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白癜风偏方 http://m.39.net/pf/a_4658932.html
作者简介
童明,原名刘军
加州州立大学洛杉矶分校英语系终身职教授,本校杰出教授(UniversityOutstandingProfessor),美国学术期刊《东西方思想》(JET)编委,国内《中国翻译》和《外国文学》的编委;现任西安外国语大学特聘教授、浙江大学客座教授、杭师大木心研究中心名誉主任。
输12
摘要:文章首先提出中西比较是在探索差异前提下的“求通”,认为钱锺书、张隆溪代表的“求同”或"求相似“的主张似有不妥:比较所呈现的,往往是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异同交叉,是相对主义基础上和他者的互补、互通、乃至杂糅。从这个方法论出发,文章仔细梳理始于张隆溪(更早始于钱锺书)关于结构的一场重要争论:西方的”逻各斯“和东方的”道“(简称为:“说西-道东”)是否可以等价齐观,以及这是否是中国有逻各斯中心的证据。作者从“逻各斯中心”和解构的主旨大局谈起,论及争论的缘起,进而论及中国确实有逻各斯中心以及抵抗这种中心的解构,但是把"说西“和”道东“等同起来恰恰是一个论证的错误。柏拉图的“逻各斯”或“逻各斯中心”是以二元对立辩证法和尊崇圣言为主要特征的:柏拉图的这个本体思想不同于柏拉图之前对“逻各斯”的理解,与老子的“道"更是南辕北辙。文章最后提出一个重要观点:柏拉图的二元对立(以及与之同源的黑格尔辩证法)和以阴阳学说为特征的所谓中国辩证法,也有重大的区别。熊十力、杨献珍、冯友兰等实质上已经参与了”说西-道东“的讨论,而且这场讨论远远没有结束。文章提出的问题尚待诸位方家深究细查,方可使解构融入中国语境。
关键词:解构;逻各斯中心;中戏比较;道;阴阳‘二元对立;钱锺书;张隆溪
解构应该做广角观。解构的命名以及理论表述虽归功于德里达,但其智慧在德里达之前就时有所见,其中不乏自然生发的解构者,而无论文采还是思辨境界都更高一筹者,当属未冠有解构之名却有解构之实的尼采。尼采、海德格尔、弗洛伊德都是德里达解构的重要源头。德里达之后,西方思想史上的解构潜流,渐成如潮之势。广角论解构,迄今还有一个有待深入的领域:中西比较之下的解构。这自然先要在西方语境里厘清端倪,再思考解构和中国的关联。不过,中西比较的方法必然是前提。本文拟探讨的几个相关问题是:中西比较方法论、“逻各斯”和“道”是否是一回事、中国有没有逻各斯中心、中西两个不同的辨证法的对比,等等。目的是引起讨论,将更多问题留给诸位学问家深究细查,使解构深入到中国语境之中。
1
—方法论:异同交叉的中西比较—
相异和相通。中西比较的焦点和研究方法应该是什么?中国学者对此有不同的见解。理想的中西比较应该是双向思考并且互动的,然而无论在西方和东方,比较学在很长时间里都是各说各话,各自为政,思考呈现单向思考。全球化时代,东方西方、西学和中国学之间交集越来越多。虽然西方的汉学家看中国时有偏差失误,但汉学的作用仍然不可或缺。这不仅因为他们时常“旁观者清”,而且中国文化要融入世界,离不开西方人的接受和译介。反之亦然:西学要融入中国,也离不开中国人的译介和接受。
西方确实长期有欧洲中心的“傲慢与偏见”,并以哲理和学理面貌出现。如黑格尔堂而皇之地宣称,欧洲语言更具有逻辑性和多意变化的能力而优于中国语言及其文化。张隆溪先生在“The‘Tao’andthe‘Logos’:NotesonDerrida’sCritiqueofLogocentrism”一文中,曾对黑格尔的偏见予以恰如其分的反驳(参照-87)。因为不放心欧洲中心的传统,中国学界常有质疑西方人的汉学是否可靠的声音,由质疑又产生了这样的推论:某些西方人出于中国的偏见,过多强调华夏文明和西方文明的差异,以至于认为中西思想模式彼此对立,视中国为“绝对的他者”。有鉴于此,有人提出中西比较应“求同”,主张不同文化在思想方式上具有“共性”,中西比较应该侧重两种文明相同之处。
持上述看法的学者当中,张隆溪先生的声音最为清晰。他“坚信[中西]有共同的人性与真理”(《访谈录》)。从这个视角出发,他反驳过法国汉学家于连(Fran?oisJullien)关于中西文明的思想方式各不相同的观点。张隆溪先生对中西比较的看法和方法,很大程度上师承了钱钟书先生。他在一次访谈中说:“我后来的研究其实就受到他[钱钟书]很大的影响。钱先生曾经说过:‘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在我看来,这正是他本人最根本的学术立场,这种立场也是我所深深认同的。这就是我后来之所以长期从事中西文学、文化比较研究的一个重要原因”(《访谈录》)。钱先生的求同,表现为他对中西之间相似之处的浓厚兴趣。《管锥集》将中西文化之间相似的词语和概念大规模并列、比照、评注,其中不乏灼见。但大面积的并列也时有未能细查之处。于连的中西观确实有待商榷,不过他说钱先生的方法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