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江门侨乡(地方)文化得到有效保护与深度发掘,形成了大湾区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与村落、世界记忆遗产“五邑银信”、江门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等为代表的侨乡文化品牌,拥有7个国家级非遗项目,29个省级非遗项目及58个市级非遗项目等重要文化资源。在发挥自身区域与产业优势的同时,江门应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的“人文湾区”和“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重要平台”建设要求,进一步提升文化软实力,为湾区塑造人文精神提供案例。
滨江新区位于江门市北部,是江门未来的核心功能区。滨江新区得天独厚,区域的文化元素丰富、底蕴深厚,拥有近千年历史的古镇——棠下镇,内有“后珠玑巷”之称的良溪古村、陈垣故居等人文旅游景点,也拥有罗氏柑普茶制作技艺、龙舟、周家拳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新区建设彰显了现代体育文化、生态园林和滨水景观文化要素。对应《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人文湾区“保护、宣传、利用好湾区内的文物古迹、世界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支持弘扬以粤剧、龙舟、武术、醒狮等为代表的岭南文化,彰显独特文化魅力”的要求,滨江新区应进一步保护、宣传、利用好地方文化,加强地方文化传承发展,打造侨乡文化精品,繁荣文化市场,为人文湾区建设助力。
滨江新区区域图
滨江新区地方文化分布图
滨江新区区域内文化项目保护传承和进一步发掘其文化内涵是重点,如何开发利用、发展是难点,将地方文化元素有机融入新城建设是关键。例如:如何进一步发掘千年良溪古村和陈垣故居的深层次文化内核,探究中原文化—客家文化—岭南文化—侨乡文化的关系,如何创新发展和丰富其文化内涵,与滨江新区建设进行有效融合,均有待进一步开展调查与研究。
一、调查情况和结果分析
(一)江门滨江新区地方文化概况
1滨江新区的重要古迹一是良溪村。良溪村位于江门蓬江区棠下镇,面积约7.56平方公里,现有居民多户,常住村民余人。据不完全统计,良溪古村旅外乡亲人,其中港澳同胞人,海外华侨华人人。南宋绍兴元年(年),罗贵带领36姓共97户人家从南雄珠玑巷迁徙至良溪村落户,其后人以良溪村为原点,逐渐向五邑地区及珠三角周边扩散,被历史学家誉为“后珠玑巷”,将良溪古村喻为“珠三角”的“文明始地”。良溪村现存古建筑贞节牌坊1座,祠堂2间,庙堂2间,碉楼2座,名人故居6间,商铺4间,此外还有若干明清时代的民居。旧建筑整体保存良好,内在装饰的砖雕、木雕古朴精美,展现出浓郁的地方文化的特色。年开始,良溪村先后被评为“广东省历史文化名村”“广东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年,良溪村的罗氏大宗祠与罗贵墓共同被列为广东省第六批文物保护单位。年初,良溪村被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定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二是石头村。石头村,位于广东省江门市蓬江区棠下镇南部3.9公里处,面积9.38平方公里。石头村辖下有南山、椅山、双社、蓬莱、岐山等14条自然村,已有年的历史。
村内现有始建于乾隆年间后重修的接龙桥、具有岭南特色的陈氏宗祠、萃华书院等古迹,较为完整地保存了传统岭南村落民居的风貌。当地端午龙舟竞技等传统习俗源远流长,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吸引了众多游客。另一方面,石头村是历史学家陈垣、中国工程院院士陈灏珠等人的故乡。村中陈垣故居保存完好,现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江门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江门市中小学德育、党员教育基地等。
2滨江新区的非物质文化一是良溪村的罗氏柑普茶制作技艺。罗氏柑普茶为良溪村特产,始创于道光廿七年(公元)。年“罗氏柑普茶”商标成功注册,年其制作技艺成为广东省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罗氏柑普茶的始创者罗天池,被誉为“粤东四大家”之一,他所制作的柑普茶茶水口感醇厚,气味芬芳,还具有止咳化痰的功效。柑普茶在良溪流传开后,又传到鹤山、新会、开平等地。罗氏柑普茶加工仍保留传统纯手工制作,用传统工艺与工匠精神做柑普茶,传承江门地方文化和良溪精神。柑普茶与新会陈皮一道成为江门的文化符号。
二是石头村的龙舟文化。石头村素有“龙舟之乡”的美誉,赛龙舟已有多年的历史。村中的“接龙桥”建于清朝乾隆年间,是迎接各村龙舟前来参加竞渡的地方,还有古赛道、观舟园、观龙路、接龙亭、聚龙湖等,这些古建筑见证着石头村悠久的龙舟文化。村中有端午节民谣:“初一起龙船,初二忌龙船,初三初四扒断臂。”端午节的龙舟活动包括:起龙舟、校龙舟、赛龙舟、吃龙船饭、龙船探亲、坞龙舟等一系列项目,历史悠久。近年来,每到端午节期间,石头村通过举办龙舟比赛的形式,传承发展龙舟这一传统活动。
