴达城邦,但过的并不如意的阿尔西比亚德斯决定一血在雅典的前耻,将雅典远征西西里的计划全盘通知给了斯巴达人,毫无悬念,雅典人远征西西里付出了惨重的代价,4万多人的军队几乎全军覆没。

阿尔西比亚德斯因此次战事在斯巴达得以掌权,并一时风光无两,这引起了斯巴达鹰派将领和实权人物的嫉恨,于是阴谋将他处死,得到风声的阿尔西比亚德斯于是逃亡波斯。逃亡波斯后,在斯巴达人的压力下,阿尔西比亚德斯最终被波斯总督处死。

阿尔西比亚德斯是苏格拉底的学生,两个人的关系也非常要好,他非常崇拜苏格拉底,对苏格拉底的学术思想奉为真理。

毕达哥拉斯、阿维洛伊、伊壁鸠鲁、德谟克利特

上图中,一位手捧书本的秃头老者是毕达哥拉斯,在毕达哥拉斯的身后,头缠着包头巾并伸着脖子看他的是阿拉伯学者阿维洛伊。

阿维洛伊身后是一个露出正脸的金发的少年,据说他是乌尔比诺的公爵小罗斐尔。毕达哥拉斯右手下方,一个身穿黄袍,一边探头聆听一边在记录的是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在德谟克利特身后柱子的上边,头戴桂冠也在记录的另一位哲学家伊壁鸠鲁。

毕达哥拉斯毕达哥拉斯是个很有趣的人,而且作为古希腊乃至影响整个世界思想史的人。毕达哥拉斯早年也生活在小亚细亚的一个城邦,一个叫萨摩斯岛的这么个小城邦。早年呢,他也师从过米利都学派的第二大哲学家阿纳克西曼德,所以他后来提出的数本原说,和阿纳克西曼德的阿派朗之间也有一种思想联系。后来毕达哥拉斯由于思想和政治方面的原因,他当时得罪了萨摩斯城邦的僭主,不得不流亡,然后漂洋过海,来到了这个位于南意大利的一个叫克罗顿的城邦定居下来,在这个地方创立了他自己的学派。毕达哥拉斯学派是一个带有神秘主义色彩的群体,这个群体既是一个科学的群体,同时也是一个宗教的群体。毕氏学派本身就很好的就说明,在古希腊,科学于与宗教,还有哲学,是很难区分开来的。毕氏学派就典型的具有这三者合一的特点。毕达哥拉斯学派自从创立之后,延续了九百年之久!比世界上大部分的王朝的政治生命都要长,一直到罗马帝国时期,因为它被认定是希腊的异教学派,当基督教被确立为国教以后才被取缔。毕达哥拉斯学派,就是这种明显把科学和宗教揉合在一起的群体。据记载,毕达哥拉斯本人,既是一个伟大的数学家,同时又是一个神秘主义宗教的创始人。他的教派是受希腊民间,尤其是南意大利地区这种相对落后,在希腊这种自然宗教普遍的地方,也算是一种带有异教色彩的宗教,叫奥尔弗斯神秘祭。这种神秘宗教,它的基调是那种阴郁的悲观主义,宣扬的是轮回转世的思想。他的学派里面有许多禁忌。比如说,这个学派不许吃豆子!不许践踏豆子地!不许吃动物的心脏!不许迈过门闩,等等。。而这种稀奇古怪禁忌的,最终导致了毕达哥拉斯死在了这些原始神秘的禁忌上!据说,有一次他和他的学生们,一方面在讲学,在学习科学知识、数学知识,一方面又做着些原始祭祀的活动时候,(感觉很滑稽啊)被人告发。当时士兵把他讲学的地方围困住了,他在他学生的帮助下呢,就跑了出来。结果,遇到一片豆子地,后有追兵,他又不肯践踏豆子,于是被抓住,最终被杀死!阿维洛伊

阿维洛伊是西12世纪中末期西班牙的穆斯林哲学家、医学家。12世纪时,摩尔人学者大量翻译了古希腊哲学家们的思想及其著作,但在翻译并解释的过程中,逐渐的产生了不同的理解和延伸,这一现象如同解释基督教义时,也一样的产生不同歧义和学派的现象。

当时摩尔人穆斯林阿维洛伊一直是钻研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学者,他代表了摩尔人西部地区研究亚里士多德思想的开端。他主张“理智实体论”即,即理智乃存在于人的身体和灵魂之外的独立实体,和“理智独一论”,即,所有的人只有一个可能理智。

这种阿维洛伊式的亚里士多德主义对后来的经院哲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就其主张为:

物质在时间上是无始无终的,但是在空间上是有限的,所谓从“无”中创造出世界的学说,是神学家最荒谬的臆造之一。

“双重真理论”:哲学和宗教归根到底导致同一个真理,二者追求真理的形式不同,哲学高于神学。(托马斯阿奎那有句名言正好与之相反——哲学是神学的婢女)

