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个群众工作能手能把群众工作做

他们是做好基层群众工作的中坚力量,他们进群众门、说群众话、帮群众难、解群众忧,他们把群众当亲人,把诉求当家事,总看群众还需要什么,总问自己还能多做些什么,他们用实际行动引导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他们就是我们寻找的“群众工作能手”。

“新疆访惠聚”今日推出“五个”新作为展示第12期,让我们一起看看这些群众工作能手都有哪些好做法、好经验值得我们学习。

索克满村的“孺子牛”

记新疆农业大学驻阿瓦提县拜什艾日克镇索克满村工作队副队长赛福丁·阿布拉

“赛老师,麻烦你快来看一下,我们家的牛好几天不吃饲料了。”接到村民玉散·祖布屯电话,赛福丁·阿布拉立刻赶往他家。赛福丁是新疆农业大学驻阿瓦提县拜什艾日克镇索克满村工作队副队长。年驻村以来,他扎根农村、俯下身子、深入群众,被百姓称为索克满村的“牛博士”。

深受村民信任的“牛”大哥

在赛福丁的工作日志中,有一句话一直激励着他,那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要面对面、心贴心、实打实做好群众工作,把人民群众安危冷暖放在心上,雪中送炭,纾难解困,扎扎实实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最困难最忧虑最急迫的实际问题。”

两年半来,赛福丁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这句话。从走访到走心,他一步一个脚印,用热情和诚恳赢得了村民的喜爱和信任。

年初,棉花丰收后的村民本该享受收获的喜悦,但艾则孜·木萨等4名村民却一脸愁容地来找赛福丁。“赛福丁,你可要帮帮我们,总共50万元呀!”原来,年底棉花收购时,他们因为不识字、不懂法,签订的棉花销售协议存在许多漏洞,有的甚至只是口头协议,4个人的50万元棉花销售款迟迟未能兑现。

赛福丁听完,当即就和他们前往棉花收购厂了解情况,并与负责人协商,却无功而返。“不能让群众利益受损害!”接下来几天,赛福丁每天研究合同、查阅相关法律资料,找镇、县相关部门介入协调,并多次找收购厂老板讲政策、讲法律。在赛福丁的努力下,艾则孜等4人终于拿回了棉花销售款。

“赛福丁平时是一个儒雅的大学教授,但只要村民遇到困难,他就立刻变成一头倔强的牛,谁也别想拉回来。”说起赛福丁为群众解决困难的热情和执著,队友们钦佩地说。

畜禽疾病防治的“牛”专家

年3月,工作队在村里成立了“解民忧、惠民生”畜牧兽医流动服务站,配备了6万多元的药品、医疗器械和1辆流动服务车。这下,赛福丁这个动物医学专业的博士可有了“用武之地”,他把联系方式喷印在流动服务车上,随时为村民提供服务。

今年初,村民艾合买提江·阿布拉养的鸽子患了病。看着成群的鸽子低头耷脑,艾合买提江又急又心疼,却无计可施,焦急中,他拨打了赛福丁的电话。不一会儿,赛福丁开着流动服务车赶到了,他一边安慰艾合买提江,一边细心观察鸽子的症状。

下药方、配药、调整治疗方案......一连几天,赛福丁大部分时间都和鸽子们待在一起。终于,鸽子病情好转,艾合买提江舒了一口气,“赛福丁的水平太高了,多亏了他,挽回了我近10万元的损失。”

驻村以来,赛福丁和他的畜牧兽医流动服务站为当地群众免费提供家畜家禽繁育、疾病防治服务0多次。流动服务车跑遍了拜什艾日克镇27个村,为群众挽回直接经济损失多万元,还为当地培养了8名农民技术员。

“赛福丁来了以后,大家科学养畜、疫病防控知识明显提高了,原先牲畜一生病就屠宰的落后观念得到转变。”村党支部书记吐尔逊江·斯迪克说。

拓宽致富门路的“牛”顾问

为了帮助村民增收致富,村“两委”号召村民实施土地流转,发展农业规模经营,由阿瓦提县某现代农业有限公司对土地进行集中管理,年底按照每亩元给农户付承包费。

刚开始,很多村民不理解,“离了土地,我们干啥去?”大家都发出这样的疑问。赛福丁就和队友们挨家挨户为村民讲政策、算收益。

“去年你家20亩地收入元,流转后收入元,村里再组织你们外出打工最少能挣00元,算下来,一年至少收入元,这是包赚不赔的。”赛福丁走家串巷、不厌其烦地为村民算着流转账,脚上的泥土、心中的真诚打动了村民,大家认可了“流转土地挣租金、腾出人力赚薪金”的做法,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到土地流转中,解放了劳动力,近百人实现了“就业梦”。