三是棠下的周家拳。周家拳发源于棠下镇沙富村,始创于民国初年,于年入选江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资料显示,周家拳自周家兄弟开馆授徒始,周家周仁义堂在广东、广西,特别是西江河沿线设立分馆有80多家。抗日战争时期,周家拳各分馆曾参与保卫抗战,南海九江周家拳分馆英勇堂成立了抗日大刀队。改革开放后,周家周仁义堂发展迅猛,周家拳分会馆遍及新加坡、波兰、美、英及港澳台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
3滨江新区现代文化要素一是现代体育文化。江门滨江新区建设,市政文化工程主要以江门体育场馆为标志。江门体育场馆外形设计以“水——灵动、优雅,火——热烈、向上”的精神为主题,并将“水”和“火”的形象融入到场地设计及建筑造型设计中,体育的动感与现代艺术美感实现完美结合。目前,江门体育场馆在对外运营中,先后举行了国际排球赛、广东省篮球赛等赛事,较好宣传了曾培养过多名奥运冠军、具有厚重体育文化底蕴的江门城市形象,大大提高了江门作为“中国侨都”的影响力和美誉度。
二是生态园林文化。滨江新区区域内生态园林元素丰富,拥有大雁山森林公园、龙舟山公园、群星公园、棠下公园、新昌公园、丰乐公园、东山公园、鹅蛋山公园等,这些公园可分为风景名胜公园、镇街公园和综合性城市公园,共同构成了滨江新区生态园林文化体系。其中,龙舟山公园每年的端午节都会有传统的龙舟竞赛。丰乐山公园因地制宜连塘造湖,并利用原有梯田菜地改造成梯田花卉长廊,形成了“浪漫梯田”。滨江新区拥有各具特色的公园,生态园林、文化元素丰富。
三是滨水景观文化。滨江新区重视“水城”建设,利用西江引水工程,优化现状水网与规划人工水系,打造精品滨江水岸线景观,形成“城在水中、水绕城边”的生态园林水城。区内通过已经建成的天沙河景观带、小蓬莱人工湖和正在重点建设的蓬江湖、天溪湖等重要景观节点,与各个地块内的小区支流水系串联,形成“主河绕城、支流成网”的水系网络,实步展现了“水城”格局。
(二)文化建设调查结果和情况分析
1地方文化知名度有待提高针对滨江新区地方文化,我们设计了调查问卷进行研究。网络问卷76份,有效76份;实地调查份,回收份,有效份。以下主要选用部分对比数据:
受访者对滨江区域地方文化了解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调查对象对罗氏柑普茶制作技艺以及陈垣故居的认知程度较高,均超过40%,但良溪村和石头村的知名度较低,仅为38.16%和26.32%。
受访者对陈垣故居位置了解情况
受访者对陈垣了解情况
受访者对柑普茶创始人了解情况
对即使是认知程度较高的陈垣故居,73%的调查对象不知道陈垣其人,超过64%的调查对象不知道故居位于石头村。柑普茶也存在类似问题,75%的调查对象不知道柑普茶的创始人是谁。
受访者对良溪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了解情况
受访者对良溪村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了解情况也不高,其中有51.32%了解柑普茶制作技艺是非遗项目,42.11%选择不知道。
2地方文化与侨乡特色融合度浅数据显示,多数受访者对滨江新区历史文化价值与特色认同同较高,受访者中认同古村落文化达60.53%,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达76.32%,陈垣故居达71.05%。但是,通过现场走访与实地考察,新区建设融入地方文化、彰显侨乡特色上元素不多,表现手段不够,特色不鲜明,对侨乡文化相关的规划较少,与有“第二批全国特色小镇”之称的棠下镇文化特色融合不够。
受访者对滨江新区历史文化价值与特色认同情况
3地方文化开发欠保护与规划调查显示,有77.63%的受访者认为群众缺乏保护意识,67.11%认为政府保护工作还不够完善,57.89%认为受城市发展破坏。加强区域内地方文化保护与规划利用成为公众的声音。同时,通过走访政府相关部门也反馈到,滨江新区对文化建设、特色彰显、建设标准等没有出台明确的政策法规和建设准入标准;在新区建设中,对区域内地方文化如何保护、开发与利用,如何将地方文化融入新区现代化建设中,规划与指引欠具体,系统性规划不够。
受访者对滨江区域地方文化传承发展受到影响的看法
二、其他地区文化建设启示
(一)本地梁启超故居保护开发经验
梁启超故居位于新会区会城镇茶坑村,是梁启超先生出生和少年时期生活的地方。故居建于清光绪年间,建筑面积平方米,由故居、怡堂书院、回廊等建筑组成。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走访梁启超故居的过程中我们了解到几点,地方政府注重对故居的保护与利用。年以来,新会文物部门对故居先后进行了三次全面修缮;于年在故居的旁边增建纪念馆和纪念广场,馆内陈列了梁启超先生的事迹和家人情况简介。新会区政府将区域主要大道命名为“启超大道”,以此纪念;同时将故居建成江门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与当地的小学联合举办相关活动;并通过白癜风能冶好吗治疗白癜风什么方法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