到十三世纪中期,经院哲学中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托马斯阿奎那,站出来反对阿维洛伊,这就是托马斯阿奎那与阿维洛伊的“理智学说”之争,这成为中世纪神哲学史上的一场极其重要的学术之争。

关于阿拉伯文明和经院哲学不过多的赘述了,对阿维洛伊简单概括来说:欧洲文明在承继希腊文明的同时,还有阿拉伯文明横亘在其间,而阿维洛伊对亚里士多德思想的研究及解释,恰好的在12世纪末,欧洲文艺复兴开端之前,如同一股旋风般扫向欧亚大陆——无论争议褒贬与否,他都无可争议的形成了这股思想风潮,而这股风潮足足影响了欧洲思想史几百年之久。

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

伊壁鸠鲁从15岁开始跟随德谟克利特学习,是他忠实的追随者,而德谟克利特的导师则是古希腊原子论的奠基人,大思想家留基伯。

德谟克利特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人物,他不仅是大哲学家,同时也精研数学、物理学、军事学、修词学、天文学、动植物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更兼具音律、建筑、绘画、雕塑和文学诗歌......,如此博学的人,竟然是多年前的老古人,你能想象吗?

德谟克利特继承了留基伯对原子理论的主张,可以说,德谟克利特是原子论的创始人,而伊壁鸠鲁的原子论,与德谟克利特的主张还是不完全一致的。

德谟克利特原子论主张:万物的本原是原子与虚空。原子是一种最后的不可分的物质微粒。宇宙的一切事物都是由在虚空中运动着的原子构成。所为事物的产生就是原子的结合。原子处在永恒的运动之中,即运动为原子本身所固有。虚空是绝对的空无,是原子运动的场所。

原子叫做存在,虚空叫做非存在,但非存在不等于不存在,只是相对于由充实的原子而言,虚空是没有充实性的,所以非存在与存在都是实在的,世界是由原子在虚空的漩涡运动中产生的,宇宙中有无数个世界在不断的生成与灭亡,人所存在的世界,无非是其中正在变化的一个。

所以他声称,人是一个小宇宙。对此不做过多的学术报告了,德谟克利特的思想主张全部记载于他两部著作《宇宙小系统》《宇宙大系统》中。

芝诺、欧几里德、拉斐尔、索多玛、琐罗亚斯德和布拉曼特

图中上方,身穿红袍的老者是斯多葛学派、塞浦路斯岛人芝诺(不是南意大利爱利亚学派、巴门尼德的学生、提出飞矢不动的那个芝诺);位于芝诺的画面右侧是波斯拜火教(祆教)创始人琐罗亚斯德。

画面下方,一群人围绕在一个秃顶老者周围,而那个正在用圆规画图的老者是数学家欧几里德;位于欧几里德身后,手托蓝色球体的是大建筑学家、拉斐尔的好友布拉曼特;布拉曼特对面一位身穿黄袍,头戴冠冕手托天体仪的天文学家托勒密;托勒密身旁右侧的是索多玛,而索多玛与托勒密之间那个头戴小帽,只露出一点点脸的人就拉斐尔本人。

芝诺

斯多葛学派的芝诺是哲学思想史上,自然法理论的奠基人。“斯多葛”在古希腊语中是画廊、亭廊的意思,他因常常在雅典的广场上某个走廊中聚众讲学,因此该学派又被称为画廊学派,而芝诺正是斯多葛学派的创始人。

斯多葛学派中,后来产生的著名人物是相当多,比如大雄辩家、修辞学家、剧作家,古罗马政治家、哲学家塞涅卡;古罗马五贤帝之一,曾遣使与中国汉朝交通,著有《马上沉思录》的著名“哲学家皇帝”的马可奥勒留等等,这些人物为斯多葛学派的思想再续辉煌,成为思想史上不可磨灭的一页。

斯多葛学派思想,从后世划分来说属于唯心主义哲学思想。芝诺主张:“世界理性”决定事物的发展规律,而芝诺主张的“世界理性”,其实就是“神性”——人是世界理性中的分子而已。

他宣称,社会过于纷乱,人类对于世界而言应是一个整体;从社会次序来讲,应该只有一个国家、一种公民,即宇宙公民。

斯多葛学派的思想中,真正流传万世的是气主张的天赋人权、人人平等这个观念,这种人文主义思想,称为当今世界的普世价值。

更因斯多葛学派中的著名学者从者如云,尤其在古罗马帝国时代的发展,对后来西方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巨大。