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赛福丁的身影。调解村民邻里关系,邀请专家为村民讲解小麦、核桃日常管理,亲自指导村民对家畜防疫治病。每当村民叫他“牛博士”时,他总是露出憨厚的笑容说:“牛大哥也好,牛博士也好,我都是索克满村的一头‘孺子牛’,只要大家需要我,我愿为索克满村献出我所有的真情和技术!”

格桑花香沁润百姓心田

记自治区工商行政管理局、新疆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疏勒县妇联驻疏勒县亚曼牙乡兰格尔村工作队长钱明莉

“打竹板,响连天,各位村民听我喧,社会进入新时代,幸福生活已到来......”“快板词是钱明莉精心撰写的,宣传效果特别好!”疏勒县亚曼牙乡兰格尔村党支部书记约麦尔江·马木提边看节目边夸道。

钱明莉是疏勒县妇联驻村工作队长。驻村一年半,她用点滴小事,温暖着村民的心田,就像村道路两侧茂盛的格桑花,寄托着百姓期盼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

党员干部的“好导师”

“要做好群众工作,就一定要有坚强的支部战斗堡垒,要有凝心聚力的群众基础,要有服务群众的绝招和硬招。”这是钱明莉经常挂在嘴边的话。

驻村伊始,为建强村“两委”班子,钱明莉充分征求党员干部群众意见,结合《自治区村党支部工作规范》,提出了村党支部建设“十项措施”,规范“三务公开”、开展“星级化”创建、整顿干部作风等,不断提升村干部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同时,将返乡大学生、“四老”人员、村民党员等充实到“群众工作站”,及时解决群众遇到的困难,实现小事不离户、难事不离组、急事不离村。

村民吐尔迪·如则曾任村委会副主任,退休以后一直闲在家中。钱明莉多次走访,鼓励吐尔迪发挥余热,参与到“群众工作站”中。钱明莉先后动员包括吐尔迪在内的党性观念强、有群众工作经验、熟悉村级情况的15名党员,积极投身到村级事务工作中,为他们设岗定责,更好地服务群众。

钱明莉总是提醒队员和村干部,“群众来找我们不要嫌麻烦,要把小事做好、好事做长,这样和群众的距离才会越来越近!”

“钱明莉工作有思路、有方法、有干劲,把党员干部的心拧在一起、把群众的心聚在一起,是村干部的好导师!”自治区工商行政管理局驻村第一书记亚森江·买买提明说。

群众贴心的“小棉袄”

“今天,我一定要认你做我的‘女儿’,请你一定帮我了却这个心愿!”村民伊斯马伊力·喀斯木紧紧地握住钱明莉的双手激动地说道。

今年68岁的伊斯马伊力原是中学教师,年因病截去双肢,突如其来的变故让他产生了强烈的自卑感,从此他常把自己关在家中,不愿出门。细心的钱明莉在走访中察觉到了这个情况,就经常去看望他,和他聊家常,还将村里有趣的事拍成视频和照片,和老人分享。村里有集体活动时,钱明莉也会邀请老人参加。慢慢地,老人的心结打开了。

“小钱就像花儿一样,温暖着我,有了她,我的生活也变得有趣起来。”伊斯马伊力的脸上充满了笑容。

“群众工作没有解决不了的困难。”对此,钱明莉很笃定。她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有困难也喜欢找她。驻村以来,钱明莉为阿孜古丽·艾尔肯等5名贫困大学生解决学费2.1万余元,帮助他们实现大学梦;热心调解矛盾纠纷,帮图尔荪·苏力坦等承包户追回6万元欠款;带领20户贫困家庭修建温室拱棚......一件件温暖人心的小事,一个个家长里短的琐事,都温暖着村民。

倡导文明的“引路人”

最近,村妇委会主任阿提开姆·米吉提格外高兴,因为村里已经有25名妇女成功外出就业,月收入均在元以上。说起来,这些都要归功于钱明莉带领妇女们组建的“妇女之家”。

驻村期间,钱明莉发现,村里留守妇女多、文化素质低、致富动力不足......作为县妇联干部,钱明莉主动承担起村妇女服务工作,组建“妇女之家”,教妇女学习烹饪、刺绣、缝纫等技能,组织她们学国家通用语言、学法律,让她们掌握一技之长。

