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6月,敦刻尔克大撤退结束后,巴黎沦陷,法国政府投降,但由于轴心国并未占领法国全境,因此许多地区陷入了混乱状态,而法国海军在先前的战斗中损失不大,这支世界第四海军一旦落入轴心国手中,对英国本土的威胁不言而喻,于是英国海军开始试图解除这一威胁。
7月,英国方面要求法国政府控制范围外的法国舰队解除武装,但停留在米尔斯克比尔、达喀尔等地的法国主力拒绝配合英国人,皇家海军则派出舰队在港口外与之对峙。米尔斯克比尔港中的法国主力包括布列塔尼、普罗旺斯、敦刻尔克、斯特拉斯堡四艘战列舰,而与之对峙的皇家海军H舰队则有战列巡洋舰胡德、两艘QE级和航母皇家方舟。
由于法国人拒绝了英国人的“最后通牒”后,英国舰队开始对攻击港口内的法国舰只,法国海军在准备并不充分的情况下仓促应战,港口内的地形也不利于舰只机动,难以组织像样的反击。最终在交火结束后,布列塔尼殉爆,普罗旺斯和敦刻尔克坐沉,只有斯特拉斯堡和一部分轻型舰艇得以突破英国人的封锁,逃往土伦(最终在土伦自沉)。停留在达喀尔的战列舰黎塞留也遭到了英国海军的攻击,尽管受到了一定损伤,但也成功反击了两艘英国战列舰并突破了封锁前往美国。
其后至今的数十年间,英国人这种对昔日盟友动刀的行为被许多人认为是无耻的背叛,但事实真的如此么,不妨来看看英国人的“最后通牒”内容究竟是什么。
选项A:加入英国海军并与之为战争胜利同德国或意大利交战。
选项B:在英国海军的控制下将舰只驶往英国港口交予英国保管,抵达目的地后船员将被遣返。
若法国人选择A、B中任意一个选项,且有舰只在战争中被损坏,英国将照价赔偿。(这方面其实英国的信誉还可以,早在一战期间皇家海军就征用了许多尚未交付的外贸舰艇,并确实按日支付了战争期间这些舰艇的租金,若订货方在战争结束后依旧打算接收这些舰艇,除租金外还有不小的折扣,当然某因为英国人扣了船就跳反的土耳其自然就没这个待遇了)
选项C:在英国人监督下,将舰队驶向法国的海外港口如马提尼克(加勒比海)并在那里解除武装遣返船员,或将舰只交予中立的美国保管直到战争结束。
如果6小时内没有得到法国方面关于上述任何一条的答复,皇家海军将被迫开火击沉所有法国舰只。
不难看出其实这份最后通牒并没有想象中那么不通情理,但为何法国人选择了强硬到底呢。答案竟然是法军统帅所了解的英国方面的态度和上文根本不同,由于英法几百年来微妙的关系,以及其他原因,法国人认为英国强迫他们“向英国投降”,对于这种要求,法国人强硬到底显然是可以理解的。
年,美国尚未参战,欧洲大陆沦陷,只有英国独自对抗轴心国的威胁,在这一大环境下,英国竭尽所能避免法国海军落入轴心国之手显然是合理的,而法国人则因为种种原因,没有接受英国人任何一条比较合理的提案,而是选择了自杀,这一事件也导致了人在这场无意义的冲突中丧命。
而成功突破英国人封锁的法国舰只中,前往土伦舰队全部自沉,倒是黎塞留在美国参战后接受了防空改造并以自由法国的名义加入了盟军舰队,年同英国东方舰队一道反攻印度洋并参加了东京湾受降仪式。
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