欧几里德

《雅典学堂》中欧几里得的题目:蓝色线段平行且GE=AH,则橙色线段相等——你做做看

欧几里德被誉为几何之父。欧几里德几何学影响了两千年直到今天。在欧几里德之前就兴起了几何学,从上节的毕达哥拉斯中就讲到,几何学诞生于埃及,但真正得以发扬和运用的正是古希腊和毕达哥拉斯学派。

但这时候的几何学仍然不是系统性的,对许多形与质的问题不能准确把握,多是一些零散的公式、公理,彼此之间又不能很好的产生联系,更没有严格的逻辑论证。

《几何原本》的诞生,对于几何学、数学和科学的未来发展,对于西方人的整个思维方法都有极大的影响。《几何原本》是欧洲数学的基础,提出五大公式,欧几里得几何,被广泛的认为是历史上最成功的教科书。

欧几里得也写了一些关于透视、圆锥曲线、球面几何学及数论的作品,而《几何原本》则成为古希腊数学发展的顶峰——欧几里得将公元前七世纪以来希腊几何积累起来的丰富成果,整理在严密的逻辑系统运算之中,使几何学成为一门独立的、演绎的科学。

托勒密与布拉曼特及索多玛

早在公元前的三到四世纪时,古希腊人就摆脱了宗教创世说,懂得了地球的存在,但对于对地球及天体的运动规律仍不能清晰的把握,对天体运动规律的争论也纷繁复杂,各家学说不一,这种现象一直到托勒密提出的“地心说”时才真正的不如了科学观范畴。

托勒密

托勒密总结了希腊古天文学的成就,写成《天文学大成》十三卷。其中确定了一年的持续时间,编制了星表,说明旋进、折射引起的修正,给出日月食的计算方法等。他利用喜帕恰斯的大量观测与研究成果,把各种用偏心圆或小轮体系解释天体运动的地心学说给以系统化的论证,后世遂把这种地心体系冠以他的名字,称为托勒密地心体系。

巨著《天文学大成》十三卷是当时天文学的百科全书,直到开普勒的时代,都是天文学家的必读书籍。《地理学指南》八卷,是他所绘的世界地图的说明书,其中也讨论到天文学原则。

他还著有《光学》五卷,其中第一卷讲述眼与光的关系,第二卷说明可见条件、双眼效应,第三卷讲平面镜与曲面镜的反射及太阳中午与早晚的视径大小问题,第五卷试图找出折射定律,并描述了他的实验,讨论了大气折射现象。

布拉曼特是大建筑学家、拉斐尔的好友。

《雅典学院》中的索多马不是圣经中提及到的那个堕落的城市索多玛——圣经中的索多玛是一个耽溺男色而淫乱、不忌讳同性性行为的性开放城市。在英文中,由“Sodom”一字所生出的词汇“Sodomy”则指男性之间的肛交,直译通常则为“鸡奸”,是带有刑事和贬义的词语。

索多马

索多马原名乔万尼?安东尼奥?巴齐(GiovanniAntonioBazzi),年出生于意大利伦巴底的费尔拆利。起初,他跟随伦巴底画派画家马丁诺?斯班佐陀(MatinoSpanzotto)学画,年到0年间,他又在米兰追随艺术大师达?芬奇学艺,早年的求学与勤奋为他的绘画艺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年,应斯班诺齐家族之邀,年轻的索多马来到了锡耶那,开始了他的艺术生涯。在那里,他与著名画家平图里乔(Pinturicchiao)一起,奠定了16世纪锡耶那画派成熟时期的风格,并度过了他艺术创作的黄金时代。

琐罗亚斯德

琐罗亚斯德出生在公元前7世纪左右的波斯一个没落贵族家庭。该宗教已存在两千五百多年,至今仍有信徒,该教的经典为《火教经》。

琐罗亚斯德创造祆教之前的波斯地区是多神论政教合一,琐罗亚斯德一改多神论,提出一神论和二元论融合为一体的拜火教神学。在拜火教中,只有一个真神,他的名字叫“阿胡拉马兹达”,也存在一个凶神,他的名字叫“安格拉曼纽”。

琐罗亚斯德死后,他的拜火教到了波斯帝国时期得到了很好传播,历代波斯皇帝都是拜火教的信徒,但到亚历山大大帝灭亡波斯后,拜火教也随之遭到镇压,这种低潮一直持续到萨珊王朝时,拜火教才继续被立为国教。

公元世纪六以后,阿拉伯人在军事上不断的取得了胜利,这个时期的伊斯兰教早已扩散至整个阿拉伯半岛及更远的非洲地区,许多原波斯帝国、叙利亚、阿拉伯地区的拜火教信徒或被迫或转信伊斯兰教成为了穆斯林。

对于拉斐尔的《雅典学院》这幅壁画作品中的大部分人物,国际上的学者专家尚没有全部的定论,但这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哲学史上这些这学家们的思想,如果能给大家带来启发,这才是主要的。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umeiaa.com/ddts/602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