为动员更多妇女走向现代新生活,钱明莉在村里组建了一支由党员干部、草根宣讲员等组成的“巾帼宣讲队”,结合“四同四送”、民族团结一家亲、去极端化等活动,编创文明新风快板书,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向群众宣传党的好政策和文明新风尚。

年以来,兰格尔村累计培养女性入党积极分子35人、党员4人、后备干部6人,村里妇女的社会地位明显提升,追求现代文明生活的意识也逐步增强。

如今,在兰格尔村,群众幸福感越来越高、村民面貌越来越新,这些都离不开钱明莉的用心付出。她就像村里的格桑花,深深扎根在这片沃土,风雨兼程,用芬芳和艳丽的色泽,沁润着每一位村民。

这个巴郎攒劲得很!

记巴州审计局驻和静县哈尔莫敦镇哈尔莫敦村工作队员王俊

“你经常给我讲党的好政策,帮我申请补贴,还给我解决了这么大的困难,太感谢了,你真是个好巴郎。”村民海日古丽·库那洪拿着元大病医疗补助金,拉着王俊的手连声道谢。王俊是巴州审计局驻和静县哈尔莫敦镇哈尔莫敦村工作队员,今年已是他驻村的第二个年头。每每提到王俊,村民们总会竖起大拇指夸道:“这个巴郎攒劲得很!”

突破语言瓶颈当好宣传员

“刚来的时候,我是听不懂也看不懂,心里真的很着急。”王俊回忆起初次来到哈尔莫敦村时的场景,心中涌动着火一样的热情,现实却把他变成了“哑巴”。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为了能和群众无障碍沟通,王俊没有放弃。他规定自己每天必须熟记的词语数量,坚持每天学习十句维吾尔语,办公桌上、宿舍床头、洗手间甚至餐桌上,都摆放着学习维吾尔语的书籍和笔记本。村里很多维吾尔族干部群众都是王俊的良师益友,村里的超市售货员、卖馕的大妈......短短三个月,王俊就能用维吾尔语开展日常交流。

突破了语言关,王俊开始通过入户走访、农牧民夜校、周一升国旗活动等宣传党的惠民政策,积极引导、帮助村民学习国家通用语言,还当上了村里的宣讲员和夜校教师。

“王俊巴郎讲得好,我现在听明白了,我们的好日子离不开党的好政策,我相信以后的生活会越来越好。”70岁的牙生·卡德尔听完王俊的宣讲后高兴地说。

驻村以来,王俊开展集中宣讲45场次,受教育群众累计余人次。

俯身为民解忧当好服务员

帮助村民申请临时救助、解决待业青年就业、帮助大学生申请助学金......只要群众有困难,王俊总会及时出现。

村民买热木尼沙汗·买提吐逊患有肺结核,子女不在身边,是独居老人,身体和精神状况较差。走访中,王俊总会特别关照她。了解到买热木尼沙汗还没办低保,王俊跑前忙后帮助她申请救助。最近老人病情加重,开始咳血,王俊立刻联医院治疗,因为医疗水平有限,他又马不停蹄地帮老医院。

买热木尼沙汗住院期间,王俊每天都会给她打电话了解病情,鼓励她战胜疾病。最终,买热木尼沙汗痊愈出院,第一件事就是找到王俊,紧紧地握住他的手说:“幸好有你,我的好巴郎!”

王俊的真情付出换来了村民最朴实的回报。因为劳累过度,王俊病倒了,买热木尼沙汗步行几公里送来自家做的酸奶,不少村民拿出了自家的馕、鸡蛋表达心意......

瞄准脱贫靶心当好护航员

“天上没有掉下来的馅饼,自己不努力,谁也救不了你,如果缺资金、缺技术你就说,我们一起想办法。”王俊经常对身边的群众这样说。

麦丽牙木·居马洪是村里的贫困户,王俊走访时经常去她家唠家常。“王俊巴郎,我没有文化,只会种地,想好好干活,但不知道咋样才能挣上钱?”麦丽牙木道出了心里话。

“你放心,我来帮你想办法。”为了让麦丽牙木走出家门实现就业,王俊走访了附近的工厂,为她量身打造了一条脱贫致富路。

“你把家里的10亩土地承包出去,然后去离家不远的甜叶菊公司打工,一年的土地承包费加上你在企业打工挣的钱,能有3万多元,脱贫不成问题。”王俊给麦丽牙木算了一笔账。同时,帮她新建羊圈,申请贴息贷款购买了10只羊,鼓励她将闲置土地种上蔬菜,发展庭院经济。

增收致富的路子清晰了,麦丽牙木脸上露出了笑容,心中充满了希望,干劲也足了。“按照王俊巴郎说的做,准没错,我家的日子肯定会越过越好!”麦丽牙木逢人就夸王俊的主意好。

把群众需要解决的事做细,把利于群众发展的事做实,是王俊的工作态度。今年以来,他共帮助27名贫困户实现就业;帮21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申请68万元贴息贷款,发展种植业、养殖业......“群众的满意是对我最大的肯定,群众的认可激励着我要更加努力。”朴实的话语说出了王俊的心声。

善做群众工作的“小兵”

记自治区科协驻民丰县安迪尔乡繁荣村工作队员石本兵

进百姓门、访百姓情、解百姓困,对于石本兵来说,这就是他最喜欢的工作。石本兵是自治区科协驻民丰县安迪尔乡繁荣村工作队员。年驻村以来,他以服务群众为己任,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做群众之所需,用实际行动感动着、温暖着、凝聚着群众。

入户走访+贴心服务

“芒妮萨罕大姐,你的眼睛好些没有?这次休假我从乌鲁木齐给你带了几瓶眼药水,对恢复视力有很大帮助。”石本兵边说边从包里拿出眼药水递给芒妮萨罕·阿卜杜拉。

芒妮萨罕的一只眼睛患有轻度白内障,另一只眼睛在一次医疗事故中失明。石本兵在走访中了解这一情况后,利用休假时间到医院进行咨询,得知可以通过手术恢复视力后,他第一时间将这个好消息告诉芒妮萨罕。但因为上次的医疗事故,芒妮萨罕心有余悸,拒绝手术。为了防止病情恶化,石本兵每次休假回村,都要给芒妮萨罕带上几瓶眼药水,并劝说她尽快到乌鲁木齐进行手术治疗。

“我只是给小石提了一下,他便一直记在心中,每次还给我带眼药水,真的是太好了。”芒妮萨罕感激地说。

走进石本兵的宿舍,在他床头摆着三本已经写完的“民情日记”,翻开日记,里面记满了每户家庭的情况、群众反映的各种困难诉求:哪家孩子上学有困难、哪家庄稼长势好,谁家种了几亩甜瓜、几亩红枣、养了几只羊......

“不能因为事小我们就不做,关乎群众的事,没有小事。”石本兵经常这么说,也这么做。

技能培训+增收致富

“小石,你快来看看,我家的羊出现了咳喘症状。”一大早,石本兵就接到了村民努尔麦麦提·尼亚孜的求助电话。

努尔麦麦提是村里的养羊大户,5月初,他养的羊大批量出现了咳喘症状,用了“土办法”治疗,但不管用,这可让“老羊倌”慌了神。

春夏交替时节,是牛羊发育的关键期,也是各类疾病的高发期。石本兵在走访中发现,很多村民家的牛羊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病症。心急如焚的他第一时间向工作队长反映了情况,并商议制定了解决方案。一面邀请新疆农垦科学院专家“把脉会诊”,手把手教村民如何防治疫病,一面组织开展牛羊疫病防治、养殖技术、红枣种植技术、科学饲养管理等课程培训,并对村民常种农作物进行现场讲解......

“多亏了小石,我家羊的咳喘症治好了,他还帮我们争取了余册养殖手册,我回去要好好学习,谢谢他。”努尔麦麦提拿着绵羊养殖技术手册高兴地说。

在石本兵协调下,繁荣村开展种植管理、病虫害防治、畜牧养殖等方面的技能培训11场次,受益群众0余人。“通过培训,能为村民减损不少,最关键的是能让村民掌握一门技术,无论是种植还是养殖,都是一种增收方式。”石本兵欣慰地说道。

务工就业+拓宽销路

村民图尔荪江·伊斯玛伊力家里种了亩红枣,采摘结束一个多月了,40多吨红枣依然堆在院子里,无人问津,这让图尔荪江十分焦急。

不只图尔荪江一家,全村名枣农的多吨红枣都在积压。“不能让枣农一年的辛劳白费!”石本兵率先在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umeiaa.com/zyjr/597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